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解读:辽源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

发文日期:2018-11-08 15:20:00
发文来源:
字体:      

  近年来,辽源市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和落实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策略,借鉴和引进先进理念、技术和人才,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对此,我们深入各县区调研走访,实地察看了部分生态农业示范区,即特色种植、养殖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及龙头企业,与部分村镇领导,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在调查中,我们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哪里?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如何破解难题实现快速发展?调查了解到,各县区及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效益优先”理念,针对地域特点、立足产业优势、发挥资源特色,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了农业大发展、农民快致富,可以说,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辽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辽源市属低山丘陵区,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山坡地、低洼地、平地各占总耕地面积的1/3。多样化的地貌、气候特点和传统特色文化底蕴,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及地方特色品牌建设,逐步推进现代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据初步调查:2015年全市现代农业产值占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3%,现代农业增加值占一产业增加值的9.6%;2016年现代农业产值占一产业总产值的18.4%,高于上年3.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增加值占一产业增加值的11.2%,高于上年1.6个百分点。总体看,现代农业的占比在结构调整中逐年增加。经过调查整理,概括为以下八个特点:

  (一)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近年来,辽源市始终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平稳增收,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粮食类作物在种植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减少了效益低的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效益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3.1%;大豆种植面积增长4.8倍;稻谷种植面积增长5.2%;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增长5倍。此外,特产类中的食用菌年产量达80.71万吨,增长7.7%;蚕茧产量127.1吨,增长0.4%。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产类作物采用间作、轮种、高光效等种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得以推进,初步形成了有机水稻、有机杂粮、食用菌、食用坚果、葡萄、蓝莓、中草药材、梅花鹿、东辽黑猪、柞蚕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区。食用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柞蚕产业规模跃居东北地级市先进行列。

  (二)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区及特色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辽源市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园区建设覆盖了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等多种产业,截至2017年底,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数量达到210个,比上年增长9.9%。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为推进全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三)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提升

  加快培育研发农业新品种,吉东56和吉东705通过省审定,吉东种业国审品种达4个,省审品种25个,落实玉米、水稻、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52个,吉东种业股份制改造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开通辽源市测土配方施肥互联网服务系统,该系统是吉林省首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服务系统。全市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1130人。农产品质量监管有新举措,市级农畜产品检测中心基本建成,通过例行监测、专项监测、速测筛查的措施,开展蔬菜、水果、食用菌农药残留和畜产品兽药残留、瘦肉精检测。配合农业部和省农委开展例行监测、专项监测10次,抽取样品425个,农药残留合格率98.1%,其中食用菌、水果农药残留合格率100%。配合省农委开展速测筛查,抽取蔬菜、水果样品1133个,农药残留合格率100%。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新认证有机水稻66.7公顷、新认证农产品3个。

  (四)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辽源市多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现代农业的占比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底,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18.4%。

  ——综合种养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利用养殖产品有效消灭害虫和杂草,不施用农药及除草剂,利用养殖产品的粪便肥田,同时施用有机肥,不施用化肥,有效提高了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户经营的积极性。东辽县安石镇的虾田稻、蟹田稻、鸭田稻等,是稻虾、稻蟹、稻鸭互利共生的典型模式,安石镇有机水稻通过了辽宁辽环认证中心的有机农产品认证。

  ——有机循环农业+互联网+销售宣传推广模式。该模式即“基地+农户+合作社+互联网商务平台”,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上一个生产环节废弃物,使整个生产过程废弃物变为可充分利用的能源,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能量转换、提高效益与净化环境的多重目标,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产品销售和宣传推广。西安区灯塔镇通过养鸡、养牛,利用粪便和部分秸秆养殖蚯蚓,蚯蚓喂鸡,秸秆喂牛,蚯蚓粪及剩余秸秆发酵提供有机肥料还田,其“两只母鸡”“蚯蚓蛋”等名优产品热销,并辐射带动周边200多户、500余人就业。

  ——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餐饮住宿、垂钓、农事体验、创意农业等多种经营形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据2016年“三农普”调查数据显示:辽源市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新型经营活动占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的比重分别为:餐饮住宿0.5%,采摘0.6%,垂钓1.5%,农事体验0.6%,其他2.3%。

  (五)形成一批地方特色品牌

  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建立起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标准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监管能力,逐步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控制,推进“三品”生产的全面发展,进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2017年,全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90个,“三品”认证中,无公害产品124个、绿色产品40个、有机产品23个;通过“一标”认证(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其中,经过“三品”认证的水稻基地和绿色果蔬基地1.4万公顷。梅花鹿、食用菌、平欧榛子、柞蚕、东辽黑猪等一批地方特色品牌享誉全国,其中,马记鹿茸、东辽黑猪、龙泉春酒3个品牌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六)现代农业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作为纽带,客观上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将一、二、三产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生产加工型、加工贸易型、生产服务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推动本地区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形成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营结构,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三农普”数据显示,全市农业经营户157159个,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2107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100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12个;规模经营户及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以生产为主的占73.3%,生产加工一体化的占1.2%,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占5.9%,其他占19.6%;全市517个村中,有50㎡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279个,占比54.0%;有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3个,占比0.6%;有营业执照的餐馆的村66个,占比12.8%。

  (七)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技术集成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三农普”调查数据显示,辽源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二农普”有显著提高。2016年全市拥有拖拉机、排灌动力机械、机动脱粒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10.16万台、0.78万台、0.14万台和1.12万台,分别比2006年增长3.4倍、78.8%、1.1%和98.8%。十年间,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耕整机、旋耕机、播种机、联合收获机和水稻插秧机分别增加到1851台、3915台、1392台、673台和250台。全市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明显增强,机耕面积、机收面积分别达15.83万公顷和2.42万公顷,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70.6%和10.8%,机耕面积占比比2006年增加10.4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十年间从无到有,增长10.8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65.3%以上,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八)政府服务职能逐步强化

  ——“对症下药”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东辽河辽源段污染的综合治理,建立隔离带,河道清淤,开展东辽河水源达标治理。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尽量减少化肥施用量,2017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万公顷,减少化肥施用量0.6万吨(平均每公顷减少40.5公斤化肥)。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2017年推广生物防螟面积7.6万公顷,减少农药用量23吨(平均每公顷减少杀虫剂0.3公斤)。增施优质农肥,培肥地力,2017年玉米每公顷施优质有机肥42立方米,水稻每公顷施优质有机肥34.5立方米,分别比前五年平均施用量增加7.5立方米和4.5立方米。

  ——贯彻“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思路。组织本地企业、产品参加各类展销会,展示地方特色品牌,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品牌的宣传推广,参加各类食品博览会、农业展销会,先后授权使用“吉字头”品牌的企业和“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参展,重点组织畜产品、大米、杂粮杂豆、食用菌等农产品参展。加强与浙江省的交流合作,组织参与在浙江省湖州市的“2017吉林辽源大米文化节”,与浙江兄弟县市紧密携手,深化两地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外销,推广品牌产品,实现共赢。在第九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会上,辽源市获得“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特别贡献奖”。

  二、辽源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分析中,我们在看到辽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目前,与发达地区比,辽源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规划、组织农业生产的能力弱,人才匮乏,特别是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没有引入企业,以及信息不畅等因素制约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一)产业化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辽源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经营分散,作坊式经营,分工协作水平低,配套加工业、服务业没有跟上,产业链不完善,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信息共享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二)产品精加工能力差,效益低

  辽源市农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或原料对外销售,产品档次低,中高端产品少,没有发挥品牌优势,成本高效益低。

  (三)农产品品牌效益差,难以形成地域优势

  辽源市农产品特色品牌少,市场影响力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益差,无法带动地方产品共同走向市场,难以形成地域品牌优势,带动地方农业发展。

  (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多,压力大

  辽源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技术、设备、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上欠缺较多,成为辽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 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差,人才处于净流出状态

  辽源市现代农业还处于初创阶段,技术支撑力差,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掌握和使用先进技术及设备、有技术懂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无力承担技术改造、聘用高端人才的支出,专业人才施展的平台有限,人才外流严重,造成本地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处于净流出状态。

  2. 融资渠道不畅,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压力大

  辽源市现代农业大多是在合作社基础上创立,其规模大多处在几家或至多十几家组成的联营经济模式,特色经济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的状态,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都比较低,融资难,获得政府补贴有限,银行贷款更加困难。因此,小企业想扩大再生产,上规模、上档次的融资渠道不畅,发展极其艰难。

  3. 产品销售“瓶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辽源市现代农业产品多以低端产品为主,市场以本地区为主,销售渠道不畅,外销农产品更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产品精加工能力较弱,品牌知名度差。因此,急需打造名优品牌,提升产品档次,采用各种销售措施,拓展外部市场渠道。

  (五)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搞了多年,从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建设,到中低产田治理、灌溉设施建设,以及农机补贴等,虽然国家投入资金较大,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较弱,收效甚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技术装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六)环境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一方面农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每年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各种作物秸秆和厨余垃圾等废弃物大约在360万吨以上,这些资源利用率不足60%,造成资源极大浪费,这些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的资源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政府花巨资、下大力气治理。另一方面,我国现在农业的生产方式是集中依靠化肥提供作物所需营养,采用大剂量农药杀虫除草,而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不足40%,大量的农药、化肥残留于土壤、河流中,并通过空气流动污染自然环境,又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有机质严重下降,土壤板结。过多的化肥注入河流,造成水质富氧化,严重威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土壤贫瘠板结、污染环境的现状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三、促进辽源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辽源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规划、组织农业生产能力弱,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先进技术及装备能力差,信息不畅等因素,相对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要本着因地制宜、把握重点、逐步推进、有序进行的原则,发展现代农业。

  (一)强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目前,辽源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年龄大、文化低、无特长的占绝大多数,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匮乏,成为辽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生产装备、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因此,能否拥有足够数量的现代科技及管理人才,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植入人才需要做好规划,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好功课:一是提供充分施展能力的发展平台,包括工作岗位、薪酬福利,给员工充分的保障;二是要积极引进人才;三是培养人才。加强各级各类人才的专业培训、定向培养,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要做好农村适龄人口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为现代农业长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定期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真正学会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种养技术和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其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人才。

  (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先进科学技术及装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现代农业是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于一体的农业,贯穿一、二、三产业的全过程。这种融合发展,需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有高效率的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组织体系,有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现代技术装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品质的保证。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三)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品品牌效应

  一直以来,低端农产品作为大路货入市销售,是辽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好的原料、尤其是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欠缺。因此,必须用现代科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武装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及包装精度,从而提高产品品质,创造名优品牌,将产品推向中高端市场,才能达成品牌效应,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经验证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产品,如果没有“响当当”的品牌,即便产品再好,也无法卖到中高端的价格,反之,就可大幅度提高单一产品或者系列化产品的品牌附加值,达成品牌效应。比如,“海尔”“苹果”“五常大米”等,就是靠优质品牌,在市场中独占鳌头。如果一个区域范围内能够在各领域的系列产品中,都能创造出名优品牌,就可以带动系列化产品共同走向中高端市场,从而带动本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

  (四)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要想使辽源市现代农业获得长期稳步的发展,必须改变现代农业规模小、经营分散、低水平小而全的经营现状,比如:种植有机水稻的合作社,自行加工,进行宣传推广,自找销路出售产品,既增加成本,又无法精耕细作、打造品牌,达不到预期效果。产业联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专业化集团化发展、打造不同的产业基地,专业化分工协作、精细化紧密联合,企业化经营、拉伸、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抱团发展优势,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发挥品牌优势。因此根据辽源市地域特点,需要打造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如鲜食玉米、有机水稻、有机杂粮、优质果蔬等)、养殖基地、加工基地;依托半山区丘陵地带的生态优势,加快梅花鹿、柞蚕、东辽黑猪、食用菌、特色果类(黑果花楸、沙棘、核桃、平欧榛子)等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推动互联网+销售及品牌宣传推广平台建设。具体讲就是“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加工基地+品牌宣传推广平台+互联网销售平台”的产业联盟模式,既可节约系统资源,又能做到专业化、高水平、高效率地发展。同时强化管理,聘请各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专家进行指导,把各自的领域做精做强做大。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农村民生的迫切需要,也会催生更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更是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建议对待建项目详细摸排,深入调研,使资金落到实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抗灾提效的作用。

  (六)农业废弃物合理利用,做到节能环保

  目前,农村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畜禽粪便和秸秆。秸秆每年大约240万吨,畜禽粪便每年产出量大约110万吨,畜禽粪便+秸秆制作有机肥和农家肥,是理想的选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防止土壤板结,效果非常显著。秸秆肥料化易于推广,成本低,效益好,见效快,也是消耗作物秸秆,实现资源有效利用,防控焚烧等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辽源市现有土地有机肥或农家肥施入量不足5%,因此,秸秆和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料前景非常广阔,而且,有机肥料或农家肥的生产工艺简单,易于实施。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有机肥料行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许多优惠和鼓励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大力扶持该行业的发展,既可以提振地方经济发展,保就业增效益,又可以实现土壤改良和防控污染,一举多得。

  (七)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在融资、宣传、区域合作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单靠企业或企业集团一己之力,没有政府的鼎力相助,无法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因此,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不仅仅是完成由管理到服务职能的转变,而是要配备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组成专业团队,站在为企业大局考虑,为经济发展考量的高度,瞄准市场、着眼未来,为企业把脉看病,做媒婆牵线搭桥,敢作为。服务领域的面要广,涉及为企业融资、进行品牌宣传,帮助企业打开销路,为企业跨省甚至跨越国门的合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简化冗杂的手续、为企业减负、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等;服务领域要有深度,对企业在管理上、技术上、人才上都要给与扶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动真刀真枪,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危机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现代农业才能有一个广阔的发展领域和空间。

  (八)实施一批切实可行的产业项目,申请立项,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正值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际,国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对项目给予高度重视,盯紧国家政策红利,及时引导企业申报国家产业项目,申请立项,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为企业融资减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