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通化市农业绿色发展情况

发文日期:2018-11-21 09:58:00
发文来源:
字体: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同,通化市作为吉林省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绿色农业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资源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积极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开发种养过程。农业绿色发展是适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时代趋势,推动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通化市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农业绿色发展有政策保障

  通化市农业绿色发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制订了《通化市加快“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实施方案》。陆续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意见》《通化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这些政策的制定初步建立了通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制度体系,为推动通化市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业绿色发展有优良的生态环境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南麓,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山区城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05.0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93.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84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3.0%,湿地总面积为11.6万公顷,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7.44%。境内有鸭绿江、浑江等大小河流千余条,水资源总量65.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江水穿城而过,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相融,山水相依,是一座天然的生态氧吧,通化生态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农业绿色发展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通化市辖区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园)地、林(草)地、水域和公交居民用地各占19.3%、71.1%、3.1%和6.5%。通化素有绿色立体宝库和中国“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之乡”“滑雪之乡”的美誉。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11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100余种。人参产量占全国的26.0%,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有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年产绿优米70多万吨、林蛙油8万公斤,葡萄种植基地达到6770公顷以上。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是农业绿色发展非常难得的宝贵财富。

  (四)农业绿色发展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通化市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6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湿地公园,4A级景区9家。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遗址、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龙湾火山口湖群、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靖宇陵园、五女峰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和长白山旅游、中朝边境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冬季冰雪旅游、工农业观光和休闲养生等旅游品牌深受中外游客欢迎。通化市两次入选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

  (五)农业绿色发展有强劲的产业支撑

  通化市经济以医药、食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和冶金、能源、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为主体,是中国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人参、绿色特色食品、保健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大支柱产业都与农业绿色发展有关,形成了人参、优质稻米、林蛙、中药材、山葡萄、精品畜牧业、林特产品加工等特色绿色优势产业。通化市现有98户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制药工业总量和效益一直位居吉林省第一位。通化葡萄酒有近80年的酿造历史,是中国唯一以地名命名和注册的葡萄酒商标,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化是松籽仁加工集散地,加工量占全国的70.0%、世界的60.0%。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的产业化体系,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10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户,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数量位列全省第二,绿色食品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590亿元,同比增长7.0%。基地面积达到24.67万公顷,带动农户22.2万户。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带动,对通化市农业绿色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通化市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农业绿色发展的思想意识依然滞后

  长期以来,以资源消耗较多、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根深蒂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保持主导地位。有些部门农业绿色发展思想滞后,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认知程度不高;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还不能够接受和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不能依靠科技从事农业生产,仍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粗放,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危及生存空间,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经济效益下降,不利于农业绿色发展。

  (二)农业绿色发展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

  农业绿色发展属于财政投资的重要范围,资金是农业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由于通化市财力有限,依托地方财政补贴农业存在较大的困难,这样在农业绿色发展产业链上必然会存在资金短缺的弊端。财政补贴制度不够合理,现行政策中考虑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不上缴和先征后返等,补贴效益低,整体效果不够理想;农村尚未形成良好的金融市场体系,农业绿色发展融资困难。

  (三)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体系有待于完善

  虽然科技日益发达,但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弱,科技成果还没有真正的转化到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中,多数农民依然采用“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方式,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农技培训也很滞后等客观因素制约农业绿色发展。

  (四)农业绿色发展的生产环境不容乐观

  一是由于气候变化和栽培方式的改变,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农药使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防病治虫多依赖化学农药,但因防治不科学、使用不合理,容易造成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通化市年化肥施用总量逐年增加,重化肥、轻有机肥问题突出,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化肥利用率低。三是畜禽粪污处理方式落后,利用不合理,易发生跑冒渗漏,致使农村水体污染、空气污浊。四是玉米秸秆量大,新型利用方式少,总体利用率较低,玉米产区秸秆废弃和露天焚烧比较普遍。用作燃料和露天焚烧,约66.3万吨,占秸秆总量51.93%;用作饲料,约28.6万吨,占秸秆总量22.4%;用作肥料,约28.82万吨,占秸秆总量22.58%;用作基料,约2.95万吨,占秸秆总量2.31%;用作原料,约1.0万吨,占秸秆总量0.78%。五是超薄地膜用量较大,不易回收。全市农膜使用量7843吨,地膜回收利用少,缺少激励政策和回收渠道,使用后基本遗弃地边或遗留在农田内。

  三、推进通化市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引领

  一是培育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思维增强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绿色发展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到农业发展决策中。不断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确保农业绿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引导农民真正认识并实际参与农业绿色发展,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坚持以农民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依法监管为基本遵循。既要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又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支持,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实现资源有偿使用、环境保护有责、生态功能改善激励、产品优质优价。加大政府支持和执法监管力度,形成保护有奖、违法必究的明确导向。

  (二)增加投入,加强农业绿色发展资金保障和监管

  一是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的资金保障。政府部门必须要通过政策、制度、资金等保证农业绿色发展,对此通化市要及时根据本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出台资金保障体系,给予绿色农业种植户、养殖户以资金的支持,对于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的农户在贷款上要给与优惠补贴等。加强对农业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与农业绿色发展有关联的项目开发与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有效利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绿色信贷及专业化担保支持力度,创新绿色生态农业保险产品。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物疫病净化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二是加强对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的监管。专项资金设置的目的就是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因此监管部门尤其是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绿色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对于补贴不到位、挪为他用的要给与严厉的处罚,保证绿色农业专项资金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发展中。三是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农业绿色发展功能,改革信贷管理体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的力度;同时多渠道筹集农业绿色发展资金,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筹集资金,发挥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共同作用。例如通过招商引资,可以吸引资金投向农业,用于加大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这方面的投入。

  (三)提升能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

  一是提升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生产能力。政府层面要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的投入,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能力;提高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二是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规模化农场经营模式。三是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加速对农业研究成果的转化。要建立长效、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技转化促进通化农业朝着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四)严格保护,构建农业生态资源治理体系

  一是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环境、资源的保护。第一,减少和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实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采用低容量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第二,规范和合理使用化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缓释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倡化肥机械深施,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第三,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实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

  二是不断健全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法治体系。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加强监管规范农药经营和使用行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黑名单”和有奖举报制度。建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农业经营者行为的防治、处罚力度。

  (五)依托优势,全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

  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乡土气息”的特色农业,大力培育绿色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有机、绿色、高效种植农业,优化绿色农业的产业布局,建设绿色农产品产业群。利用大榛子、山葡萄、山核桃等资源,大力发展果材兼用林和苗木花卉产业。充分利用广阔的林地资源,进行林下药材种植,发展林下参、细辛、龙胆草、天麻等名贵药材。利用山葡萄、五味子、蓝莓、山楂、猕猴桃等资源,发展长白山特色野果的果汁饮料产业。利用野菜、野果、菌类等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山野菜、食用菌系列产品,建立山野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利用特色经济动物资源,经过人工饲养成为畜禽培育新品种。加快畜牧开发,推进森林猪、森林鸡等养殖加工;利用长白山林蛙资源,建设种蛙繁育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大力开发林蛙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系列功能产品。做大做强通化的特色农业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的新型工业。推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依托东部地区优良中药材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名贵中药材深加工为主的医药制造业,构建包括药材种植、初加工、深加工以及医药研发、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条。依托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产业,建立集新药研发、中成药生产、中药材基地种苗繁育、医药流通服务、医药人才培育和医药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推进人参产业发展。依托长白山区人参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推进人参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发展。规范人参栽培,加大人参科技研发,提高人参精深加工能力;推进人参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林地种参、林下参、非林地种参等人参种植新模式,促进人参种植规范化、集约化、优质化;推进人参全产业链开发,拓宽人参开发应用领域,加大人参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高精尖产品和生物制品等开发力度;发展壮大人参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人参产业园区和精深加工基地,推进人参产业集群化;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长白山人参”品牌竞争力。推进绿色生态食品工业发展。以葡萄、山野菜、食用菌、林蛙等特色有机绿色食品资源为重点,开发具有长白山区资源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有机绿色生态食品,重点打造通化葡萄酒、人参、林蛙品牌,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体系,把通化打造成吉林省重要的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牢固树立“特色、全域、融合、人本”发展理念,突出“生态山水、多彩文化、激情冰雪、风情边境”旅游主题,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创响特色旅游品牌。要依托龙湾火山口湖群、五女峰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发展自然风光旅游;依托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遗址、辉发古城及传统村、民族村等,不断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依托靖宇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推进红色经典旅游,带动具有红色资源乡村的旅游业发展;依托中朝边境、特色乡村等,促进中朝边境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冰雪项目,大力开发冬季冰雪旅游;同时,要大力发展工农业观光和休闲养生等旅游品牌,把农业绿色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成为通化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