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规模以下服务业样本企业抽样调查显示,2018年上半年,四平市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积极应对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经营状况稳中向好,营业收入实现平稳增长。
一、规模以下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和主要特点
(一)四平市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平稳。四平市规模以下服务业抽样调查样本企业涵盖10个门类,有效样本企业为90户。2018年上半年,四平市90户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9421.1万元,同比增长0.5%;资产总计128906.2万元,同比增长5.86%;应付职工薪酬2025.6万元,同比下降7.76%;从业人员为1415人,较上年同期下降0.91%。四平市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发展稳中向好。
(二)四平市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呈现“五升五降”。2018年上半年调查数据显示,四平市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呈现“五升五降”。五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共实现营业收入735.9万元,同比增长122.73%;房地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28.9万元,同比增长55.5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171.2万元,同比增长4.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278.4万元,同比增长4.44%;卫生和社会工作实现营业收入290.8万元,同比增长1.86%。五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12.6万元,同比下降53.06%;教育业实现营业收入105.5万元,同比下降31.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3697.5万元,同比下降13.6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8.2万元,同比下降7.9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32.1万元,同比下降3.57%。
(三)四平市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有所下降。2018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2025.6万元,同比下降7.76%;从业人员为1415人,较上年同期下降0.91%。数据显示,在调查的10个门类中有8个门类应付职工薪酬有所下降,期中:下降幅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下降32.65%、23.52%和16.41%。
二、规模以下服务业在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服务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低。四平服务业企业整体呈现“小、散、低”的特点,企业规模小,行业多、服务地域分散,企业定位和服务产品附加值低,主要提供初级服务,同质性强,经营中主要采取薄利多销,压缩利润的方式展开竞争。多数企业是自发投资形成的,小规模经营,企业自我积累的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经营压力骤增。同时,各个企业各自为战,缺乏联合做大市场的理念,集中示范效应和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未完全发挥。
(二)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在优化,但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四平市的服务业企业大部分服务内容仍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等行业,较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型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物流与营销、研发与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信息、软件、工程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以及高层次的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
(三)收入下降,需求不足。据一季度调查问卷显示,80.0%的企业收入较上季度下降,收益下降的企业中,有74%的企业表示市场需求不足是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有效的市场需求支撑,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的产能无法有效释放,经营压力增加,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加快规模以下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服务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一是积极打造大数据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充分利用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资源从不同角度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科学报告,通过发布相关行业信息,行业发展调研数据等指导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同时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下主动向其反馈经济形式、国家政策,多渠道提供发展思路和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二是加强创业创新培训,针对本地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中短期培训,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帮助其树立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努力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市场生存率和生存周期。
(二)加大扶持力度,减负前进。近几年,小微企业实施所得税减半、起征点提高等措施,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四平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作为小微企业的一部分,在感受政策利好的同时,也希望能进一步扩大减免税的范围,降低企业经营的压力。一季度调查问卷显示,有41.9%的企业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希望减免税费,“放水养鱼”可壮大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三)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推动行业多层次发展。积极开拓小微企业可投资渠道,帮企业找准投资重点方向,优化整体的小微服务业投资结构,并加大对教育、医疗、健康、养老、体育、休闲和社区家政等新兴行业的投入,在便民利民的同时提升产业结构,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产权评估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提升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