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辽源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攻坚“一区、四转型”目标,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经济运行稳步向好。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9%。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2%、24.4%和61.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个、1.0个和2.4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6735元。
财政收支增长显著。2024年全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53.29亿元,比上年增长60.7%。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3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8%,其中税收收入9.95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年完成财政支出183.67亿元,比上年增长35.9%。
金融信贷平稳增长。2024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比上年增长7.9%,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增长9.0%,实现“双增长”。从存款情况来看,住户存款比上年增长10.7%;非金融企业存款比上年下降12.9%。从贷款情况来看,住户贷款比上年增长13.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比上年增长7.4%。
物价平稳运行。202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年持平。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5%、3.3%、0.5%。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农业生产稳中有升。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6.80亿元,同比增长4.7%。农作物播种面积23.2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68.65万吨,同比增长1.9%。生猪出栏50.68万头,禽蛋类产量13.05万吨,增长5.7%。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5.5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4.5%。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0513.33公顷。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东丰梅花鹿成功申创国家级梅花鹿产业集群,东辽县鲜食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产业园。
工业经济活力增强。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增加值增长6.9%。新能源产业成为新支柱,风力发电项目全面开工,高新区绿能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61个项目纳入省智改数转项目库,袜业等10户企业被认定为市级智能化工厂。
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202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48.87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7%,房地产业增长1.0%,其他服务业增长6.2%。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家居、俄罗斯商品仓储中心、全球购进口商品集合店投入运营,天陆山滑雪场、那兔乐园、天陆山欢乐荟、动植物园一期等文旅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推动第三产业活力释放。
三、“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3.0%。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8.2:27.5:54.3。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6.1%,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0%,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9%。
消费市场更有活力。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6%。按规模看,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7%,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6%。传统消费品升级态势明显,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99.1%、92.9%和44.6%。
对外贸易活力增强。2024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出口18.10亿元,增长34.0%。全年新增34户外贸企业,智慧海关建设不断加强,为外贸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末全地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30元,比上年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98元,比上年增长7.3%。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344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84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924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32万人次。
民生保障持续发力。2024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76万人;2024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97万人。全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87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3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30万人。202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85个,入住4137人。全市共有公办儿童福利机构1个,抚养24人。2024年末全市市本级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4493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9556.47万元。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028人,支出农村低保资金839.97万元。
五、科教文卫欣欣向荣,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项目保障有力。全市共有24个项目列入2024年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到位资金597.1万元。全市共有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市级众创空间1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6个,市级科技创新中心39个。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院校262所,在校生109364人。全市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3%,学前毛入学率97%。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7个。广播电视台3座,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各级各类体育竞技比赛中共获得奖牌115枚。其中,国际级比赛金牌1枚、银牌1枚;国家级比赛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5枚;省级比赛金牌38枚、银牌25枚、铜牌40枚。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011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9481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291张,万元以上医疗设备9945台;2024年医疗总收入1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总支出26.39亿元,比上年减少2.6%。2024年诊疗413.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
六、城乡建设全面提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城市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改造老旧供热管网36.18公里、燃气管线79.69公里,完成瓶装液化气居民用户“四件套”改造22910户。完成土产楼等7栋老旧楼24小时供水改造。新增停车场13处、停车泊位2390个。新能源汽车换电站达到5座,充电桩总量突破1500个。开放临街公厕186座,城区130座水洗公厕实现“一键导航”。
城市更新加快推进。长辽通高铁项目完成现场初测、预可研编制,四梅集铁路平改立项目取得国铁集团支持。北部生态新区排水防涝、向阳大路等一批城市建设工程有序推进。改造提升3处铁路道口,渠化改造5处交叉口。专项整治道路窨井盖700座。打通和维修16条“断头路”“破烂路”“泥土路”。仙人河盖板楼全部拆除。南部新城、泊林小镇、泰安花园棚改工程强力推进。安置超期回迁户583户。改造老旧小区楼房126栋、惠及居民8012户。拆除违法建筑59处、各类违规户外广告1918处。新建“口袋公园”“小微绿地”12处。186个居民小区实现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
乡村建设更加和美。打造“百村示范”村12个、“千村美丽”村60个。完成农厕改造1000户。绿化村屯232个。消除“光板河”187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62.7公里、危桥改造10座、安防工程244公里、养护工程356公里。“美丽东辽乡村风情度假之旅”入选2024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路线推介名单。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8天,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83.3%。县级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造林0.13万公顷。建设绿水长廊165公里。全市连续四年被评为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完成东辽河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531.15公顷。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按序时进度整改。东丰、东辽两县获评吉林省生态县。高新技术开发区被评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
2024年,随着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有效实施,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向上向好的发展势头。但不容忽视的是,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牢固等问题依然存在。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十五五”规划布局谋篇之年,全市上下将继续保持“稳”的基调、“进”的势头、“拼”的状态、“实”的作风,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