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辽源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疫情防控有力有序,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全市发展基础得到夯实,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建设革故鼎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7%,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0%、68.8%和22.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2.6和0.8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7171元。
(二)民生支出不断增加
2020年,全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70亿元,比上年下降4.7%,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4.5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17.03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占地方级财政收入比重62.9%。全年完成财政支出137.9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交通运输、住房保障、城乡社区、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力度较大,分别增长49.5%、32.6%、27.5%、24.2%。
(三)存贷余额双双增长
2020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比上年增长15.8%,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增长5.3%,实现“双增长”。从存款情况来看,住户存款60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非金融企业存款3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从贷款情况来看,住户贷款1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6.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中,中长期贷款17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各项贷款保持平稳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价格处在合理区间
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2.1。八大类消费呈“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类、医疗保健类、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6.2%、4.7%、4.5%,是影响全市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调整步伐逐渐加快
(一)一产总体保持平稳
2020年,全市农林牧业增加值增长3.1%,比上年增长了1.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的增加值分别增长2.1%、8.7倍、1.6%和0.7%,渔业增加值下降1.0%。林业和牧业分别拉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9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是一产增长的主要原因。全年粮食总产量151.31万吨,减产5.5%。受多种因素影响,粮食价格涨幅较大,粮食产值同比增长24.5%。主要畜禽出栏及禽蛋产量“两降三增”,猪、牛分别下降4.4%、6.0%,羊、家禽、禽蛋产量分别增长6.3%、45.7%、11.4%。家禽和禽蛋对牧业拉动作用明显。生猪出栏降幅比上年收窄7.2个百分点,猪和能繁殖母猪存栏分别比上年增长7.5%、30.1%,生猪产能恢复加快。
(二)二产总体增势强劲
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9.2%,比上年同期提高1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5%,比上年同期增长40.1。其中,“2115555”七大特色产业总产值增长35.4%,比上年同期提高47.5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冶金建材”产值增长142.9%,是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主要原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比上年同期提高16.9个百分点。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增长5.1%,比上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
(三)三产总体趋势向好
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0.9%,房地产业增长1.5%,其他服务业增长1.9%,金融业增长3.8%。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参与核算的5个行业大类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9.9%。
三、三驾马车通力合作,拉动经济稳步增长
(一)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0.5%,比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69.9%、7.0%和7.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重为7.3:27.1:65.6。
(二)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13.7%,降幅比2020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15.2、5.4和5.3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比上年下降16.2%,降幅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5.1和6.2个百分点,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2.7%;按规模看,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比上年下降16.1%,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20.4、12.2和7.3个百分点。
(三)对外贸易持续活跃
2020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92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实现出口总额15.92亿元,增长4.9%;实现进口总额3.00亿元,比上年增长0.3%。
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一)城市颜值显著改观
2020年,南部新城开工建设市中心医院、辽源五中异地迁建等11个项目。集双高速辽源段建成通车,完成北环路22公里中修改造。27项市政工程全面开工,街路翻修、管网改造、绿化亮化、交通信号设置同步推进。新增绿地35万平方米。敷设供热、燃气、供排水管网94.5公里,雨污分流改造21.4公里。
(二)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2020年,全市办结20件惠民实事,实施48个民生项目,完成投资12.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4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7万人。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33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八连增。改造老旧小区43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4510人享受社保兜底保障,10个集体和个人荣获省级脱贫攻坚表彰。
(三)“三农”工作统筹推进
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33万公顷。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特色产业发展迅速,蛋鸡、黑猪饲养量分别增长28%和284%,“东丰梅花鹿”荣获世界地理标志产业博览会金奖。完成特色小城镇规划、8个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编制。建设农村公路183公里。改水4.12万户,改厕1.38万户,拆违28.7万平方米。新增省级“美丽乡村”16个、省级“3A”示范村30个。
(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2020年,全市开展“走遍辽源”环境治理活动,健全完善供热、物业等城市管理机制,拆违46.5万平方米。完成辽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43个。完成生态造林2.04万公顷,治理河道42.7公里、裸露山体209处。
五、科教文卫齐头并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科技创新硕果频传
2020年,全市新增4户高新技术企业、5户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1户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与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对接,在研50个科技合作项目。博大伟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被认定为全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金翼蛋品等企业在德国、上海、北京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创建。年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拥有量均创历史新高。
(二)教育事业生机蓬勃
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院校337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院校9所,普通高中8所,初中53所,小学76所,幼儿园188个,特殊教育学校3所。全市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95.3%,学龄儿童入学率91.0%。职教集团被评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0%。
(三)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2020年,全市拥有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视台3座。旅游收入38.75亿元。成功举办第二届城市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国家评审。
(四)医疗卫生保障有力
截止2020年末,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097张,比上年增长2.2%。万元以上医疗设备7888台,比上年增长19.2%。全年医疗总收入24.60亿元,比上年增长40.7%。总支出22.61亿元,比上年增长4.0%。
2020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工作定力,顶住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偿债高峰、极端天气等重重考验,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局面。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行稳致远,开启辽源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全面振兴新时代辽源踵事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