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吉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文日期:2025-07-31 16:56:17
发文来源:
字体: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动能转换的双重挑战,吉林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克难攻坚,交出了一份经济增长领跑全省、城市面貌不断提升、人民生活稳步改善的亮眼答卷。

一、增速领跑彰显韧性 经济底盘持续巩固 

经济增长领跑全省。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3.2亿元,增长5.0%,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占全省总量的12.0%。从结构上看,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0:35.1:51.9调整为12.2:36.2:51.6,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占比提升1.1个百分点。从人均上看,人均GDP攀升至4.65万元,增长5.3%,增速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0.3个百分点。 

(一)供给侧稳中有进 

农业根基稳固。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同比增长5.0%,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476.4万吨,比上年增长2.0%,连续4年保持在450万吨以上。畜禽生产平稳增长,肉牛、羊出栏量分别增长7.5%和8.5%。现代农业规模初现。农业方面,新建高标准农田5.8万公顷,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12万公顷,种植经验全国推广。畜牧业方面,推动13个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8个千头牛场、4个万只湖羊养殖基地、21个白鹅“育繁推”养殖基地扩群增量,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增长6.5%、9.9%、25%、10.2%,舒兰白鹅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优秀案例”。特色产业方面,新增林下经济面积0.19万公顷,申报认定“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26个,人参全产业链产值实现倍增。 

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工业增长稳定,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5.3%,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主导行业生产稳定,一户重点企业在大检修年份原油加工量达到782.5万吨、超年初计划22.5万吨。钢材产量881.1万吨,增长7.0%。化学纤维产量62.5万吨,增长7.3%。工业新动力发展壮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0%。高技术产品增长显著,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66.9亿只,增长24.4%。精密光学仪器产量2万套,增长4倍。彩色隐形眼镜产量25686.9万片,增长47.8%。隧道掘进刀具产量15.5万件,增长17%。 

服务业发挥增长支撑作用。全年服务业增长4.7%,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0%、5.2%、1.6%、0.6%和5.6%。全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1%,其中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9.7%。 

(二)需求侧稳中向好 

工业投资引领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一二三产投资增速分别为89.6%、76.4%和-39.6%。第二产业投资占比高达58.9%,均为工业投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109.2%、81.6%和38.2%。5个大项目投资额占全市总投资的39.5%。 

消费市场释放活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174.3亿元,同比增长5.0%,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全年发放以旧换新补贴和消费券2.7亿元,拉动销售额29.6亿元。全市十八类主要商品“十二升六降”,家具类、通讯器材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石油类和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0.3%、27.0%、18.5%、18.4%、15.1%和7.3%。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67.3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贸易顺差29.8亿元。开通跨境电商9610出口模式,支持105户企业入驻吉林跨境电商综试区。 

二、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生态优势愈发凸显 

城市建设更加完善。路桥建设提质升级,白旗松花江大桥完工,延长高速烟筒山至长春段、长吉南线二期、青山大街拓宽工程竣工通车,通往北大湖、雾凇岛干线公路畅通升级。完工滨江南路拓宽等55项重点城建工程,打通平山街、嫩江街城市断头路。维修城市道路167.8万平方米,是上年的2.8倍。城市改造加快升级,完成城市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14个,打造精品示范街区6个,世纪广场、悦靓湾沙滩公园等一批精品工程向市民开放。实施松江中西路照明工程,点亮“一江两岸”城市景观104处。建成转角公园50个,栽植乔木4.2万株,新增城市绿地14公顷,迎宾大路、松江路实现绿化升级。 

城市环境更加清新。空气质量提升,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23天,优良天数比例88.5%。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六项污染物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治理见效,水质地表水19个国控考核断面水体优良比例为94.7%,松花江吉林江段水质指标达到目标要求。精准推进鳌龙河整治,实施辉发河水生态修复,完成380个村污水治理管控任务,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单位能耗下降,全年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2009.2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降低率8.6%。 

城市名片更加靓丽。文旅IP火爆出圈,吉林市入选“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紧扣“大东山水迎天下”主题,致力于打造“博物馆之城”“景区中的城市”,推动“凇星江山夜、雪鸟食文泉”十大文旅IP火爆出圈。冰雪游火热,吉林市连摘全国“节气名城”“节气名景”两项殊荣,获评“中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新雪季两大雪场接待游客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保持全国领先。全年全市接待游客954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0.4%。旅游总收入978.2亿元,增长8.9%。 

三、民生温度可触可感 幸福江城成色十足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9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8%,高于地区生产总值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08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增长6.0%。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1,与上年基本持平。就业形势改善,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8万人,较上年增加0.8万人。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90.2万人,较上年增加0.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15.8万人。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美好生活品质。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新建改造公办幼儿园6所,扩充公办优质学前教育学位1260个,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120个。成立低空经济等10个产教联合体(共同体)、5个产教联盟,合作企业达到650家。卫生事业迎来新进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42所,较上年增加7所,在全省率先推广公立医院“一站式”服务,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现“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其中3个科室获评国家级重点专科。文化事业展现新活力。开展群众性品牌活动、惠民文化演出500场,成立京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1个项目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十佳案例”。3个艺术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5个项目获得2024年度省文化发展专项资金,17个项目获得市扶持优秀文艺作品专项资金。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吉林市籍运动员获得巴黎奥运会一银一铜,实现夏季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全年共认定技术合同692份,成交金额18.8亿元。全口径省级以上立项项目418项,扶持资金7485.5万元。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2户,打造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荣获省级科学技术奖34项。 

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开展“净美村庄”行动,改造“四好农村路”623公里。“十百千万”工程123个项目全面竣工投用,打造“百村示范”村20个、“千村美丽”村132个,新增绿化示范村屯213个。桦甸市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舒兰市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农民收入保障获得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增长6.0%。全市农村6.3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与上年持平。1.3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比上年增加0.1万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支出1.2亿元,比上年增加0.1亿元。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与加工业深度融合,形成多层次多业态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延伸、技术创新和产教融合等路径,推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猪、牛、羊、禽饲养量稳步提升,果蔬、水产品产量逐步提高,食用菌和灵芝种植规模迈上新台阶。全市共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户,省级龙头企业108户,市级龙头企业117户。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通过“农旅+文化”“农旅+科技”“农旅+康养”等模式,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形成四季可游的全域格局。全市有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3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2个,市、县级乡村旅游精品村20个。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中央和省的相关部署,取得了经济运行逆势上扬,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发展进步等成绩。但同时仍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存在风险隐患、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等问题。仍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新江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