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新中国成立70年延吉市经济发展情况

发文日期:2020-01-02 14:44:00
发文来源:
字体: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延吉市人民改革奋进的70年,是谱写华章的70年。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和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七十年风雨兼程

  新中国成立70年,延吉市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历程:曲折缓慢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和新时代发展机遇期。

  (一)发展曲折缓慢时期(1949─1978年)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全市经济在波动中不断发展。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到“一五”时期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再到历经三年自然灾害,全市经济发展虽然经历着种种困境,但前行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全市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了以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结构开始,到全市牢牢把握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得到改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在曲折缓慢的发展时期,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是1949年的15.2倍,年均增长7.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3.1%。

  (二)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1979—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标志着正式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

  1979—2002年:以农村地区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为先导,以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为重点,全市对企业经营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进行改革,并对财政、金融、劳动工资、外贸等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时期,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得以大幅提升。与1979年相比,2002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6.1倍,年均增长13.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

  2003—2012年: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此阶段全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是全市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从2003年到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相继跨越了100亿元和200亿元两个重要台阶,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是2003年的4.5倍,年均增长14.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2003年的4.1倍,年均增长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3年的4.7倍,年均增长17.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

  (三)新时代发展机遇期(2013—至今)

  2013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路线不动摇,发展的脚步更加坚实,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复兴的目标更加坚定。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在新时代发展机遇期,全市以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国际和国内经济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全市经济新常态化更加明显,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是2013年的1.2倍,年均增长5.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3%。

  二、70年辉煌成就

  70年的沧桑岁月,70年的砥砺前行,70年的拼搏进取,70年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全市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为建设幸福美丽家乡,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新中国成立70年,全市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1949年-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其中,工业实现年均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32.3:34.9:32.8调整到2018年的1.2:32.5:66.3。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的主导地位,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农业生产平稳进步,农村经济跨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农村经济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70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农村税费改革、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全面脱贫攻坚,全市农业生产平稳进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0%;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全市粮食产量89575吨,年均增长3.5%;全市经济作物产量59961吨,年均增长9.7%。

  (三)工业行业种类增多,企业规模明显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门类稀少,生产工艺十分落后,经过70年的发展变化,全市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工业整体发展得到了长足进步,工业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了以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产业为主导的多行业种类的工业体系,其中仅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行业就有22个。1952年,全市仅有38家工业企业,户均产值仅为13.8万元。2018年,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有83家,工业产值超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12家,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7%,贡献率为32.2%,工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对外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消费市场受到政策约束等影响,发展低迷。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全市的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物流配送、商品集散的大商业、大市场、大物流开始显现。1981年超过1亿元,1992年超10亿元,2009年超百亿元,2014年突破200亿元大关。随着大数据、移动支付的技术日渐成熟,无人贩售机、无人商店等商业业态悄然兴起,无纸化消费成为常态,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引领了支付系统革命的同时,也极大活跃了消费市场。1949年-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居民增长12.9%。

  改革开放后,全市充分利用地缘、语言、资源优势,坚持以开放促发展,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给全市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2018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6.0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264.30万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27亿元。

  (五)财政实力持续壮大,金融业取得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70年,全市财政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从单纯依靠国有企业向收入来源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转变,尤其改革开放后,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和财税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全市财政实力得以持续壮大,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2018年,全市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6.05亿元,年均增长15.4%。随着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政府财政保障范围也不断进行调整,更加着重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保障民生领域的支出。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62.75亿元,年均增长14.1%。

  新中国成立70年,全市金融业日渐壮大,金融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市场繁荣活跃,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22.75亿元,年均增长15.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48.59亿元,年均增长16.6%。

  (六)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日益完善。新中国成立70年,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65元,是1981年的80.1倍,年均增长12.2%。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6.34亿元,70年间年均增长11.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6509元,年均增长7.8%。

  改革开放前是以劳动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至1955年逐年完善了保障制度,尤其是十八大后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发展阶段。全市养老保险始于1985年7月,参保单位22户,职工1053人,缴纳保险基金3.20万元,失业保险始于1986年10月,1993年参加企业297户,职工5.08万人,缴纳保险金140.70万元,拨付失业救济金17.60万元;职工工伤保险始于1991年1月,职工大病险、生育险始于1993年9月,全市参加大病、生育、工伤保险的单位940户,职工5.11万人,缴纳保险金103.10万元,拨付保险金0.90万元。30多年来,全市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全市参保人数的规模和比例,以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与参合率都持续扩大。2018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7.5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7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8.62万人;工伤保险人数13.30万人;生育保险人数12.90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41万人,参合率91.3%。

  (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医疗保障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70年,全市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设施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扎实开展,“两基教育”全面达标。延吉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已于1997年完成,各类成人教育业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办学格局。1949年,全市拥有1所高等学校,在校生数490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736人;普通中学2所,在校生1465人。2018年,全市拥有2所高等学校,其中在校研究生4477人;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585人;普通中学23所,在校学生23655人;小学27所,在校学生30773人;幼儿园112所,在园儿童16174人。

  新中国成立70年,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949年末,全市拥有医疗机构46个,其中医院1个,医疗保健所2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7人,其中医师13人,护士13人。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24张。201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16个,其中各类医院45个。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428人,其中,执业医师2601人,注册护士2961人。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980张。

  (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70年,全市大力改善城市环境,积极完善城区功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着力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市服务能力,相继实施了“道路改建工程”“美化亮化工程”“供水工程”“污水工程”等一系列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日益提升。全市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不断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荣获“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2018年度全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8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等多项荣誉。如今的延吉市,城市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等网络健全,环卫设施、对外交通体系等显著改善。1978年,全市道路总长度22.96公里;实有公共车辆19台;城市绿地面积116.6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7.8%。2018年,全市道路总长度224公里,城市公交运营车辆511辆,出租运营车辆2686辆;燃气用户15.30万户;供热面积3619万平方米;污水处理率10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8%。

  70年的辉煌征程,是全市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开拓创新奋力谱写的华美乐章。复旧日慷慨,观沧海横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勠力同心、奋勇拼搏、勇当标杆、争做表率,为全面开启美丽延吉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