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集安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发文日期:2019-06-05 14:44:00
发文来源:
字体: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辖区面积3341.1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个乡、镇和4个街道,127个行政村,总人口21.2万人,有汉族、朝鲜族、满族、回族等25个民族,集安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书法之乡、国家园林城市。集安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集安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持“全域旅游、全民致富”发展理念,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基本形成了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一、集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集安市立足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构筑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生态风光游、人文古迹游、边境风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在国家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的大背景下,集安市提出了“全域旅游、全民致富”的目标,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全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2012年,集安市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5亿元,占全市旅游综合收入20.0%。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40家,其中,2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家,4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家。全市发展乡村民宿共167户,清河镇文字村、太王镇钱湾村的乡村民宿初成规模,百姓开办家庭旅游的热情日益高涨。建立、完善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6种发展模式。一是景区带动型。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如:高句丽古迹景区带动城东街道果树村等数百名农民直接参与接待和服务,拓展采摘、农事观光等项目。二是生态观光型。主要依托集锡、集丹、集青三条公路沿线和鸭绿江两岸自然风景,开展旅游活动。三是休闲度假型。主要通过对水面、山林进行有效开发,提供旅游观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会议培训等服务。如:总投资1.5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高句丽王家园林“豆谷离宫”“热闹河漂流”等。四是民俗体验型。主要通对高句丽服饰文化、餐饮文化、礼仪文化等方面展示,让游客体验高句丽民俗民风。五是农业观光型。主要是利用果园、设施温棚、畜禽养殖、农特产品加工,向游客提供观赏和采摘服务项目。如:城东街道果树村果业基地(含草莓和葡萄采摘)、榆林镇复兴村棚膜基地、麻线乡上活龙村棚膜基地、麻线乡通天酒业葡萄酒庄、清河镇百馨驼鸟养殖、麒麟玉石加工及产品展示、森源食用菌生产等。六是农家特色餐饮型。主要是利用特色蔬菜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形成大锅炖野生江鲤鱼、柴鸡炖蘑菇、大锅炖豆角、本地鸡蛋、鱼锅饼子、鱼锅土豆等特色餐饮,让游客尝农家菜,吃农家饭。

  二、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举措

  (一)坚持体制创新,因地制宜走生态路。全国155种旅游景观基本类型中,集安市拥有121种,尤其是生态、文化、边境等资源特色鲜明、组合优势明显,具有吉林省其他县、市无可比拟的特色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为此,集安市把旅游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力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2013年,集安市启动实施了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集安市旅游经济发展委员会,组建了国有吉林集安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整合经营、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招商开发、统一对外推介,结合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域发展旅游、全民参与旅游”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一镇一品”和“一村一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把全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建设,实现了城旅一体,城乡互动,产业融合。

  (二)充分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全市进行线路统筹。按照《集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以农业休闲体验为主要特色,结合“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主题化开发模式,打造观光农业、科技农业、乡村体验、生态度假、户外运动、康体养生六大类产品,提高全市休闲农业的旅游承载力。为做精乡村游品牌,市政府出台了“在市区控制性发展,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具有地域特色;在市郊合理性规划,以农民发展为主,要具有民俗特色;在偏远位置选择性发展,以临近山水为主,要具有生态特色”的建设思路。目前,太王镇、清河镇、台上镇、榆林镇、麻线乡等重点旅游乡、镇依托域内的旅游资源,建立了以果树村、长川村、上活龙村、秋皮村、地沟村为代表的田园采摘度假区12个,扶持发展农家饭庄120余家,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20余个,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产业带。

  (三)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十二五”以来,集安市结合新型农村建设,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通过精心培育、重点打造,先后完成了高句丽王家园林豆谷离宫、通天雅罗葡萄酒庄园、鸭江谷酒庄、鸭绿江羊鱼石第一漂、鸭绿江万公顷油菜花海、热闹河漂流、国东大穴景区、集安风情天梨山庄、好太王民俗文化村、凉水朝鲜族乡永泉山寨等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点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客源基础。太王镇钱湾村、夹皮沟、凉水乡二参场等依托果业资源优势,面对市场需求,大力开发“赏花+采摘”的旅游产业模式,形成以赏花游、水果采摘游、乡村民俗游、休闲生态游为主基调的旅游体验区,农业产业化的效益逐步突显。此外,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北京巅峰智业集团、香港爱家集团等企业,开发建设长岗绿心原乡公社、太极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等精品旅游项目,这些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后,将极大丰富集安市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四)加大村、镇环境整治力度,逐步改善乡村环境。“十二五”以来,集安市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相继实施了“示范带动、整体提升”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省级示范村30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12个,改造农村危旧房近两万户。为了实现全域范围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全面覆盖和整体推进,集安市设计实施了精品乡、镇创建、示范村屯创建、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三项工程”,以此为载体,“镇村户”联动,“点线面”结合,全方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注重山清水秀、美丽宜居、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经过3年的创建,9个乡、镇、67个村、15500户庭院分别达到了精品乡、镇、示范村屯、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标准。把对集锡、集丹公路沿线环境的改造作为集安旅游城市形象建设的重点,将公路两侧10米内绿化美化工程与“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相结合,相关乡、镇多部门联动,合力打造集锡、集丹两条公路沿线美丽乡村靓丽风景线和景观长廊。同时抓好旅游接待设施工程,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旅游标识标牌完善工程等,以满足旅游基本要素为要求,来完善乡村旅游的基本功能。

  (五)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特色。重点打造独具集安特色的传统民俗、农耕生活、手工艺术、民间饮食等乡村旅游文化,凸现全市的乡村旅游优势。目前,高句丽特色餐饮、朝族烧烤、高丽火盆、鸭绿江鱼宴及绿色山珍系列旅游特色饮食,已成为富有集安特色的餐饮品牌。新开河人参加工、新开河草编、药王谷野山参繁衍、集安白酒酿造、福贵明火烧烤、福贵铁锅鸭绿江烹鱼、鸭绿江鸭蛋腌制等技艺被列入集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努力实现规模化发展。引导全市乡村民宿不断向“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重点在清河镇文字村、太王镇钱湾村、城东街道果树村等8个村积极引导扶持乡村民宿发展,为促进乡村民宿规范化发展,制订了《集安市乡村民宿质量管理办法》,对乡村民宿的开办程序、卫生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明确要求,并连续三年举办了乡村民宿经营者培训班,提高民宿服务水平。2014年至今,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其中,投资1200万元,完成占地12500平方米的钱湾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为游客提供咨询、餐饮、停车、购物等服务;投入100多万元,设计民宿logo,设立交通指引牌、民宿区和民宿户标识牌,统一发放了具有乡土特色对联70幅、印有集安民宿logo的床单、被罩365套;投入2700多万元,打造优美民宿环境,根据各民宿区不同特点,开展了亮化、特色化围墙改造、环村水渠、道路以及绿化美化等建设。通过以上措施,全市乡村民宿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全市乡村民宿增加床位2000余张,带动户均增收6000元。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以打造“高句丽古都、鸭绿江明珠”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以及吉林卫视多个频道投放宣传广告;围绕“世遗古都、国参故里、鸭绿江畔、养生集安”形象主题,与央视科教频道、吉林乡村频道、吉林都市频道等媒体联合拍摄《集安味道》《集安田园之旅》等专题节目;策划和推出了“鸭绿江畔、养生集安”摄影大赛、“中国集安鸭绿江国际枫叶旅游节”“鸭绿江畔万公顷油菜花海赏花节”“集安风情天梨山庄梨花节”“朝鲜族民俗文化节”“鸭绿江河谷冰葡萄酒节”“中国集安·商旅文化节”“中国集安·清河野山参节”“高丽火盆美食大赛”等多项旅游节庆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专门队伍赴外省、市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介活动,以东北亚博览会为契机,积极开展旅游展洽活动,深入宣传推介集安旅游产品。目前,果树村被评选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鸭绿江羊鱼石第一漂流景区被评选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雅罗酒庄被评为4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文字第一家、清凉水乡旅游度假村被评为2A 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游客范围已拓展到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地,特别是韩国、日本等国外游客数量大幅度增长。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使集安的旅游形象定位更突出、更清晰。

  三、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

  (一)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促进假日经济发展。通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一是促进集安市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推动集安市旅游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型旅游转变,为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开辟了新的途径;二是乡村旅游符合现代旅游者追求回归自然和个性需求多样化变化的新趋势,有利于刺激内需,合理引导消费,满足城市居民双休日、“黄金周”休闲度假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三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民宿、餐馆、娱乐、购物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旅游饭店日常住宿率低,假日高峰期不够的供求矛盾,较好地缓解假日游客爆满、食宿困难的突出问题,促进集安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吸引农民参与接待服务,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以乡村旅游优势区域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引导和吸引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成为市场经营主体,既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为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新途径,又能够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城东街道太王村,过去属于集安市各村中相对贫困的村,通过高句丽古迹景区的开发建设,解决了一大批农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就每年“五一”和“十一”小长假及黄金周期间,参加旅游接待服务的农户占全乡总农户数的15.0%左右,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20.0%左右,人均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万公顷油菜花海景区,在花开的短短50多天时间,可带动周边乡、镇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

  (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必须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尤其具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又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通过开发能够迅速形成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区;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带动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培育健康文明的新风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四、乡村旅游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集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一)乡村旅游点规模小、经营体系不科学。全市按地域划分,可分为苇沙河片、新开河片、岭南上片、岭南下片四个区域。从发展规模上看,各区域内乡村旅游点规模小,呈分散形式发展,尚未连片成群;从经营体系上看,存在经营管理粗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二)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不强。除城东街道果树村、鸭绿江羊鱼石第一漂流景区、雅罗酒庄、文字第一家、清凉水乡旅游度假村等获得国家级的知名标识外,全市“著名”“知名”乡村旅游品牌数量少,品牌影响力不强,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三)财政投资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虽然集安市独具优势的移民后扶资金大都用在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方面,但与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建设需求还有很大缺口,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五、多措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全面带动乡村振兴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通化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依托优良生态、特色资源、地域文化等优势,围绕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拓展乡村旅游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采取“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乡村旅游专项行动,加大国家、省“著名”“知名”乡村旅游品牌培育力度,以品牌为引领,全面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二)加快培育特色小镇,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积极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打造全市经济增长新高地、产业升级新载体、乡村旅游新平台。全市要立足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推动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努力建设成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

  (三)创新投入机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建立有效投入增长机制,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机制,积极谋划乡村旅游PPP项目,充分发挥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旅游。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发展农村机构网点,增加对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的信贷支持。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健全监管机制。加快培育金融服务组织,扩大农村金融信贷投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强化抵押担保,探索信用合作,满足乡村旅游业的贷款需求,引导农村金融、保险机构重心下沉,向基层延伸布点。进一步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小贷公司向乡村旅游业服务。

  (四)完善政策体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要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政策扶持力度,贯彻《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依法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用地进行管理。要加大相关政策衔接力度,争取“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政策。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进程,制定出台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细则,引导乡村旅游产业规范化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