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历经改革沧桑,汪清县经济社会在波澜起伏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辉煌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使一个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边疆民族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古老的汪清县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 高速度发展特征明显
(一)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1921-1949年,由于政治腐朽,军阀割据,内战不断,民生困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停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党政军民迅速投入到恢复、改造和发展生产的中心任务中。1953年,汪清县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全面推进。全县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增长愈发稳健,人均生产总值不断跨越标志性台阶。194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0.18亿元,改革开放后,汪清县抓住发展机遇,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分别在1979年和2004年突破1亿元和10亿元大关,2017年突破50亿元。2020年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全县通过强有力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经济不断恢复前行,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3.73亿元,1949-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79元到2010年攀上万元台阶,2020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2502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49-2020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0%。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县域财力的不断增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到如今的“民生财政”,70年“城市账本”的变迁,折射出全县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成就。财力的增强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县财政收入也迈上新台阶。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从1949年仅4000元提高至1978年0.12亿元;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2005年首次突破亿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稳定恢复,为财政增收奠定稳固的基础,实现7.67亿元,1950-2020年,全县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4%。
(三)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一、二、三”格局。1949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40.9:36.4:22.7。此后,全县在优先发展地方国营工业的同时,积极支持集体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占比稳步提升。1952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4:57.4:20.2。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在1996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6:33.2:35.2,全县产业结构基本为“三分天下”。直到2006年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第三产业占比突破50.0%。2020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为25.7:17.9:56.4。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制度束缚,生产力水平低下。1949年,全县农业设施薄弱,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0.0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97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42亿元,1987年突破亿元达1.21亿元。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57亿元,是1949年的355.0倍,年均增长7.4%。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194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高达85%,牧业和副业比重只有15%。经过42年的发展和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由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林业、畜牧业、渔业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中农业比重比1949年下降20.5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提高16.1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迅速崛起。汪清县工业兴起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日本资本家先后在县内开办了水泥、造纸、木材加工等工业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改造、扩建兴建,使全县的工业企业逐步走上了发展的正规。1949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仅0.06亿元。改革开放后,以林产加工和采掘业为主体,食品、化工等多种行业同步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中林产工业所占比重达46.3%。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以水泥制造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占比23.2%,木材加工业占比19.9%。到202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7.06亿元,是1949年的110.7倍,年均增长5.7%。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20年,全县水泥产量比1970年增长815.7倍,发电量比1970年增长1335.5倍。
(三)服务业向现代化迈进。计划经济时期,对消费品实行计划分配,全县第三产业以商业和运输邮电业为主,198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所占比重分别高达22.6%和32.7%。改革开放后,商品市场日益繁荣,1979-202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服务等传统观念的转变,全县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由1949年的405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02842万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1949年的22.7%提高到56.4%。1950-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房地产等行业2016-2020年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3%和2.7%。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高于第二产业5.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56.4%,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增长主引擎。
三、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脱离贫困全面小康
(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居民从徘徊在温饱线上到日益富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汪清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6419元,比1949年增长451.28倍,年均增长9.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18元,比2007年增长3.0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1元,是1957年的246.6倍,年均增长9.1%。城乡居民拥有金融资产不断增加,2020年末,住户存款余额11.82亿元,比1980年增长917.4倍,年均增长18.6%。人均住户存款由1980年的50元增加到2020年的5.6万元。
(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组织变工组、互助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政策放宽,全县经济得到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逐步向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结构合理化方向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双提高。全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由2008年的8067元和2128元增加到2020年的19747元和10188元,消费领域从物质消费逐步向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领域拓展。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8年的37.4%和43.8%下降到2020年的30.5%和35.4%。
(三)就业规模稳定扩大。1912-1927年,全县多数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就业岗位匮乏。1936年,全县拥有劳动者4.9万人。1949年以后,全县从业人员3.7万人。改革开放后,全县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仅1979-1985年,全县共安置2.1万名待业青年就业,就业紧张局面基本得到缓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的背景下,全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到2019年,全县从业人员从1949年3.7万人增加到10.9万人。
四、公共事业全面发展 社会进步翻天覆地
(一)教育事业提质增速。全县最早的教育是私塾,1930年末,全县私塾学堂24所,塾生279名。到1936年私塾全部取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49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97所,教职工622人,在校学生19594人。1982年末,全县对中等教育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调整,全县共有28所中学,其中高中2所、完全中学8所,在校学生22385人,其中高中3633人。2020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53所,教职工2807人,在校学生15539人。升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学员923人,其中本科629人,专科294人,升学率为97.3%。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县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6117人上升为11532人,文盲率由2.9%下降到1.9%。
(二)卫生医疗服务不断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卫生健康工作面临着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普遍流行,医疗卫生资源短缺、水平低下的严峻形势。1998-2012年,全县通过发展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化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保障人民有能力享受现代医学的发展成果。随着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实现了县城有综合医院和专业卫生公共机构,乡镇有卫生院,村里有卫生所。上世纪始发的分布广、死亡率高的“克山病”到1985年患病率已下降到1.7%;通过防治、改水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大骨节”“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地方病的发病。2020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63个,比1952年末增长2.7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97张,增长10.7倍。卫生技术人员1496人,增长7.2倍。全县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9人,增加49人。
(三)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兴,则中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汪清县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县份,其中朝鲜族占总人口四分之一,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喜欢开展秋千、摔跤、跳板等民族体育活动。改革开放后,不断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形成了县有“三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2000年被国家授予“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的称号。2020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座,群众业余文艺团队6个,图书馆1个;体育场馆4个,滑冰场1个,博物馆1个。其中滑冰场因水质好,滑度高,被国家认定为全国少有的平地速滑场,曾多次在此举办国家、省、州级速滑比赛。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扬,较为突出的是汪清县“象帽舞”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人象帽舞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童长荣烈士陵园等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百年栉风沐雨,看尽历史的沧桑巨变,一百年星夜兼程,见证发展的勇往直前。伫立回首,全县各族人民攻坚克难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用奋斗和汗水描绘了富民强县新画卷,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新跨越,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今天的汪清县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奋力争先,在转型发展上蹚出新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谱写出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