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18年,汪清县消费品市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3%,增速快于上年0.4个百分点,呈现出“好于预期、快于上年”的良好运行态势,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一、基本特点
(一)城乡市场协调发展,乡村消费略快于城镇。从地域看,全县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7%,乡村零售额增长9.9%,快于城镇6.2个百分点。
(二)商品零售主导作用不变,餐饮收入相对活跃。从形态看,商品零售比上年增长3.9%,餐饮收入增长6.4%,高于商品零售2.5个百分点。
(三)限额以下零售额较快增长,主体地位稳固。从规模看,限额以下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7%,是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主体,且拉动力强劲。
(四)四大行业保持同步增长,消费市场运行平稳。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6.4%、3.6%、2.6%和6.0%,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二、运行亮点
(一)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2018年,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411万元,比上年增长3.0%,增速较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呈现回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二)全域旅游稳步推进。汪清县借助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契机,加快生态、红色、冰雪、乡村等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201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5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9%,实现旅游总收入3.7亿元,增长6.9%。
(三)支付方式非现金化。随着电子支付的逐步普及,居民的消费方式正朝着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统计显示,2018年末中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5.8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1.8%,年增长率为10.7%。在这种大环境趋势下,县内各个消费场所,微信、支付宝支付随处可见,这种新兴的消费方式正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让居民的消费更多样、更便利。
(四)外卖市场销售火热。现如今,“懒人经济”盛行,外卖给餐饮带来了不错的客流量和利润,使现在的餐饮行业已经离不开外卖。2018年末全县共有城镇住宿和餐饮业个体工商户912户,美团外卖和饿了吗两大平台共有商家440户,占到总数的48.2%,外卖市场非常火爆。
三、问题与困难
(一)人口总量与结构阻碍了消费品市场发展。2018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18922人,比上年减少2729人。自2010年以来,全县户籍总人口逐年减少,人口总量的减少势必会影响消费的增长。2018年末,全县60岁及以上老人51181人,增加1962人,老年人口支付能力不及劳动年龄人口,其消费结构呈现“实物消费减少、服务消费增多”的特征,服务消费的高涨必将挤占实物消费的份额。
(二)网络与周边消费使本地消费处于尴尬境地。由于电商、快递等行业的发展,使本地购买力很大一部分通过线上外流到沿海及电子商务发达地区,而汪清本地电子商务并不发达,“网购消费”一直处于逆差。节假日期间,消费人群大量涌入延吉、长春等大型商场,高端消费份额被抢走。
(三)“三大支出”挤出效应明显。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656元,其中住房、教育和医疗三项支出合计6488元,占全部支出的34.8%。除了食品、衣着和生活用品外的三大支出大部分属于公共服务行业,不计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昂的房价、教育和医疗费用等限制了居民的消费。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开发“银发经济”。随着老年人消费需求升级,老年人的潜能并未充分释放,不少人将“银发经济”视为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我们应该针对“银发人群”消费需求和特征,积极发展和培育老年消费产业,完善老龄化结构下老年消费的供给,让老年人“吃住用行”在汪清,“安享晚年”在汪清。
(二)走差异化电商发展线路。电子商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要想在市场上赢得一片天地,必须拥有自己的客户群、商业模式和特色产品,必须深耕差异化,大力推广汪清特色产品,不断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商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消费才能“跑起来”,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改革,让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不断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指数,让消费创造幸福,让幸福引导消费。
(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要深入农村,吃透农村消费市场。了解农民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在完善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农村的产品,制定适应农村的价格,建立吃苦耐劳的队伍,策划符合当地的活动,把握季节消费的时机,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