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克难攻坚,砥砺奋进。这一年,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城乡面貌不断焕新。最新发布的《白城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面展现了一年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成就,生动记录了白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经济向好态势延续,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91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28.96亿元,同比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325.36亿元,同比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为26.0:21.0:53.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43013元,比上年增长5.9%。
财政收支大幅增长。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9亿元,同比增长86%;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71.27亿元,同比增长160.4%。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358.07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09亿元,同比增长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7.1亿元,同比增长9.6%;教育支出32.14亿元,同比增长4.8%;卫生健康支出22.78亿元,同比下降3.6%。
金融支撑稳健有力。全年全市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总体活跃。存款余额1495.77亿元,同比增长9.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62.8亿元,同比增长9.7%,增幅均明显提升,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物价指数保持合理区间。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1%,八大类指标呈二涨六降态势。其他用品及服务类和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分别上涨4.6%和3.6%;交通通信类、食品烟酒类、医疗保健类、衣着类、居住类和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6%、1.0%、0.7%、0.2%、0.1%和0.1%。
二、三次产业平稳发展,产业结构向优而行
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双升,肉类产量稳中有升。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5.9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0.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6.3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87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592.25万吨,比上年增产11.75万吨。全市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18.75万吨,比上年增长3.8%。
工业发展呈持续恢复态势。工业发展态势有喜有忧,恢复进程仍存挑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2%。其中,轻、重工业表现分化。轻工业比上年下降4.0%,重工业比上年增长1.6%。分经济类型看,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增速各异。国有企业比上年增长6.1%,股份制企业比上年增长2.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比上年下降8.3%。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下滑,但利润总额实现平稳增长,整体仍需巩固提升。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3.2%,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3.1%。
服务业拉动经济动力增强。全市服务业整体向好,拉动作用突出。第三产业增加值325.36亿元,同比增长5.8%,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GDP比重有所提升,高于上年1.5个百分点。批发零售等行业各展其能,合力助推经济稳步前行。其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拉动GDP0.3个百分点,金融业拉动全市GDP增长0.2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
三、三大需求协同发力,发展动能仍需增强
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9.8%,全市三次产业均呈增长态势,一产增势尤为突出。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9.0%。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6.5%。住宅销售面积13.6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9%。
消费市场持续增长。消费市场稳中有进,城乡与业态表现各异,城镇消费增速高于乡村,商品零售增长显著,而餐饮收入额却呈下降趋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5%;餐饮收入额比上年下降8.9%。
对外经济发展喜忧参半。全年全市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36.65亿元,同比增长12.5%。出口增势良好,进口有所下降。出口额3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进口额1.17亿元,比上年下降17.2%。全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05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9.6%。
四、居民生活持续改善,民生保障普惠性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随着全市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步提升,全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41元,比上年增长4.5%;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9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增速高于城镇1.4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接续改造春华园,提升秋实园、山地公园,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市区形成“五湖相拥、一城七园”总体格局。补植街路40条,新建渠化岛5处,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6%。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新一轮三年造林规划,绿化廊道436公里,植树造林12万亩,修复湿地1.8万亩。深化“十百千万”工程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五化”攻坚,升级标准村26个,建设省级美丽村85个。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全市民生保障力度升级,养老与救助、医保全面推进。全年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07家。其中,公办24家,民办83家。农村养老大院272家。白城市本级公办养老机构1家,床位317张。2024年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2.51万人,全年全市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58亿元。全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8.6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26.27万人,城乡居民参保122.34万人。
五、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民生红利全民共享
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全市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全市国内专利授权量517件,同比增长4.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1件,同比增长18.3%。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白城市教育资源体系完备,不同类型在校学生各有规模,幼儿园与特殊教育学校也保障了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全年全市拥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4275人;成人高等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1339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5649人;高中18所,在校学生30305人;初中104所,在校学生37046人;小学93所,在校学生62404人;幼儿园233所,附设幼儿班130个,在园幼儿19049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526人。
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白城市文体旅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拥有文化馆6个,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全市拥有广播节目7套自办频率,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节目6套自办频道,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文旅市场强势复苏,收入客观。全市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582.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4.89%。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208.04亿元。年末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8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6个,2A级旅游景区2个,A级旅游景区6个。主要旅游景点150余处,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71个。
卫生事业稳步开展。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规模与人员配备不断优化,持续保障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全年全市拥有医疗机构2017个,其中医院6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社区服务中心11个,乡镇卫生院91个,村卫生室866个,门诊部6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892个,急救中心(站)1个,采供血机构1个,其他类9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173张,比上年增加27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73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214人,注册护士7563人。
202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防汛抗洪抢险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务实担当,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白城市面向“十五五”,加快争先进位、振兴突破的关键之年。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全市务实推进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奋力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城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