点击率统计:
吉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文日期:2025-07-31 16:40:58
发文来源:
字体:      

吉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吉林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的重要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挑战增多的复杂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发展亮点纷呈,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江城振兴发展持续迈出坚实步伐。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1633.2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90.7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842.5亿元,增长4.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0:35.1:51.9调整为12.2:36.2:51.6。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511元,增长5.3%。 


图1 2020-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3]

图2 2020-202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财政收支

全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269.6亿元,比上年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103.3亿元,增长25.6%。其中,税收收入54.0亿元,增长0.2%。非税收入49.3亿元,增长73.9%。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459.1亿元,增长11.7%。


图3 2020-2024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及增速

市场价格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2%,其中,服务价格指数上涨1.1%,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0.3%。 

消费品价格指数中,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5.0%,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1.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1%。交通通信类价格下降1.4%,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9%,衣着类价格下降0.4%,居住类价格持平。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

指标

2024

2023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0.2

100.1

服务价格指数

101.1

100.9

消费品价格指数

99.7

99.6

食品烟酒

99.1

99.5

衣着

99.6

99.5

居住

100.0

100.7

生活用品及服务

100.1

99.9

交通通信

98.6

97.5

教育文化娱乐

102.9

100.9

医疗保健

101.9

102.2

其他用品及服务

105.0

103.2

图4 2020-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

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384.9亿元,比上年增长5.0%。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7.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2.6万公顷,下降0.7%;玉米种植面积51.2万公顷,增长0.5%;大豆种植面积3.4万公顷,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76.4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水稻产量99.5万吨,下降0.4%;玉米产量366.1万吨,增长2.5%;大豆产量8.4万吨,增长6.0%。 


图5 2020-2024年粮食总产量及增速

年末生猪存栏132.0万头,比上年下降5.2%;牛存栏70.5万头,增长0.3%;羊存栏5.9万只,下降1.8%;家禽存栏1599.2万只,下降8.4%。生猪出栏244.4万头,下降0.6%;牛出栏56.5万头,增长7.5%;羊出栏4.7万只,增长8.5%;家禽出栏5174.8万只,下降2.9%。 

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39.3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猪肉产量19.7万吨,下降0.8%;牛肉产量9.8万吨,增长9.7%;羊肉产量642.0吨,增长12.0%;禽肉产量9.7万吨,下降1.9%。禽蛋产量9.7万吨,增长7.4%。牛奶产量0.6万吨,下降23.8%。 

工业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下降3.0%,股份制企业增长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1.8%,民营企业增长13.0%。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2.0%,制造业增长1.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6%。 

高新技术产业[4]增加值增长18.0%,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3.1%,其中,电子行业增长27.6%,医药健康行业增长16.1%,汽车及配件制造行业增长11.6%,能源行业增长9.5%,建材行业增长3.1%,轻纺行业增长2.4%,机械加工与制造行业下降11.6%,农副食品加工行业下降7.7%,石化行业下降4.5%,冶金行业下降1.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亏损12.7亿元,比上年增亏1.3亿元。分门类看,采矿业盈利14.5亿元,增利1.5亿元;制造业亏损27.0亿元,增亏11.9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亏损0.3亿元,减亏9.1亿元。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1元,与上年持平。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7.9元,较去年增加0.2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0.7%,与上年相比回落0.1个百分点。年末资产负债率为68.1%,与上年相比提高3.7个百分点。 

重点产品中,原煤、石墨及碳素制品、化学纤维、成品钢材及粗钢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1.7%、11.9%、7.3%、7.0%、5.2%。乙烯、原油加工量、黄金、水泥产量分别下降16.3%、15.4%、10.8%、8.3%。 

表2 吉林市主要工业产品生产量[5]

主要工业产品

单位

2024

比上年增减(%)

原煤

万吨

40.1

51.7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49.7

13.8

原油加工量

万吨

782.5

-15.4

汽油

万吨

186.1

-11.8

柴油

万吨

261.4

-9.6

焦炭

万吨

167.8

10.2

大米

万吨

64.9

-18.3

啤酒

万千升

22.3

0.6

纸制品

万吨

27.4

44.9

硫酸(折100%)

万吨

54.0

12.1

乙烯

万吨

62.7

-16.3

合成氨

万吨

27.6

-7.0

化学农药原药

万吨

2.0

17.7

初级形态塑料

万吨

135.1

-12.1

合成橡胶

万吨

13.1

-8.4

化学药品原药

万吨

2.5

11.6

中成药

万吨

0.2

-6.7

化学纤维

万吨

62.5

7.3

其中:碳纤维

万吨

10.8

-3.2

水泥

万吨

482.6

-8.3

商品混凝土

万吨

145.8

1.1

石墨及碳素制品

万吨

11.1

11.9

生铁

万吨

520.5

0.9

粗钢

万吨

558.6

5.2

钢材

万吨

881.1

7.0

黄金

千克

2956.5

-10.8

半导体分立器件

亿只

66.9

24.4

自来水生产量

万立方米

14637.1

28.0

建筑业 

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95.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建筑业总产值278.6亿元,其中,域外建筑业总产值85.1亿元。房屋施工面积353.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1.2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9.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6.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9.6%。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43.8%。其中,住宅投资下降40.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49.3%。商品房销售面积88.7万平方米,下降17.4%。 

表3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行业

比上年增长(%)

农、林、牧、渔业

89.6

采矿业

109.2

制造业

81.6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38.2

批发和零售业

-49.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9.7

住宿和餐饮业

-24.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0.9

房地产业

-43.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7.1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87.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4.1

教育

-59.5

卫生和社会工作

-34.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5.0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0.3

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16.3亿元,增长3.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8.4亿元,增长5.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497.7亿元,增长3.4%;餐饮收入77.0亿元,增长3.8%。 

招商引资 

全年全市新签约1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63个,计划总投资额560.1亿元。其中,签约投资额十亿元以上大项目11个。全年全市178个招商项目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额933.4亿元,其中,123个招商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 

对外经济贸易 

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实现67.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全年全市非金融性对外直接投资实现3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5.0%。 

开发区建设 

全年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95.7亿元,比上年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1%。地方级财政收入5.9亿元,增长19.0%。固定资产投资35.1亿元,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亿元,增长3.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7.7亿元,增长30.7%。 

全年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55.4亿元,比上年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5%。地方级财政收入4.4亿元,增长1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 

全年吉林中新食品区地区生产总值9.5亿元,比上年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4%。地方级财政收入2733.0万元,下降4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6亿元,增长42.7%。 

全年吉林北大湖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区地方级财政收入31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下降29.0%。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3亿元,下降12.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1亿元,增长34.0%。 

交通运输和邮电 

全年全市公路货物运输量4431.8万吨。货物周转量149.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1%。

图6 2020-2024年货物周转量及增速

全年旅客发送量1477.7万人次。其中,公路客运量1405.0万人次,增长54.3%;水路客运量72.7万人次,增长47.4%。旅客周转量8.5亿人公里。其中,公路客运周转量8.4亿人公里,增长为13.1%;水路旅客周转量794.0万人公里,增长为45.0%。 

图7 2020-2024年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及增速

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79.8万辆,比上年增长1.9%。其中,私人机动车拥有量73.0万辆,增长1.5%。

图8 2020-2024年机动车拥有量及增速

年末全市民用轿车拥有量43.3万辆,比上年增长1.6%。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41.2万辆,增长1.7%。 

全年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7.5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13.8%。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6.5亿元,下降0.2%。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10856.4万件,增长13.0%。快递业务量累计8153.3万件,增长17.1%。 

图9 2020-2024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及增速

旅游业 

全年全市接待游客954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0.4%。旅游总收入978.2亿元,增长8.9%。 

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43家,其中,4A级13家,3A级11家。有星级旅游饭店6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4家。有旅行社106家,旅行社分社28家,旅行社网点191个。全市有注册导游3234人。有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64家,其中,5A级10家,4A级21家,3A级20家。有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3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2个,县、市级乡村旅游精品村20个。 

全市运营高、中、初级雪场9家,雪道154条,雪道总面积555.2公顷,雪道总长度156.3公里。 

金融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861.5亿元,比年初增加308.5亿元。其中,本外币境内存款余额4859.3亿元,比年初增加309.0亿元。本外币境外存款余额2.1亿元,比年初减少0.4亿元。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94.6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94.2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其中,境内贷款余额2794.2亿元,境外贷款余额16.0万元。 

图10 2020-2024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及增速

图11 2020-2024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及增速

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33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18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113.2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6.5亿元,寿险保费收入86.7亿元。赔付支出47.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7.1亿元,寿险赔付支出30.1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技 

全年共认定技术合同692份,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18.8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54户。全口径省级以上立项项目418项,扶持资金7485.5万元。省科学技术奖3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0项。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7个。 

截至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数2690件。全年全市专利授权数254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29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601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410件。 

教育 

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669所(含附设幼儿班225所),幼儿教师5755名,在园儿童40686名。小学177所,小学教师14531名,小学生144057名。初中145所,初中教师11941名,初中生82480名。普通高中38所,高中教师6716名,高中生59015名。中等职业学校31所(含职高,成人中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修学校),职校教师3436名,职校生19955名。特教学校10所,特教教师387名,特教学生1170名。 

文化 

全市共有图书馆10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9个。文化馆11个。其中,市级2个,县级9个。各类博物馆4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7家,非国有博物馆3家。不可移动文物2114处,其中,列级文物200处。可移动文物39728件,其中,国家级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33件,三级文物1284件,一般文物38397件。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307项。 

全市现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6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省级研学旅游基地9个。省级中医药健康试点基地1个。 

卫生 

年末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42所,其中,医院163所,卫生院97所,门诊部355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1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0所,妇幼保健机构1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机构2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2所,诊所1462所,卫生所(医务室)27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7所,村卫生室1348所,护理站11所。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7471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5378人,注册护士17463人,全市编制医疗床位25888张。 

体育 

全年全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4枚、银牌17枚、铜牌7枚。其中,吉林市籍两名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上获得1银1铜。在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上吉林市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4枚。全年共培训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409人。其中,国家级23人,一级75人,二级311人。申报一级运动员40人,二级运动员229人。 

全年共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18处。其中,笼式足球场1处,多功能健身场1处,健身步道2处(含智能健身步道1处),小型体育公园1处,社区智慧化健身房1处,“国球两进”项目26处,社区嵌入式服务10处,健身路径57处(含儿童健身设施1处、老年人健身设施1处),公益冰场15片,越野滑雪场4片。拥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 

全年举办吉林马拉松赛、全国花样滑冰青年锦标赛、中国•吉林市冰上龙舟公开赛等百项次赛事活动。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全市市区现有热电厂5户、供热企业21户,在网供热面积9674.8万平方米,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9177.3万平方米,占比94.8%。城区供热管网总长度为6262.4公里。其中,供热一次管网长度1091.6公里,二次管网长度5170.8公里。 

全市市区现有水厂5座,DN75以上管网1049.0公里,日供水总能力50.5万吨。共有排水管线1589.2公里。其中,污排738.8公里,雨排849.8公里,合流管线0.6公里。全市建有雨污排水泵站42座。其中,雨水泵站18座,污水泵站24座。 

全市城区现有市政桥梁105座,总长度27.7公里,面积86.7万平方米。其中,大型桥梁28座[6]、中型桥梁40座、小型桥梁37座。全市城区现有市政道路792条,总长度为1743.0公里,总面积为2664.0万平方米。按道路等级分类,城市主干路67条,次干路71条,支路279条,胡同375条。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91.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95.7万人,女性人口196.2万人。城镇人口205.6万人,乡村人口186.3万人。出生人口1.2万人,死亡人口2.2万人,人口出生率3.0‰,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9.95%,与2023年持平。一胎率达78.8%,与上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 

就业 

全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06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8万人,促进高校毕业生择吉留吉就业18175人,其中,就业12377人,域外高校吉林市籍毕业生回吉就业4413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开展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22525人。 

发放创业者初次创业补贴15.5万元,发放企业吸纳社保补贴18.3万元,发放创业者和企业创业担保贷款4.1亿元,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775.7万元,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3.1亿元。推进肉牛养殖创业担保贷款项目,发放农户肉牛养殖专项贷款1.9亿元。 

建设就业帮扶车间133个,建设106个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2052名创业者进入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创业,累计吸纳和带动就业1.1万人。 

生活与保障 

全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9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08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增长6.0%。 

全年全市有5232户家庭享受住房租赁补贴1114.0万元。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40.8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90.2万人[7]。其中,在职参保48.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1.4万人。 

年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315.8万人。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4.9亿元,支出62.0亿元,当期结余2.9亿元。 

全年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0个。全市福利彩票站701个[8],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4亿元。接受社会捐赠7873.0万元。 

全年全市有10.3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3.9万人享受城市低保,6.3万人享受农村低保。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6.4亿元。其中,城市低保支出3.5亿元,农村低保支出2.8亿元。全市有1.5万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其中,0.2万人享受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3万人享受到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支出1.4亿元。其中,城市支出0.2亿元,农村支出1.2亿元。 

全年全市共登记管理社会团体216个,民办非企业117个。 

全年全市登记结婚13746对,离婚9845对。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44人次。 

资源和环境 

全年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23天,优良天数比例88.5%。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六项污染物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19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4.7%。 

全年水资源总量141.0亿立方米。总用水量19.0亿立方米。 

全年全市降水量974.1毫米,比上年多239毫米。全年平均气温6.4℃,与上年持平。日照时数2221小时。最高气温34.2℃,最低气温-32.7℃。 

全年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2009.2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降低率8.6%。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73.4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0%。其中,工业用电量120.0亿千瓦时,下降3.8%。 

说明: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4]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表中数据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6]含江城大桥、白山大桥、临江门大桥、吉林大桥、江湾大桥、雾凇大桥、龙潭大桥、清源大桥、松江大桥、哈龙大桥、秀水大桥、金珠大桥等12座跨江桥梁。 

[7]按最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报表制度》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计。 

[8]2024年,吉林市福彩中心清理低销量兼营店,收缴91台设备,盘活资产用于重新征召。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价格指数、粮食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吉林市调查队;用电量数据来自市电力公司;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户籍人口和机动车拥有量来自市公安局;金融类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中心支行;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生活救助资金、城乡低保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机构、科研成果、技术合同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文化数据来自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保险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分局;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数据来自市住建局;基本养老保险数据来自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水资源数据来自水利局;气候数据来自气象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