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延边州黑木耳产业发展情况

发文日期:2019-11-27 14:33:00
发文来源:
字体: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三农”工作,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延边州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广泛推广黑木耳栽培技术,在栽培模式、技术创新、产量和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进和提升。目前,黑木耳产业已经成为延边州经济作物中的支柱产业,为全州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作出突出贡献。

  一、黑木耳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形势向好

  “十三五”以来,全州黑木耳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6年,全州黑木耳产量1.1万吨,占全州食用菌产量的82.3%,占全省黑木耳总产量的57.7%。2017年,全州黑木耳产量1.1万吨,占全州食用菌产量的82.2%,占全省黑木耳总产量的56.1%。2018年,受国家政策影响,全州黑木耳产业发展迅速,多个黑木耳企业正式投入生产,黑木耳产量大幅上升。全州黑木耳产量突破3.1万吨,占全州食用菌产量的82.6%,占全省黑木耳总产量的66.4%。

  截至2019年9月,全州前三季度黑木耳产量已有2.8万吨,预计占全年黑木耳产量的93.4%,全年产量将达到3.0万吨。

  (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黑木耳生产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18年全州共种植黑木耳150256万袋,比上年提高2.6%,其中,春耳109639万袋、秋耳40257万袋,分别比上年提高0.4%和9.3%。从栽种方式看,地栽木耳134658万袋,比上年减少1%;棚栽木耳15585万袋,比上年增加48.4%。从县市看,敦化市种植黑木耳65013万袋,占全州总种植面积的43.3%;汪清县种植黑木耳65852万袋,占全州总种植面积的43.8%。

  (三)产量质量同步提升

  全州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种植方式也从地栽方式逐渐向棚栽方式转变。同时全州进一步推进黑木耳标准化生产,黑木耳企业和部分种植户开始引进液态菌种,使得黑木耳在生长过程中的受污染率极大程度下降,黑木耳的无公害率和产量也得到了保证。2018年,全州每袋黑木耳干品产量平均在1.5两左右,比上年增长15.4%。实现了黑木耳单产、质量双提升。

  (四)受益人数持续增加

  全州将黑木耳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依托,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全州黑木耳生产户22781户,占全州乡村户数的0.1%。从业人员32092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0.1%,其中汪清县黑木耳从业人员占全县乡村从业人员的52.7%、全州依托黑木耳产业受益贫困人口8061人,比上年增长10.2%。黑木耳产业已成为全州脱贫致富的主要推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废弃菌包利用度不够

  黑木耳种植虽然大幅提高了全州经济效益,但每年残留的大量木耳菌渣和废弃菌袋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小觑。2018年,全州黑木耳生产后的废菌包在79991万袋左右,其中80%被用作燃料烧掉,有10%加工制作成有机肥还田,还有10%的废菌包被扔在田间地头,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处理这些废弃菌袋是延边州黑木耳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对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

  随着黑木耳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州黑木耳产业逐渐显露出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问题。由于液态菌种的技术含量更高,许多企业和黑木耳种植户在引进了液态菌种后没有相应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设施,基础条件较为落后,基建设施不标准,接受和应用新技术速度缓慢,木耳生产手段陈旧,加大了木耳生产的难度和成本。

  (三)产品销售产业链不长

  目前,消费者对黑木耳精深加工产品需求日益旺盛,但全州黑木耳的销售还是以粗加工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导致产业总体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是这些年黑木耳干品销售市场基本顺畅,而精深加工生产线的投资又相当昂贵,黑木耳生产户比较谨慎。

  三、建议

  (一)强化基础生产,重视环境清洁

  保证黑木耳基础生产环境,进一步加强对黑木耳产业环境进行监测,及时有效地防止生产时造成的环境污染,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安全关。实现黑木耳生产全过程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全程生产标准化,终端产品安全化。要由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向专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二)强化技术创新,重视发展方向

  黑木耳菌包生产有别于其他菌类,菌包厂的设计与生产要尊重黑木耳的生物学特点,要符合黑木耳的生产工艺、要盯紧市场销售发展方向。黑木耳即食产品、木耳酱、黑木耳粉、黑木耳果汁等近年广受消费者欢迎。在黑木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转变增长方式的背景下,生产企业可以转变生产策略,延长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黑木耳精深加工产品。

  (三)强化组织领导,重视品牌价值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颁布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政策,培育具有代表性、地域性的黑木耳标志产品,提升全州黑木耳特色和知名度;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和黑木耳种植户申报注册黑木耳产品品牌,由龙头企业带头发展,形成良性竞争,从而增厚产业链条,膨胀黑木耳经济总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