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改革开放四十年白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发文日期:2019-01-08 14:41:00
发文来源:
字体:      

  四十年卧薪尝胆,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四十年奋发图强,中华儿女创造了崛起的东方。40年间,在改革开放号角的催征中,自强不息的白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白山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白山市从黑白胶片走向流光溢彩,在美丽的长白山腹地上织出了一幅锦绣篇章。从1978年到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48倍,人均生产总值增长了45倍,经济运行不断向好,民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从无到有。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森林、矿藏、山珍特产和旅游资源给予了白山市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白山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跟党中央总体布局,全心全意谋发展,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充,人均GDP明显提高

  1978年,白山市生产总值仅为4.91亿元,1987年突破十亿,2002年突破百亿,2017年突破700亿达到705.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48.7倍,年均增长10.4%,平均每6年翻一番,经济总量不断扩充。分时段看:1978~1990年年均增长3.5%;1991~2000年年均增长14.0%;2001~2010年年均增长16.9%;2011~2017年年均增长8.6%。步入2000年后GDP总量和增速不断提升加速扩张,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GDP年均增速达到20.4%,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到“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GDP年均增速为9.8%,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进入“十三五”时期,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白山市以绿色转型为主线,以十大工程(战役)为统领,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全市GDP同比增长4.1%,增速有所放缓,经济转型取得成效。

  40年间,白山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49元,增加到2017年的58503元,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45.7倍,年均增长10.2%。1996年首次突破千元达到1122元,2005年突破万元达到12139元,2014年突破5万元达到53298元,人均GDP明显提高,显著提升。

  (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金融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白山市全口径财政收入仅0.60亿元,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提升。2005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元,2017年达到51.10亿元,是1978年的85.2倍,年均增长12.1%。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1.2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86.34亿元,年均增长13.8%。长期以来,白山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2017年用于民生领域方面的支出为123.27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66.2%,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0年间,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不断增加,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1.24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833.27亿元,年均增长18.2%;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0.42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513.50亿元,年均增长20.0%。贷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2.34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430.90亿元,年均增长14.3%。2017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9家,各项保费收入达28.11亿元。

  (三)价格指数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保持合理区间良好运行

  40年以来,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涨幅约为4.7%,物价总水平上涨6倍多,整体呈现出从高位运行且大幅波动到平稳运行的走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白山市CPI结构性上涨明显,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市食品价格年均增长2.6%,其中构成食品类价格变动的十四类商品年均上涨4.4%;服务性消费价格年均增长1.5%;工业消费品价格年均增长1.5%,稳健运行走势温和。全市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自2001年起开展调查,十七年间,PPI先后经历了2001~2009年间大幅波动到2010~2015年间持续走低,再到2016~2017年企稳回升三个阶段,走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形成,白山市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企稳回升,结束了长达4年的负增长态势,止跌转正,指数为106.0%。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白山市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重点领域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从1978年的19.1:64.8:16.1,优化为2017年8.6:50.4:41.0,全市经济由工业主导逐步转变为二、三产业双轮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明显,“新五样”(矿产新材料、旅游、矿泉水、医药健康和现代服务业)正逐步替代“老三样”(煤、林、铁)成为新的支柱产业,2017年“新五样”占GDP和财政收入比重分别达到64.4%和48.6%,经济发展趋向高质量。

图1 1978年与2017年白山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一)农业产品产量稳步提高,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40年间,白山市农业全面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推广科教兴农和生态农业建设,确立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开创白山市农业运行稳、动能新、结构优、效益好的新局面。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6.3亿元,累计增长了69.8倍,年均(现价)增长11.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9075公顷,提高到2017年的1395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比重提升了10.6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6.6万吨提高到2017年的28.7万吨;猪牛羊肉类总产量由1978年的2668吨,提高到2017年的2.3万吨,增长了6.7倍。

  近年来,白山市加快推动产业基础好、附加值高、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明显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玫瑰、五味子、蒲公英、龙胆草等品种种植,建成以特色种植为主兼顾旅游观光的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园区。积极发展高标准建设人参、林蛙、食用菌、中药材等33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末全市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游8大产业板块,涌现出41个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典型。全市规模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共计118个。2017年全市落实特色种植面积1.6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8.3%。全年林木培育和种植产值4.1亿元,以山野菜、松子、核桃为代表的林产品采集产值8.8亿元,林木培育种植和林产品采集代替传统的木材采伐成为白山市林业新的增长点。

  (二)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向前

  40年间,白山市工业发展经历了缓慢起步、稳步提升、快速增长、厚积薄发、平滑转型五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总量偏小增长缓慢,1979年工业总产值5.52亿元,2008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200亿达到了216亿元,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7.65亿元,较改革开放初期提高近百倍;主营业务收入1338.54亿元,较改革开放初期提高百余倍;利税44.32亿元;产品销售率97.23%;每百元资产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74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7.85天,投入及产出步入合理区间,整体形成了良好的产销衔接链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向前,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以煤、林、铁为主的“老三样”传统产业逐步缩减,总量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以往的近7成缩减到2017年的不足3成,以“新五样”产业总量明显扩充,成为工业经济发展主体。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7户,轻重工业比为36.4:63.6,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82.7万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到7.2%。目前已形成了以能源、矿产、冶金为支柱,医药、矿泉水、林产加工为主导,新材料及农副食品加工为特色的新的产业构架体系,全市工业逐渐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三)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生态旅游业发展迅猛

  197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为0.79亿元,1993年突破十亿,2009年突破百亿,2017年达到289.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37倍,年均增长13.4%,高于GDP平均增速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6.1%提高到2017年的41.0%,比重逐年增加。近几年间,现代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白山市综合物流枢纽中心、靖宇和松江河物流园区建设全面推进,鑫德农特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产业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日渐通畅。

  白山市旅游业依托长白山、松花江、鸭绿江等自然资源,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1996年,旅游业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由46.00万人次,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增加到1063.9万人次,增长了22倍,年均增长16.1%;国内旅游收入由1.00亿元增加到157.0亿元,年均增长27.2%,消费市场逐步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长白山生态旅游迅速崛起。以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为龙头的养生度假、会议论坛、冰雪娱乐等高端产品建设,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近几年,共引进总投资150亿元的复华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总投资120亿元的天人合一“长白天地”等重点项目157个。

  三、投资、消费转型升级,市场活力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白山市投资、消费总量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模式日新月异,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市场的繁荣为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40年来,白山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投资规模不断加大,从1978年的1.20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678.10亿元,增长564.1倍;40年累计完成投资6078.30亿元,年均增长17.7%。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全市资本形成率由改革开放初期平均35%上升到43%。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第二产业投资稳居主体地位,但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第三产业占全部投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0.0%上升到2017年的42.4%。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从国有投资“一枝独秀”到各种经济成分投资“百花齐放”,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层次多元化特征明显

  40年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白山市消费品市场经历了从传统消费到新型消费的提质升级,消费结构也实现了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化。1978~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5亿元增长到310.4亿元,增长了123.2倍,年均增长13.1%。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8年超越10亿元,2009年超越100亿元,2017年突破300亿元。人均零售额由1978年的226元增加到2017年的25973元,增长了113.7倍,年均增长12.9%。全市拥有批发零售商业网点由1980年的2344个发展到2017年的42307个;住宿餐饮服务网点由1302个发展到9487个。白山市消费品市场规模由小变大,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模式日新月异,消费新动能快速成长。2017年,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2.1亿元,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11.6%,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8.3%。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图2 1978-2017年白山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三)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40年以来,白山市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逐步实行住房商品化以来,房地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截至2017年末,白山市联网直报房地产开发企业达到111个,1990~2017年全市房地产企业累计完成投资240.8亿元,年均增长11.9%,其中住宅投资累计完成185.30亿元,年均增长12.1%。自1993年以来房地产业累计施工面积达3942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7.0%。尤其是近年来,白山市加快了老城区改造及城镇化进程步伐,仅2009~2017年商品房施工面积就达2949万平方米,占1993~2017年全部施工面积的74.8%;2009~2017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就达541.3万平方米,年均销售60万平方米;2017年全市人均住宅面积28.8平方米,是1978年全市人均住宅面积的11.1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惠及全市农民,据第三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16年末,全市99.1%农村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就业改善明显

  改革开放初期,受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基本停留在温饱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白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就业形势持续向好,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40年以来,白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白山市农村涌现出“沙金韭菜”“桦树草莓”“黄家崴子粘豆包”“爱仁小镇”等一批特色乡村,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96元增加到2017年的22674元,增长了56.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87元增加到2017年的10469元,增长了55.0倍。城乡居民收入同速增长,对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从白山市城镇家庭消费性支出结构看,1989~201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5.2%下降到25.7%,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0.42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513.50亿元,年均增长20.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85年的1108元增加到2017年46749元,增长了41.2倍。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总量稳定增长

  自1986年设立白山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纳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轨道。先后按照国家政策逐步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2017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17万人,比2000年增加4.8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5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3.1万人。2017年,全市城乡低保户数为9.59万户,低保人数13.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0%,累计发放低保资金4.72亿元。其中,纳入城市低保5.65万户,共计8.08万人,占全市城镇人口的9.1%,共发放城市低保资金3.5亿元;纳入农村低保3.94万户,共计5.09万人,占全市乡村人口的16.7%,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22亿元。低保保障标准城镇月人均达到510元,农村年人均达到3460元。2017年末社保“一卡通”信息采集90万人,覆盖率达到75.3%。

  经济稳定运行为就业的增加提供了保障。白山市全社会就业人员从1985年末的47.46万人扩大到2017年末的56.10万人,增加了8.64万人。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4.59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为3.85%,严格控制在4.5%的年度目标以内。

图3 1978-2017年白山市居民收入及就业情况

  (三)精准扶贫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山市深入实施拓贫攻坚战略,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上下将脱贫攻坚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紧密结合生态效益型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产业园区+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乡村旅游+贫困户”“互联网+贫困户”5种产业脱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2017年,全市脱贫攻坚总投入17.7亿元,推进产业扶贫项目214个,利用白山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脱贫7879人,退出贫困村22个,贫困发生率下降2.4个百分点。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体15.8万人次,发放救助金和低保金4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6.3%和23.6%。不断改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1.9万户农村居民供水安全问题,改造贫困户危房1526户,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五、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白山市不断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居住环境持续改善。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设施日益完善,全市城乡居民出行和沟通更加便捷顺畅,有力地促进了白山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基础建设投资扩大,邮政通信方式更加现代化

  1985~2017年,白山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926.2亿元,年均增长29.5%,占全部投资比重由1985年8.6%到2017年23.2%,占比逐年扩大。2017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157.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23.2%。2017年全市投资15亿元实施净畅绿亮美项目64个,购置环卫机械化设备1179台,清理垃圾35万吨,14条标准化示范街路面貌一新,建设浑江干流堤防6公里,6条断头路全线贯通,南北线22处互通道路实现硬覆盖。

  40年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全市邮电通信事业迅猛发展,邮政通讯实现由信件传输到数字化通信的飞跃,电信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移动电话取代了固定电话,互联网从无到有,光纤技术取代数据端口通讯,2017年邮电业务总收入9.1亿元,是1983年的238.5倍。全市局用交换机容量又1978年的0.79万门增长到2017年的182万门;移动电话用户128.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由1998年的17.6部/百人增加到2017年的107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5.3万户,移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8.4万户。

  (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1985~2017年白山市区绿化率由14.02%提高到22.77%,人均占有绿地面积由1.76平方米提高到18.0平方米,城市绿化面积逐年增加。2017年,全年市中心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2天,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连续三年呈现增长。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严格控制在标准之内。全市9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污水处理及养殖企业畜禽粪便处理排放量不断削减。全市林地面积14761平方公里,人均森林蓄积量167立方米,1985年建市初期森林覆盖率为76%,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4.1%,全市木材采伐量由1978年的229万立方米减少到2017的17.4万立方米,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抚松县、临江市、长白县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宜居城市日渐形成。

  近年来,白山市在城市出入口、滨江景观带、城市慢行系统、主街路亮化提升工程全面开工,老城区旧貌换新颜。2017年,全市366栋老旧和弃管小区楼房“保基本”改造和临街楼体“穿衣戴帽”工程,共拆除违建24.3万平方米。构建全域旅游节点村落,高标准创建22个省级重点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5100户美丽庭院、10600户干净人家,完成改厕5500户。新改建农村公路212公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大有改观。截至2017年末,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电,通水、通公路、通电话,92.5%的村通宽带互联网,84.1%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49.4%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69.9%的村通公共交通,76.2%的村道路有路灯,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的户数占比达到98.8%。

  (三)交通设施日臻完善,运输效率不断提高

  40年间,全市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1300.0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6670.9公里,增长4.1倍。其中高速公路246.9公里;国道953公里;省道327公里;县道1146公里;乡道1559公里;村道2250公里;专用公路189公里。抚长高速靖宇段2011年、鹤大高速白山段2016年正式通车,2008年长白山机场的建成通航,改写了长期以来白山市境内无高速公路、无民用机场的历史。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使运输效率不断提高。

  2017年完成货运周转量29.16亿吨公里,约是1978年的70倍;客运周转量9.94亿人公里,约是1978年的10倍。2017年,全市道路运输营运汽车保有量16261辆,其中:载客汽车6014辆,载货汽车10247辆。长途客运班线累计323条,其中:跨省线路30条,跨地线路73条,跨县线路78条,县内线路142条。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1164万吨;完成公路客运量1626万人次。

图4 白山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建设情况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福祉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白山市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惠及民生的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福祉不断增加,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巩固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一)科技事业稳步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1978年,全年共取得16项科技成果。其中,国际水平1项,国内先进水平3项,省内先进水平3项。科技成果推广率达70%。2017年,全市国内专利申请量25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8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107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53件。2017年,全市国内专利授权量12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0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59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29件。2017年全市列入国家、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共计34项,获2621万元科技经费支持;获省重大成果转化1项。技术交易额8334万元。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吉林省小巨人企业7户。2017年,在全部创新活动的企业中,科技项目研发人员有875人,本科以上学历521人,占总人数的59.5%,比上年增加17.1%。参加R&D项目人员454人,比上年增加195人,全时人员263人,比同期增加34.9%。

  (二)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白山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促进学前教育,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使教育事业实现均衡、协调、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7%;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在校学生数474人,入学率达到9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8%。职业与继续教育稳步推进。投资2.5亿元的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完成了主体建设,实施中高职衔接试点,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全市投入资金1891万元,完成了10个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新建改建项目。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职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投入1553万元,1.5万人次享受资助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2017年,全市有幼儿园266所,在校幼儿18128人,专任教师1317人;小学142所,在校学生42320人,专任教师5177人;初中89所,在校学生23923人,专任教师3529人;高中14所,在校学生18518人,专任教师1663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171人,专任教师56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所,在校学生3930人,专任教师530人;高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1391人,专任教师248人。

  (三)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医疗条件全面改善

  40年来,白山市不断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改、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卫生资源不断优化,医疗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全市卫生机构数由1978年的414所增加到2017年的547所,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6所,专科疾病防治机构5所,妇幼保健机构7所,卫生监督机构5所,健康教育机构1所,采供血机构1所。全市开放床位由1978年的3726张增加到2017年末的9787张,增长了1.63倍。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5215人增加到2017年的8742人,其中,全市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68人,注册护士3499人。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7年在全市60个乡镇卫生院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463个,全年签约服务37.8万人,常住人口签约覆盖率达32.1%,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70.3%,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覆盖率达100%,农村贫困人口签约覆盖率达100%。

  (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体育事业不断进步

  40年间,全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先后建成各类文化馆、图书馆和纪念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座,博物馆、纪念馆10座。全年各博物馆接待人数达118万人次。各群众艺术馆、美术馆、文化馆等组织各类美术作品展114项。全市有市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共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19.06万户,有线电视数字转换率达到9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3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91%。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登记录入各类古代文化遗存共357处。

  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先后新建、改扩建各类体育场馆、全民健身路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2017年白山市争取省级专项补助资金73万元,为23个符合要求的行政村(社区)、乡镇(街道)配赠了全民健身器材,白山市短道速度滑冰馆竣工投入使用。竞技体育成绩优异。2017年,全年全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5枚金牌,2枚铜牌;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在省内比赛中获得19枚金牌,25枚银牌,25枚铜牌。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03亿元。

图5 白山市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边陲山城绿荫环绕,鸭绿江上碧波荡漾。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白山市从建市起步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40年的发展实践历程和发展经验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立足新时代,展望新征程,勤劳智慧的全市人民在白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拼搏奋进,为白山市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