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白城市人民在白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全年经济运行稳中提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经济运行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4.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00亿元,同比增长5.2%,拉动全市GDP增长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8.49亿元,同比增长6.5%,拉动全市GDP增长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98.37亿元,同比增长0.5%,拉动全市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9.2:18.9:51.9。
财政收支一升一降。全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5.6亿元,同比下降28.7%;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26.5亿元,同比下降32.6%。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243.9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33亿元,同比增长6.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82亿元,同比增长8.4%;卫生健康支出22.14亿元,同比增长13.2%。
金融信贷平稳增长。全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42.16亿元,同比增长13.9%,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6.9个百分点,存款平稳增长态势为白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89.39亿元,同比增长4.4%,比去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物价指数保持合理区间。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4(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2.4%。八大类指标呈七涨一降态势。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5%,衣着类价格下降1.3%,居住类价格上涨5.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5.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2%,医疗保健类价格与上年持平,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4%。
二、三次产业协调并进,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农业生产稳步推进。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3.63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5.2%。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5.77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5.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4.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82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565.75万吨,比上年增产8.80万吨。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势。全市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中支柱产业保持较高增速。其中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增长10.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68.5%,分别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1.7个、1.6个、4.9个百分点。
服务业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98.37亿元,比上年增长0.5%,比上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0.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GDP比重高于上年2.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拉动全市GDP0.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拉动全市GDP0.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下拉全市GDP0.7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下拉全市GDP0.2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拉动GDP0.3个百分点。
三、三大需求协同发力,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9.9%。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全市三次产业呈现“两增一降”。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2.4%;第二产业完投资比上年增长61.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2.0%。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比重为13.4:66.5:20.1。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2.2%。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52.8%,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下降41.5%。
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下降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均呈下降趋势。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4.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受疫情冲击同比下降4.6%;餐饮收入额同比增长9.5%。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全市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32.03亿元,同比增长64.2%。其中,出口额30.35亿元,同比增长68.8%;进口额1.68亿元,同比增长9.8%。全年全市外资项目一个,实际利用外资1956万美元,同比下降44.11%;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16亿元,同比增长39.4%。
四、居民生活持续改善,民生保障稳步加强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随着全市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支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09元,比上年增长2.4%;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2元,比上年增长5.7%。农村增速高于城镇3.3个百分点。
社会就业保持稳定。通过完善就业援助办法,加大对困难家庭的援助力度,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344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85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988人,登记失业人员期末实有人数11551人。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系统加强生态建设,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全市完成造林4.86万公顷,修复湿地1.74万公顷,治理草原8.01万公顷。实施“五大水利工程”,建设绿水长廊项目43个,治理水土流失17.48万公顷。推进秸秆全域禁烧和“五化”综合利用,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5.4%。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全年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32家。其中,办公50家,民办82家。农村养老大院242家。白城市本级社会福利院1家,床位292张。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2.87万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惠及全民
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全年全市国内专利授权量695件,同比增长19.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9件,同比增长84.4%。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年全市拥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3275人;成人高等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1862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7350人;高中18所,在校学生31735人;初中105所,在校学生38461人;小学97所,在校学生67406人;幼儿园302所,附设幼儿班148个,在园幼儿26194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545人。
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全年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全市拥有广播节目7套自办频率,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节目6套自办频道,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全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1.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71亿元。年末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5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6个,2A级旅游景区3个,A级旅游景区2个。主要旅游景点150余处,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54个。
卫生事业稳步开展。全年全市拥有医疗机构1947个,其中医院4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社区服务中心11个,乡镇卫生院9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847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248张,比上年减少6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8980张,比上年增加65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34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508人,执业医师4397人,注册护士5869人。
2022年,全市上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取得了很多开创性突破性成绩,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局面。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市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奋斗、勇毅前行,用继往开来、踔厉奋发的韧劲和干劲,共同书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城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