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新中国成立70年安图县农业发展情况

发文日期:2019-11-15 10:15:00
发文来源:
字体:      

  新中国成立70年,安图县农业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铺开深化,为全县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70年间,全县农林牧渔业全面融合、协调发展,农村建设欣欣向荣,农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地理位置气候及地势特点
  安图县地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南部,素有“长白山下第一县”的美誉,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由南向北气温逐步升高,降水逐步减少、横旦中北部的荒沟岭为县内天然地舆分界线,它将全县显著地分成两个天气区,南部松江地区为2.2℃,北部明月地区为3.6℃;无霜期南部为95—110天,北部为120—130天;年均匀降水量南部为669.7毫米,北部为594.7毫米。全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连片集中,是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高产地区。
  二、农业发展逐步向好
  (一)农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农业总产值351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8821万元,是1949年的310.0倍,年均增长12.0%。其中,农业产值74369万元,年均增长13.1%;林业产值6749万元,年均增长8.2%;牧业产值23387万元,年均增长11.8%;渔业产值1777万元,年均增长12.1%。农林牧渔各行业均实现融合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畜力,效率低,产能低,产量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机械不断的升级换代,全县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人畜力向机械动力的转变。2018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0万千瓦,是1983年(首次统计)的4.1倍。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4193台,是1983年的6.8倍;小型拖拉机5950台,是1983年的5.3倍。农业机械的快速增长及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逐步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
  (三)粮食生产取得新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333公顷,粮食产量为16192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在全县落地生根,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8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38718公顷,是1949年的1.8倍,年均增长0.9%;粮食总产量达126500吨,是1949年的7.8倍,年均增长3.0%。其中,粮食单产4120.5公斤/公顷,是1949年的5.1倍,年均增长2.4%。政策好、价格稳、气候好、人努力、科学种植,全县粮食生产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四)林业生产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对林业的保护意识薄弱,多以采伐为主,全县造林面积81公顷,成林抚育960公顷,对林业产业的开发极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全县采取护林造林等措施积极发展林业产业。2018年,全县林业产值6749万元,是1949年的209.9倍,年均增长8.2%;全县造林面积8715公顷,是1951年(首次统计)的107.6倍,年均增长7.2%;抚育面积15205公顷,是1950年(首次统计)的15.8倍,年均增长4.1%。育林护林的理念逐步提升。201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5.1%,“青山”指日可待。
  (五)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畜产品供应不足,畜牧养殖业主要以大牲畜养殖为主,用于农业生产及运输。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国家开放猪肉,蛋、禽、奶等畜产品价格后,全县大力发展生猪、牛、家禽养殖,畜产品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全县牛存栏达15362头,是1949年的2.1倍;猪存栏20106头,是1949年的1.4倍;羊存栏10694只,是1949年的52.7倍。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农业主要以水稻、玉米、大豆等种植业为主,种植品种单一,解决温饱问题是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升级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实施。2018年,全县种植业形成了以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油料作物、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瓜果为辅的多样化种植模式。其中,油料作物2599公顷,产量3056吨;中药材1082公顷,产量3250吨;蔬菜929公顷,产量21569吨;食用菌产量311吨,瓜果类1113公顷,产量35111吨。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带动全县农业向特色化、产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七)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形成。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全县积极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新型农业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各类农业生产设施型全面发展。2018年,全县农业设施数量1428个,占地98.9公顷,种植品种以蔬菜、瓜果、菌类、绿化花卉、中药材等品种为主,农民收入随之大幅增长。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农村建设欣欣向荣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环境、交通、通讯、文化等设施百废待兴,农村的形象可以用“穷乡僻壤”来形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战略。2018年,全县新改扩建农村硬化路144公里,安全饮水81处,危房改造263户,村部及附属设施95个,旱改厕1500户,村级卫生室75座,完成所有行政村文化站升级改造和2266.7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供电通讯等“硬件”设施全部达标;全县通客车的乡镇和村100%,通电村100%,通有线电视村99.4%,通互联网宽带村100%,自来水受益村100%。宽阔整洁的广场、诸多的健身器材、美丽的街边花坛、配套的公共卫生间和路灯、村图书室,村活动室等设施应有具有,农村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乡村。
  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
  (一)农民收入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靠天吃饭。1958年(首次统计),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7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措施在农村的实施,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18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6509万元,与1958年相比,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5元,与1958年相比,年均增长8.4%。农民收入的大幅提升,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农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二)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初期,农民收入较低,仅仅能保障最基本的温饱。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在解决温饱的同时,逐渐上升到更高层次的饮食领域。1949年,全县恩格尔系数为63.8%,1985年为52.4%,1990年为46.7%,1999年为39.0%,2018年跌破30.0%,为29.8%,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575元,蔬菜消费293元,肉类消费1001元,蛋类消费76元,奶及奶制品消费132元,人均水果消费412元。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感倍增,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安图县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巨大飞跃,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农民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改善。站在新起点,全县人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