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珲春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展情况

发文日期:2018-12-07 11:37:00
发文来源:
字体:      

  40年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40年来珲春市紧跟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走进这座三国交汇的边陲小城,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现代化都市气息,珲春市正逐步发展成吉林省开放的桥头堡、发展的排头兵、改革的试验田,改革开放加快了珲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为珲春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改革红利惠及珲春

  珲春市位于东北亚地区几何中心、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核心地带,与中、朝、俄三国陆路相连,与朝、韩、日等五国水路相通,素有“雁鸣闻三国、虎啸撼三疆,花开香三邻、笑语传三邦”的美誉。这块总面积5149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称为“东北亚金三角”。作为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前沿,国家高度重视珲春市开发开放。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珲春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同年,批准设立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2000年以来,国家全面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先后在珲春市设立了出口加工区和中俄互市贸易区,使珲春市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三区合一”格局。2009年,国家又批复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将珲春市定位为长吉图开发开放的窗口城市;2011年,中朝两国达成共同开发罗先经济特区的框架协议,珲春市成为中朝两国共同开发、共同管理罗先经济特区的前沿阵地;2012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进程,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协调发展,提升我国沿边开发开放水平,国家又在珲春市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并将示范区功能定位为:立足珲春市、依托长吉图、面向东北亚、服务大东北,建设我国面向东北亚合作与开发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桥头堡。在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务实推动下,目前珲春市享受国家赋予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兴边富民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首批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沿边城市、长吉图先导区建设、支持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等九大优惠政策,被中外客商冠以“政策洼地”的美誉。依托各项改革红利,珲春市已成为开放程度较高、政策东风强劲、国际合作深广、基础设施完备、陆海通道畅通的沿边开放热土。当前,随着国家战略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深入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全面启动,珲春市在吉林省开发开放中正担负着打造吉林省经济发展第三增长极的重任。

  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珲春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改革东风,全力发展经济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4.58亿元,是1978年的249倍,年均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6.6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2.6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8、535和389倍。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3264元,是1978年的154倍,年均增长13.8%。

  财政收入硕果累累。2017年,珲春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8.82亿元,是1978年的178.4倍;地方级财政收入12.52亿元,是1978年的250.9倍,其中,税收收入7.36亿元,是1978年的218.5倍。珲春市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见证着改革开放的一路收获。

  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力逐渐解放升级,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经济结构由改革开放前的“一二三”转变为现今的“二三一”结构,比重从50.0:31.1:18.9调整到3.6:66.9:29.5。

  (一)农业经济日益壮大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珲春市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6年,珲春市农业总产值达10.5亿元,是1978年的24.5倍,平均每年增长8.7%;农作物播种面积3.6万公顷,比1978年增加7380公顷;粮食总产量11.2万吨;比1978年增加7.9万吨,平均每年增长3.2%;经济作物产量3.4万吨,比1978年增加2.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2.3%。

  珲春市积极树立“珲春农业品牌”,成立各行业协会,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珲春大米、富硒苹果、苹果梨、黑木耳、黑果花楸、油用牡丹、大地人参、香菇等特色优势产业遍地开花。积极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了一大批规模大、起点高、辐射能力强、机制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努力形成互惠合作,壮大农产品品牌,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农户增收。目前,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州级49家、省级9家,包含了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珲春市不断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在1983年以后,农机车辆由个人承包,小型拖拉机等猛增,珲春市还积极举办了拖拉机和汽车专业培训班,开展了农机下乡、农机培训、送油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助力农业快速发展。如今,珲春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43万千瓦,拖拉机总保有量9985台,农作物机耕作业水平达到90.89%,机播水平达到86.71%,机收水平达到76.30%。

  (二)工业经济迅猛崛起

  改革开放40年,是珲春市工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40年。40年来珲春市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工业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403亿元,是1978年的1679倍,年均增长21.6%。

  多年来,珲春市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同步,已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木制品加工、纺织服装、水产品加工为主,电子信息、生物健康、新型建材、新材料等为辅的特色产业体系。2016年,珲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矿业共计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2.9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5%。纺织服装、服饰业共计1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1.2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7%。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共计1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5.9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2%。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共有2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0.1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8%。

  (三)服务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珲春市主动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服务业发展保持了高速较快增长,呈现出总量增加、增速较快、结构优化等特点。2017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63亿元,是1978年的389倍,年均增长16.5%。

  旅游市场日趋火热,珲春市的旅游业发展于1990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珲春市现已形成辐射俄罗斯、朝鲜和韩国的五条边境旅游路线,六大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了边境风光游、出国旅游、民俗文化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家旅游几大主打产品,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旅游产品线路最为丰富的边境旅游城市。中国公民赴俄异地办证、临时来珲外国人签证、常驻外国人居留许可的办理,均可在珲春市完成。在这里,可以品尝到享誉国内外的朝鲜族特色餐饮、烤肉串和产自本地的野生鱼餐以及产自日本海的海鲜大餐,欣赏到朝鲜族独有的洞箫表演和朝鲜族舞蹈。从1990年至今,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多1400多万人。2017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5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旅游总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16.1%。

  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企业效益和人民收入的显著提高,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7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323.11亿元,是1978年的365倍,年均增长16.3%。

  四、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珲春市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强化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小到大,投资种类不断丰富,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一批又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为珲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生活环境,促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978年至2017年间,珲春市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1235.2亿元,新增固定资产886.4亿元,投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20.8%,显示了较高的发展速度。房地产开发投资由1984年的15万元发展到2017年的19.3亿元,1984年至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23.8亿元,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33.2%。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重逐年扩大,2017年所占比重达14.8%,比1984年的0.3%提高了14.5个百分点。

  五、消费品市场繁荣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的购买力逐渐增强,外来游客的日益增长,珲春市消费市场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优化。2017年珲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2.4亿元,是1978年的179倍,年均增长14.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277元,是1978年的111倍,年均增长12.8%。

  六、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40年,珲春市的对外贸易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7年,珲春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完成9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其中,私营企业贸易额49.1亿元,同比增长8.1%,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9.3%;国有企业31.9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2%;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额12亿元,同比增长27.7%,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2%。珲春市货物进出口增速在全省排名第四,货物进出口总额名列全省第二。从1993年5家专业外贸公司主要从事对朝对俄两国贸易,到2017年249家企业贸易分布在五大洲83个国家和地区。

  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教育事业稳步提升

  1988年,珲春市共有初中17所,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104所,幼儿园124所。珲春市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极大优化了教育体制环境。到2016年,珲春市仅有37所公办学校,并率先在全省实施15年免费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升学率,初中毕业率均达到100%,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检,2017年本科录取率达98.8%,义务教育质量超过全国水平。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仅2017年,珲春市就投入1.89 亿元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校园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延边大学珲春校区建成招生,圆了珲春孩子在“家门口”读大学的梦想。

  (二)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

  40年来,珲春市持续加大文体建设投入,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项项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惠民工程在珲春市扎实展开,满足了珲春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了百姓的整体文化素质。

  主体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的珲春市体育场投入使用,现已承接多场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等活动;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新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由城市规划馆、档案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构成的“三馆一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修建了休闲广场、水幕电影、水上乐园等设施;新建了8个高标准门球场;国家大剧院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和滑冰馆项目完成立项。如今,珲春市共有39处文体休闲广场,220处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全国标准。并多次开展艺术培训活动,深化基层文化服务,设立了多个文化馆分馆和服务中心,充分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珲春人民还有了自己的足球队——延边珲春北国足球队,开启了体育事业的新篇章。多年来,珲春市积极推进中韩、中朝、中俄文化体育事业交流,举办了多场大型文艺演出、足球友谊赛和国际交流互访活动。

  (三)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前的珲春市,医疗资源极度紧张,医疗设备差、医护水平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其突出。40年后的珲春市,现有223所各级医疗机构,新建了市医院门诊综合楼、中医院住院楼、妇幼保健所;11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投入使用,乡村卫生服务实现一体化管理;启动了珲春市中医医院珲春朝医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和市脑康医院项目;靖和、新安、河南、近海社区服务中心建成,极大地满足了辖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同时,珲春市与吉大中日联等四家医院开展医联体服务合作,打通了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立了以“四点双享”为主的“一张网”兜底保障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550元和年人均3700元,各类医保报销比例再提高5个百分点,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至5000元,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度提高。

  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攀升。人民收入显著提高,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643元,增长到2017年的47624元,是1978年的74倍,年均增长11.7%。2017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44元,是1978年75.9倍,年均增长11.7%。

  扶贫成果显著,自脱贫攻坚以来,各项惠民政策不断落地,让村民的荷包鼓了起来,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攀升。2017年,全市实现脱贫917人,16个贫困村符合退出标准,退出贫困村序列。

  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40年来,珲春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及农村危房改造,一栋栋承载着千万户居民安居梦的住宅楼拔地而起。2013年至2017年,珲春市投资36.6亿元,基本消灭城中村和郊区各类棚户区20921套,共计159万平方米。2017年,珲春市启动老旧散小区改造工程,并将其列入全市重点民生项目之一,充分解决部分老旧小区基础设施不全、配套不完善等问题,着力改造588栋、总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的住宅楼及其配套室外设施,夯实了民生幸福之基。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1997年,珲春市在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8年在城市推行低保制度,保障了少数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问题。截至2017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110883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66011人;全市现有城市低保对象7106户、9541人,已发放低保资金5972.14万元;农村低保对象3250户、4146人,发放低保金1354.9万元。

  九、城市建设日臻完善

  (一)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珲春市持续加大对城市基础公用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拓宽城市道路,市区内主次干路按规划全部竣工,珲春市城区道路全部告别了泥土路,森林山大桥、珲春大桥建成通车,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珲春市至江密峰高速公路延长线西炮台至长岭子(口岸段)项目全长13.34公里,截至目前路基已完成82%、涵洞完成100%、绿化工程完成67%、路面完成8.9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42亿元。珲春国际综合客运站建设项目地下停车场大楼主体及室外场地基本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预计年末基本完工,完成投资1.35亿元。国道珲乌线(G302)新华至板石段项目(南环)全长13.177公里,沥青路面完成8.5公里,已完成投资3.25亿元。国道珲珲阿线(G302)防川至圈河段项目全长21.44公里,总投资1.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7亿元。

  (二)城市美化工程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珲春市以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全力打造魅力珲春。全年完成亮化投资779.7万元,完成了春节亮化工程、元宵节灯展、珲春大桥东西两侧便道路灯工程、灵宝寺正门亮化工程等。坚持走专业绿化和社会绿化相结合之路,不断增加主城区绿地面积。启动实施了城区大环境绿化工程,重点在各主次干道和巷道实施绿化,城市绿地面积逐年扩大。以珲春河作为城市风光的主轴,借景创意,对周围风光带上一系列的建筑进行了认真细致地梳理,与自然山水相互融合。并借助龙源公园改造,将车大人沟河水体与公园自然融合,形成园中有水、水中有园的优美景象。与此同时,自珲春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对街道、广场、空地等进行全方位绿化,按照一街一景、一路一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施工,提高了城市绿化品味。2016年,珲春市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截至2017年末,珲春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51%,绿地率达31.22%,人均公园绿地达11.56平方米。

  (三)公用事业服务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四十年,珲春市不断加强公用事业服务保障。2017年城市综合供水能力7万立方米/日,供水管道总长度144.3公里。天然气供气管道总长度44.75公里,供气总量281.9万立方米。污水排放总量1200万立方米,排水管道长度192.5公里。道路清扫保洁面积378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91622吨。

  40年风云激荡,40年波澜壮阔,40年沧桑巨变,珲春市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浪潮里,激流勇进,锐意进取,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永远是我们前行的使命,人民群众的福祉永远是我们奋斗的宗旨,我们必将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珲春市发展的新跨越,奋勇前行!站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珲春市将围绕开发开放,坚持“项目立市、项目强市、项目富民”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做大做强做精项目文章,主动打响国际合作牌、国家政策牌、资源区位牌、环境服务牌和文化宣传牌,把珲春市真正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宜居城市、东北亚著名休闲旅游城市、通达开放的国际合作示范城市、图们江区域交通枢纽城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