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新中国成立70年珲春市建筑业发展情况

发文日期:2019-12-27 14:45:00
发文来源:
字体: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大规模的开展,珲春市建筑业从无到有,得到了迅猛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所有制结构日益优化、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为珲春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建筑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珲春市建筑业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归纳起来,大致经历4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起步发展阶段(1949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建筑业的发展,并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快壮大建筑业,通过建筑施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53年完成2万元,到1977年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0万元,年均增长2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7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00%。

  (二)第二阶段:恢复性发展阶段(1978年-199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的珲春矿区和珲春发电厂的投资建设,吹响了建设珲春市的号角,也为改造珲春市旧城区的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珲春市建设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和转折是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后,建筑业改革开始起步,城市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为珲春市建筑业的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建筑业由此进入了恢复性发展的新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1993年,珲春市建筑业初具规模,据统计,拥有建筑业企业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6万平方米,建筑业职工人数达6329人。

  (三)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2011年)

  这一阶段,住建部进一步细化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在20类41个专业划分的基础上增加了工程施工总承包和专项分包类施工企业网两个资质等级系列,提高了资质管理的导向性作用,明确了企业的发展目标。特别是1998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实施,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良机。2001年建设部出台《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立了严格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历经十几年调整与发展,建立了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构成的承发包组织结构,改变单一劳务密集型、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2011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8.3亿元,企业数12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4.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2.6万平方米。

  (四)第四阶段:提质发展阶段(2012年-2018年)

  2012年起,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城市建设由扩张期进入平稳推进期,建筑业企业进入提质转型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主体、小型分包企业为补充的新型、高效经营模式,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逐年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18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总数增加到31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4家,三级26家;完成总产值7.7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6万平方米。

  二、建筑业的辉煌成就

  (一)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后,珲春市建筑业生产不断加快,产值总量迅速扩大。建筑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7亿元,是1993年的6.7倍,年均增长8.5%;2018年珲春市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及竣工面积分别是1993年的增长90.3%和88.2%,分别年均增长2.6%、2.6%。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

  (二)施工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后,施工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建筑业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台数651台,总功率15123千瓦,分别是1993年的1.05倍和1.86倍。珲春市建筑业从最初肩扛手抬为主要生产方式,发展到了拥有大量先进水平的建筑施工设备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基本适应了现代建筑施工的需求。同时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施工、高性能混凝土、高效钢筋与钢结构、化学建材等新技术,推进珲春市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2018年资质内施工总承包与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6亿元,占全部产值的比重为20.8%,而1953年为100%;非国有企业完成产值6.1亿元,占全部产值的比重为79.2%。

  (四)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后,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18年,珲春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实现工程结算收入8.1亿元,比1993年增长6.9倍。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18年,珲春市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达到59.64万元/人,比1993年提高到58.0万元/人,年均增长12.8%。

  (五)城市建设日臻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后,珲春市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交通、能源、通讯、市政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的老城区改造,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珲春由过去封闭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初具规模的边境开放城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发展以基础设施为先导,城市道路、桥梁、污水处理、环卫设施、园林绿化、供水设施、燃气工程等市政工程得到优先发展,基本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已从1993年的2.9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8.0亿元,投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4.1%。

  风雨七十载,改革铸辉煌。珲春市建筑业的发展虽然一路历经风雨,但始终在持续前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低导致的企业生产运行不景气等问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珲春市建筑业企业将把握机遇,加速资源整合,拓展市场空间,踏上新征程,创造新辉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