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砥砺奋进,70年风雨兼程;70年坚守初心,70年谋求发展。7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珲春市人民众志成城,笃力奋楫,走出了一条适合珲春市发展的新道路。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单一到多样,从物质性消费到服务性消费的跨越式变化,珲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159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48亿元,批发业、零售业成为珲春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各行业百废待兴,零售市场开始起步(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通过“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改造,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珲春市经济受客观因素影响,主要集中于衣、食等基本物质产品的生产,导致珲春市经济活力难以迸发,人均收入形式单一陈旧,家庭纯收入处于较低水平。这严重束缚了居民消费,导致消费层次较低,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社会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需要凭借粮票、油票等票证来解决温饱问题。
在1949-1978年的数据对比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始终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70%以上,在居民消费中占主导地位。1949-1978年,珲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9万元增加至3486万元,年均增长11.2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3333万元,比1949年增长28.2倍,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107万元,比1949年增长10.9倍,珲春消费品市场初具规模。随着各行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让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迎来了发展契机,耐用消费品成为零售行业的新宠,俗称“老三件”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开始走进珲春人民的家中,后来“新三件”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耐用消费品的出现使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二、市场经济初建立,零售总额稳增长(1978-1992)
1978年,改革开放掀起了经济腾飞的浪潮,珲春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周边贸易,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城市,同时,珲春市政府重视零售和批发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批发和零售业发展的政策。
1988年,珲春市商业局所属国有商业企业有14户,19个独立核算单位,职工1144人,但是国有商业企业经营销售并不景气。针对这一疲软的现状,珲春市商业局引进竞争机制和法制机制,改变企业内部生产关系,采用联产联销计酬办法,实行浮动工资,打破大锅饭,人均收入涨至564元,人均消费达到787元。这一时期的商业取得了显著地改制效果,消费品零售市场进入成长阶段。商品购进实现4898万元,占年计划的127.4%,占同期的133.5%;商品销售额实现5438.2万元,占计划的122.2%,占同期的131.8%,实现利润217.4万元,占计划的214.2%,可观的利润让不少零售商拓宽经营思路,引进多样化商品,促使市场上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吸引更多社会消费。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领域进一步扩大,珲春市商品纯销售额7983万元,保持稳定增势。同年珲春市被批准为沿边开放城市,大批外地人口进入珲春市经商办企业,更加激活了珲春市场活力。这一年,珲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亿元,较1978年增长8.4倍,年均增长17.4%,占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占比71.3%,较1978年占比降低24.3%,住宿和餐饮业占比15.2%,较1978年占比提高12.2%,其他行业占比13.5%,较1978年提高12.1%。由此可见,1978-1992年,除批发零售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比重不断提高,各行业在消费市场结构中趋于平衡。在此期间,全市人民收入形式渐渐多样化,如外出务工、住宿餐饮,出国劳务等,人们购买需求增强,购买力不断提升,慢慢告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家用电话开始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空调、电脑、微波炉、摄像机等也逐渐成为居民买得起、用得起的消费品。
三、市场经济渐成熟,消费形式多样化(1992-2019)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珲春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提出“坚持不懈转型升级,力促产业提质增效”,注重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建设国际纺织工业园,强化对外贸易。另外,还引进吉林银行,为珲春市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政策,金融机构银行贷款余额152亿元,这为零售业、批发业、住宿和餐饮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倒逼企业运用资金转型升级。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韩国进口、特色俄货、海鲜水产、山区果园等成为珲春市消费市场靓丽的风景线。
1992-2018年,珲春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323元增长至5.5万元,增长了22.6倍,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有力地拉动了市场消费。在此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亿元跃升至48亿元,增长了13.6倍,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41.8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16.8倍,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6.2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26.2倍,消费品市场进入成熟阶段,消费成为保障珲春经济平稳运行有力的“马车”之一。
随着珲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巨大转变,人们不再追求简单的物质消费,出现了健康饮食、旅游观光、保健养生、绿色消费、线上购物、文教娱乐等新的消费形式。电子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逐渐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互联网零售业方兴未艾,2018年,总投资6.5亿元的跨境电商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综合服务上线运行,珲春市电商线上交易额达1.3亿元。同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更多俄罗斯人来珲春市常住,珲春市成为俄罗斯人的“第二故乡”。
四、未来展望
2018年末,珲春市着力推动互市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双区”发展,中俄互市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投入运营,珲春市政府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出台一系列免税和保税政策,加快建成综合保税区,努力打造俄罗斯商品集散中心和交易中心,预计未来五年交易规模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未来还将致力于打造中、朝、韩、蒙古、日本五国互市贸易区,构建贸易、购物、休闲、旅游四位一体的互贸中心,引进国外化妆品、日用品、衣物装饰品等,使珲春市民在消费中获得实惠,加快消费转型升级,珲春市社会消费将向娱乐性、服务性消费转变,社会购买将向高品质、强保障、精细化的零售产品倾斜。
当前,珲春市正打造开放合作高地,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产业是珲春市成为沿边开放型中等城市的一大突破口,珲春市政府通过推介会、展销会来强化宣传效果,借助东西部产业合作,引进“海上鲜”网络平台代采原料,为珲春海洋经济的发展夯实基础。在未来,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提供更多海产品,如鲜活帝王蟹、海胆、冷冻雪蟹、太平洋真鳕等,真正打造出“珲”字号特色海产品,吸引国内外消费者的目光。海水增养殖业,滨海旅游娱乐业,海洋食品加工业有望成为珲春消费市场的朝阳产业,成为珲春消费品市场的新力量。
时间煮雨,岁月缝花,回望70年,是珲春市荣光熠熠的70年。一组组数据,一行行文字,呈现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历程,折射出珲春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长征的起点上,我们将更加主动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以高质量、有特色、富内涵的商品吸引更多社会消费,以消费促进生产,以消费拉动经济。不断发力对外合作交流,以打开周边国家消费市场的决心,久久为功企业升级的恒心,引导城乡居民消费的耐心,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夙兴夜寐、栉风沐雨,努力打造出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