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吉林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文日期:2021-06-17 14:43:00
发文来源:
字体:      

  2020年,面对极为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疫”,砥砺奋进,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城市发展底色亮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最新发布的《吉林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图表,全景展现了2020年全市人民在疫情大考面前凝心聚力取得的新成就。

  一、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0.6%。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1.4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0.8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40.4亿元,下降1.9%。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1.5:35.9:52.6调整为13.8:35.2:51。

  经济稳健运行基础不断夯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6倍;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9.7%。全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420.2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7%。重点工业产品中,原煤、发电量、化学纤维、水泥、成品钢材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1.0%、7.4%、25.5%、15.2%、15.3%。

  二、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招商引资成果喜人。全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7.0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当年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7个,投资额1349.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32个,占比63.8%;当年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157个,投资额656.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06个,占比67.5%;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129个,投资额594.3亿元。

  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认定技术合同287份,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到58957.9万元。申请省级以上项目180项,扶持资金3936万元。省科学技术奖4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3项)。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16个。

  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全市达到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96户,达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6户。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区现有市政道路765条,总长度为2146.9公里,总面积为29.0平方公里。现有市政桥梁98座,总长度27.8公里,面积66.3万平方米。其中:大型桥梁31座、中型桥梁38座、小型桥梁29座。现有水厂5座,DN75以上管网903.7公里,日供水总能力为50.5万吨,最高日供水量41.0万吨。现有热电厂5家、供热企业25户,在网供热面积8950万平方米。全年有7049户家庭享受住房租赁补贴1508万元,完成计划的103.0%。对28个老旧小区实施综合宜居改造,涉及住宅楼249栋,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居民2万户。

  城市名片更加亮丽。全年推动全域智慧旅游、金珠花海等15个新建、5个续建文旅项目。吉林市被评为“2020年冰雪旅游十强城市”和“2020年度中国冬游名城”。红石森林公园获评国家4A级景区,万科松花湖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意禾田农场被评为省5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全地区10个村入围首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城市环境更加宜人。全年全市大气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1.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58.0微克/立方米下降29.3%;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4%。松花江吉林江段各项污染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三类标准,蓝旗大桥、哨口、白旗、烟筒山断面水质由三类改善为二类。

  四、民生福利事业全面进步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27元,比上年增长2.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5元,比上年增长7.7%。物价处于合理区间,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

  城乡就业不断向好。全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1万人,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培训5224人,创业培训4576人。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7亿元,扶持4005名创业者,带动就业9201人。

  民生实事有效落实。全年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2.1万人。其中:城镇5.7万人,农村6.4万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6.3亿元。其中:城镇支出4.1亿元,农村支出2.2亿元。全年全市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3万余人。其中:享受城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178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1441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支出1.0亿元。其中:城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支出1376.8万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支出8852.0万元。

  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45个,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355个,全市福利彩票站704个,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1亿元,接受社会捐赠4968.7万元。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1140所(含附设幼儿班341所),幼儿教师8698名,在园儿童65814名;共有小学556所,小学教师14991名,在校小学生167952名;共有初中146所,初中教师11958名,在校初中生86623名;共有普通高中39所,高中教师6768名,在校高中生57908名;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3所(含职高、成人中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修学校),职校教师3586名,在校学生22460名;共有特教学校10所,特教教师365名,在校特教学生1241名。

  文化事业不断创新。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量370.5万册(包括数字图书);博物馆16个;文化馆11个(包括群众艺术馆);艺术表演团体8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6%和97.3%。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6座。

  创排大型吉剧《情感快递》、大型音舞诗画《凇雪江城》等剧目,舞剧《红旗》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国家舞蹈艺术领域最高奖),拉场戏《乘龙快婿》等9个剧本在《曲艺》《戏剧文学》等艺术期刊上发表,市歌舞团第23年参加了央视春晚等国家级演出。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年末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41所。其中:医院172所,疗养院1所,卫生院97所,门诊部262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2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0所,妇幼保健机构1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所,卫生监督机构1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2所,诊所1732所,卫生所(医务室)33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0所,村卫生室1450所,护理站15所。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4736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057人,注册护士15996人,全市编制医疗床位28102张。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40余项,参与人数近60万人(次),举办万科定向越野闯关赛、第二届“曳·摇”热舞大赛、吉林市大众游泳锦标赛、全民健身操舞大赛、吉林省大众冰球赛(吉林市站)、吉林省大众高山大回转滑雪挑战赛(吉林市站)、“滑向2022—全国大众速度滑冰马拉松系列赛(吉林市站)”等20多项的赛事活动;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效益凸显。共计接待国家、省、市上雪训练队20支,上雪运动员853人,共计上雪人次约13000人次。接待国家及省市领导参观调研18次,约200人次。全年承办了全国越野滑雪邀请赛、“滑向2020”三北奥雪越野滑雪系列赛、2020全国大众欢乐冰雪周。被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全年吉林市运动员共参加全国赛事6项次,获得了4枚金牌14枚银牌8枚铜牌,省级赛事18项次,获得了86枚金牌58枚银牌64枚铜牌。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部分项目比赛中,吉林市冰雪运动员(含驻吉高校)分别在跳台滑草+滑轮、跳台滑草、高山滑雪、短道速滑(少年组)、冰上龙舟等项目中为吉林省代表团获得8金11银7铜,超额完成预期制定的5枚金牌参赛任务。

  2020年是吉林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殊为不易的一年,是迎难而上、经受住了前所未有重大考验的一年,是主动作为、办成了许多大事要事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为2021年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在成绩取得的同时,我们仍要清醒看到吉林市发展中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等问题。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百尺竿头思更进,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谱写吉林市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