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四平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文日期:2025-08-07 16:25:47
发文来源:
字体:      

2024年,四平市牢牢把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四平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通过详实的数据支撑和直观的图表呈现,系统梳理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貌。《公报》涵盖综合、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国内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经济、财政金融和保险、教育和科学技术、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关键领域,全面记录了四平市2024年经济持续向好、质效双升的发展轨迹,生动展现了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果。

一、经济发展态势稳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6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1.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7.6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1.5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3:20.3:48.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较去年下降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特色农业发展加快,生产运行总体平稳

农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9.9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分别增长1.3%14.0%5.9%12.7%3.6%。各类作物面积持续扩大,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8.9万公顷,粮食产量490.1万吨,同比增长2.0%。粮食平均亩产554.95公斤、全省第一,总产量49.01亿公斤,实现“二十一连丰”。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0.2万公顷,产量比上年增加11.2万吨;大豆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0.3万公顷,产量比上年增加0.3万吨。

特色农业不断壮大。梨树、伊通、双辽3个万头肉牛养殖园区投入使用,肉牛养殖量创187万头新高、全省第二。全市猪、牛、羊、禽肉总产量50.3万吨,比上年增加1.4万吨,增长2.9%。其中,猪肉、牛肉、羊肉、禽蛋产量分别增长0.4%10.1%8.3%5.5%

三、新质生产力提速发展,服务业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工业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政策扶持企业改造升级,部分企业实施设备更新、产能升级,加快促进转型升级。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03.79亿元,比上年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分门类看,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速均为下降趋势,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1%-1.6%,制造业增速较高、贡献较大,增加值同比增长5.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2.9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人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6%29.0%233.8%61.1%

服务业增速较快,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六个行业均实现正增长,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2.2%4.9%1.7%2.5%12.2%15.1%。全年公路旅客发送量、旅客周转量、公路货物发送量、公路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4%2.14.0%3.5%。邮政业务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年完成函件业务量、包裹业务量、汇兑、快递业务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6.9%66.7%400%8.6%

四、项目建设效果显著,房地产销售稳中趋缓

项目建设成果涌现,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61个,其中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8个。项目培育成果明显。紧盯新一轮东北振兴、“两重”“两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重大政策,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和专项债券19.1亿元。谋划培育中广核梨树调峰燃气机组一体化、智算中心产业园等亿元以上项目678个,形成坚实厚重的项目“后备队”。项目招引成果丰富,开展“当先锋、打头阵,全员奋斗180天”招商专项行动,成功签约多个重点项目。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民间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7.3%20.8%-52.7%。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47亿元,比上年下降13.2%。其中,住宅投资、办公楼投资、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3.1%64.9%-25.8%。商品房销售增速放缓。商品房销售面积54.0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2%,商品房销售额25.47亿元,比上年下降15.6%。住宅销售面积52.6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住宅销售额24.54亿元,比上年下降6.8%

五、生产需求共同发力,消费活力加速释放

消费市场提振回暖,开展汽车、家电、家装家居“以旧换新”促销补贴活动,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举办多文娱赛事活动,以流量热度带火周边经济,解锁消费“新场景”。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8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0亿元,同比增长3.4%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平稳,全市限额以上餐饮收入1.3亿元,同比下降21.8%;商品零售56.7亿元,同比增长4.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均保持增长,分别同比增长3.4%3.3%。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10个重要商品类别呈现“46降”的特点,其中,汽车、石油及制品、服装鞋帽针织、日用品四类商品零售额均呈正增长,合计拉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9个百分点。

六、财政金融运行稳健,消费价格指数稳步回落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9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4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市区一般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市区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收入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251.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市区财政支出93.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在市区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1.7%-23.3%24.6%29.3%-42.9%20%26.3%

保险行业发展平稳,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31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6家,人寿保险公司15家。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229599.12万元,比上年增长4%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2%,八项分类指标呈现“六升二降”的特征。食品烟酒价格指数、衣着价格指数、居住价格指数、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交通通信价格指数、教育文化娱乐价格指数、医疗保健价格指数、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分别同比增长-1.7%0.3%0.1%1.5%-3.4%2.8%0.8%5.8%

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民生实事全面落实,改造老旧小区115个、供水管网13.2公里、燃气管网7.8公里,建成交付棚改住宅楼3910套。100台新能源公交车上线营运,擦亮城市“流动名片”。实施“薰衣草”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覆盖中小学生15.1万人。开展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惠及群众1.4万人,市残疾人托养中心通过验收。解决36个小区10161户居民不动产登记问题,让百姓安居更安心。

社会保障全面兜牢,全市养老机构60个;养老机构床位7670张。市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7920/年,比2017年提高1920/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640/年,比2017年提高2140/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0066人,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6万人,全省“治欠保支”专项考核连续四年取得A档成绩。医保惠及群众162万人,缴费率达到95.4%,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参保群众58.2万人次。市综合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投入运营,101处老年助餐场所打造完成,华宇社区入选2024全国老龄社会建设创新案例。

社会、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公共图书馆4个,收藏图书81.257万册,博物馆5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事业,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实现市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国医院擂台赛”总决赛市中心医院荣膺东北赛区入围与获奖项目双项之最。全市共有群众文化馆、艺术馆7个。

八、科学教育成果显著,文化体育蓬勃发展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阳光招生分班”实现中小学全覆盖,设立四平现代职业学院通过专家验收,伊通满族自治县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全市有大学4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131所,普通小学122所,特殊教育学校7所,幼儿园、学前班263所。2024年,四平市向吉林省申报科技项目53项,列入省科技计划18项,申请资金2454.5万元。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四平年鉴》荣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特等奖,四平市运动员在全国冬运会首次夺金,在巴黎奥运会闯入决赛,全市共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80余次,内容涵盖了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速度滑冰等20余个项目。双辽市移风易俗工作经验全国推广,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入选全国文旅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九、城市品位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城市品质日益彰显,整合资金建成新华公园、北河公园和10处口袋公园,打造东吉街18公顷花海景观带,四平市入选“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国家试点。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管线与四平成功对接,四平人民喝上优质松花江水。持续推进“海绵城市”15个重点工程,系统治理公铁下穿桥等49处低洼易涝点,以东北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考核,建设经验入围“中国海绵城市典范”。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全市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按照《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9.34%。全市严格落实控排、控烧、控尘等举措,开展植树造林6800公顷,建成全省首个道路交通和铁路货场空气质量监测站,全市空气质量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高标推进663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打造绿水长廊274.4公里,全市全年5条主要江河的10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水质目标要求,其中Ⅰ-Ⅲ类水质监测断面9个,占断面总数的90%,全市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连续两年达到90%,金宝屯断面首次达到四类、创历史最好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林长制、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保持全省最佳等次,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实现“三连冠”,河湖长制考核实现“四连冠”,招苏台河(四平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综上所述,《公报》全面反映了2024年四平市全力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以超乎寻常的努力、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务实进取的作风,交出了一份殊为不易的答卷。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经济总量有待提升,产业结构仍需优化,重大产业项目支撑不足,消费市场活力亟待激发,市场主体培育还需加强等。这些问题既是差距所在,更是潜力所在。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市将以“英雄城市”的担当和“红色四平”的干劲,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有力的行动,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大突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