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抚松县工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年。70年来,勤劳智慧、坚毅执着的抚松人民在一届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工业经济在发展中实现蝶变,获得新生,步入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70年非凡的光辉历程
70年风雨无阻,70年奋楫前行,抚松县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国有企业逐渐退出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抚松县工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发展轨迹上看,大体分为起步加快发展、改革加速发展和转型协调发展三个阶段。
(一)工业经济建设起步加快发展阶段(1949-1977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抚松工业经济恢复建设,生产开始起步,先后投资兴办了砖瓦厂、造纸厂、酒厂、粮油加工厂、工具厂和水电站等企业。1949-1977年,工业企业户数由14户增加到106户,年平均增长7.5%。主要产品在最初的砖、瓦、饮料酒、食用植物油、土纸和铁质小农具等6种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焦炭、原煤、发电量、木材、水泥、石灰、药酒、木制小农具和机制纸及纸板等产品,工业门类不断增加。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产品砖、瓦、纸、铁质小农具、饮料酒和食用油等主要产品产量年平均分别增长24.8%、16.9%、15.1%、10.7%、4.6%和2.3%。
1953-1977年,是抚松县执行“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计划时期。1966年是“文化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开始,工业发展受到冲击,1967-1968年,工业生产急剧回落,但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工业经济在波动中仍得到一定发展。1970年工业生产开始加速,到1977年,抚松县发电量、原煤、药酒和木材等产品产量分别为1522.0万度、6.2万吨、251.0吨和93.8万立方米,以上产品分别与其建厂初期产量相比年平均增长24.4%、22.3%、9.2%和41.1%。全县工业总产值24年间年平均增长18.9%。尤其是水力发电、原煤采掘、医药制造和木材加工等产业的较快发展,为抚松县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业经济改革加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1978年,国家实行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抚松县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发展方向,先后实施技改扩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1986-2000年,是抚松县执行“七五”“八五”“九五”计划的时期。从1986年起,抚松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工业立县为根本,全面实施山区综合开发战略和资源深度转换战略,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促进了参业、林业、水电业、医药业、山珍绿色食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绿色食品业、林业、医药业和水电业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九五”时期,抚松县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了对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加大了资产重组力度,将有效存量资产向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靠拢,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围绕四大支柱产业,成功地将36户企业组建成3个集团公司,实现了以大带小、优势互补。并按照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要求,完成全县18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经过15年的发展,抚松县工业经济布局日趋合理,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5%。
(三)工业经济转型协调发展阶段(2001年-现在)。进入“十五”时期,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10年间,抚松县工业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发展阶段。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生态工业,全县工业经济得到历史性跨越发展。
“十五”期末,抚松县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以上的企业47户,企业户数、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与2000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7.5%、7.8%和33.3%。
“十一五”以来,抚松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工业强县”这一发展战略,积极大力招商引资,以经济转型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产业为依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全面提速,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户数91户,比2006年增加44户,年均增加9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8%;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4.6%。
“十二五”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抚松县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结合工业发展特点,多措并举加快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抚松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与2011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5.4%和10.3%;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与2011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1.1%。
2018年,是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抚松县抢抓经济发展新机遇,上下齐心,聚力发展,工业经济转型取得了明显效果。工业发展数量扩张和结构转型并存,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发展动力正从传统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组组数据,承载着抚松县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系列工业发展利好政策纷至沓来,如春风化雨,沐浴着抚松县这块热土,使得工业各行业枝繁叶茂,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成为抚松县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二、70年瞩目的辉煌成就
七十年来,抚松县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工业化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过70年的艰苦创业,抚松县工业在不断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中谋发展,在探索中求跨越,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指标大幅增长。201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0%。从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情况看,2005-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9.6%提高到2010年的37.7%,2009年比重高达42.1%。“十二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初期的25.0%提高到末期的53.1%,2012-2015年连续四年比重在50.0%以上,主导支撑地位凸显。从企业情况看,骨干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多年来,抚松县在矿泉水、复合地板、中成药以及人参制品等工业重点领域,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2018年,抚松县工业大中型企业9户,分布在地板生产,矿泉水制造和医药制造等行业。2018年完成的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5.0%、33.4%、35.3%和28.3%。骨干龙头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使工业在新旧动力转换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传统行业不景气对经济的冲击,成为支撑工业整体平稳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抚松县工业结构单一,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粗糙。“十五”以来,抚松县坚决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总体部署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力抓好工业绿色转型,工业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一批工业企业相继被淘汰,行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绿色生态产业拉动作用逐年增强,产业升级效果显现。
绿色食品加工业特色化发展。多年来,抚松县整合县内独特的林果、林菌和林药等山珍特产资源,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包装,倾力打造红松籽、食用菌、蓝莓、天麻、灵芝等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生态食品品牌,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特色化发展。2018年,绿色食品制造业企业11户,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0%、1.8%、1.7%和2.9%。
矿泉水制造业精优化发展。一直以来,抚松县积极培育矿泉水行业,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的理念,整合矿泉资源,推动“矿泉水产业精优工程”建设,依托名企业集团,推进“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品牌建设,该行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抚松县境内现已发现有开发价值的矿泉水水源42处,估算流量约20.24万立方米/天,其中已勘查鉴定的水源16处,允许开采量为5.5万立方米/天。2018年,抚松县规模以上矿泉水制造业企业5户,产能达到140.0万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6.5%、15.8%、18.0%和25.1%。
人参医药业转型创新发展。“十一五”以来,抚松县在原有医药制造产业基础上,不断加强人参加工科技创新,推进人参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等为主的系列产品加工生产,深入实施品牌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收到了明显效果,对工业经济整体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2018年,抚松县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24户,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3.4%、14.1%、12.5%和5.0%。
(三)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产品种类不断丰富。70年来,抚松县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对产品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品种种类,努力打造“名、特、优”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使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品品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种产品增加到今天的涵盖三大门类11个小门类的工业行业产品体系。其中木材加工、医药制造、绿色食品制造等重点行业,每个行业产品都极为丰富,多达几十个品种。以木材加工产品为例,到2000年末,全县林业企业的产品就已经形成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复合地板、细木工板、刨切单板、防火板、贴面板、贴面胶合板、刨光板、实木地板、地板块、卫生筷、铅笔板、集成材、空心门、实木门、木削片系列及各种规格的板方材、包装箱板、家具产品系列等20余种。70年来,工业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品产量突飞猛进。2018年,抚松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统计目录中发电量、瓶装矿泉水、饮料酒、人造板、中成药、塑料制品和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9.1亿千瓦时,87.8万吨、2899.8千升、4.8万立方米、1306.0吨,1.7万吨和5.0万吨,分别是该类产品生产之初产量的1.7万倍、7.7倍、21.0倍、3.9倍、2.4倍、891.0倍和3.6倍,分别年均增长15.4%、18.5%、4.5%、3.5%、2.3%、27.5%和3.3%。
(四)运行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70年来,抚松县工业在保持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2018年,抚松县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与1949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23.1%、15.9%和14.1%。尤其是作为抚松县工业主力军的制造业在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保持质效双增的发展态势。2005-2016年,制造业企业户数净增53户,年均增长8.4%;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0.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6%,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高8.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1.9%提高到46.2%;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8.1%;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8.9%;平均用工人数年均增长4.3%。制造业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生产规模都逐步扩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凸显,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五)经济成分多元齐全,经济结构稳步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抚松县所有制结构单一,主要为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后,抚松县按照国家国企改制精神加大力度对县域内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如今抚松县工业已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成分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2018年,抚松县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为10户、79户和6户,工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2.6%、78.4%、14.0%和5.0%;资产总计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1.9%、91.3%和8.5%;利税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3.3%、93.5%和4.8%。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壮大,使得工业经济整体活力增强。
70年沧桑巨变,70年辉煌成就。一路走来的艰辛岁月,是抚松县工业的崛起之路,是发展之路。如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虽然抚松县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替代产业支撑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但历经岁月沉淀,抚松县工业未来发展基础坚固、充满希望。回望来路,我们砥砺奋进步履坚实;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斗志昂扬。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梦想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抚松县人民仍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抚松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携手并进,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实施战略转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全力开启抚松县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续写抚松县工业发展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