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辖区面积5140平方公里,辖东丰县、东辽两县,龙山区、西安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20万,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因煤而衰、因煤而转的城市。煤田自1911年开采至今亦有百余年历史,经济发展一度受益于煤,也受制于煤。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加之产业结构未作及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逐步陷入低谷,于是,寻求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便成为摆在辽源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给陷入困境的辽源市点亮了一盏明灯。2003年,辽源市提出了“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工作转型”的三大转型发展战略,正式开启转型发展模式。2005年,辽源市被国务院东北办列为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8年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8年之后到“十三五”初期,经过将近十年的探索、积淀和发展,辽源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和路径日趋成熟,转型发展的进程逐渐加快,转型发展的成效逐步显现,转型发展给辽源市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辽源市经济转型以来主要发展情况
(一)转型的阶段划分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能自然生成、自发实现,必须依靠政策牵动、行政推动、投资拉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来支撑和保障。回顾辽源市十多年来的转型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2007年,突出经济转型、致力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辽源市以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为工作主线,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首位,全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提出培育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的三大产业发展思路。2007年辽源市将原有的“三大产业”提升扩充为重点培育成长性较强的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和纺织袜业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思路。
第二阶段:2008—2015年,突出全面转型、致力于协同发展阶段。2008年辽源市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给了辽源市一块“金字招牌”。这一阶段转型的侧重点开始由单一的经济转型向推进经济、城市、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转型过渡。产业发展重点由原“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再次调整为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高精铝、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个特色优势产业。
第三阶段:2016至今,突出创新转型、致力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们把发展思路调整为依靠创新转型升级,核心是培育和发展新动能。培育内生动力上,以项目集中和产业集群发展为着力点,重点打造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纺织袜业、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园区,实现园区的专业化和特色化。
(二)辽源市转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十多年来的转型发展让辽源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有了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日臻完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1.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25亿元,比2003年增加683.64亿元,十多年翻了9.4倍。年均增长18.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年均增速4.9和4.7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5.2%,比2003年提高2.1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0.64亿元,是2003年的27.56倍,年均增长29.1%;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24亿元,是2003年的25.5倍,年均增长28.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19亿元,是2003年的8.2倍,年均增长17.6%;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1.31亿元,是2003年的8.7倍,年均增长18.1%;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98亿美元,是2003年的21.7倍,年均增长26.7%。可见,转型的十年来辽源市经济实力迅速壮大,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2.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6年,全市总人口达到119.80万人。人均GDP为63480元,比2003年增加56910元,是2003的9.7倍,年均增长19.1%;人均财政收入为3448元,比2003年增加3065元,年均增长1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7元,比2003年增加9357元;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6132元,比2003年增加37536元,年均增长13.8%;截至201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58.16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到38244元,比2003年增加31109元,年均增长13.8%。这些人均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转型以来,辽源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强,每位百姓分享到的经济发展成果逐步增多。
3.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发展空间得到拓展。2005年,辽源市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以后,工业产业结构逐步由采掘业为主向接续替代产业多元化支撑转变。建立形成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健康、冶金建材、纺织袜业、新能源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7:57.3:35.0,分别比2003年下降15.9、上升24.2和下降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占全市经济总量近六成。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民营工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4.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节能降耗初见成效。辽源市矿区为百年老矿,历史形成沉陷区面积18.95平方公里,采空区面积14.58平方公里,非稳定沉陷区面积15.66平方公里。转型以来,辽源市实现有计划有步骤开采,重视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塌陷区内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共恢复农田4500亩,完成治理面积44公顷,区域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2005-2016年辽源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9.6%。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水耗比2006年下降20.2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024毫克/立方米,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辽源市转型以来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研究
辽源市经过三个转型阶段,自2003年辽源市开启转型发展之路后,2005年成效显现,经济增长达到29.1%,也是2003年至今的波峰,2013年,随着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辽源市经济出现增速换挡和结构转型特征,经济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增长动力也出现明显的转换。
(一)需求动力由总体乏力向投资拉动为主转变
按三大需求增速及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通常将经济支撑类型划分为四种: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率超过60%、投资增速10%以上、外贸出口依存度在20%以下)、消费拉动型经济(消费率在40%以上、消费增速高于投资和出口增速)、投资出口双拉动型经济(外贸出口依存度超过20%、投资率在50-80%、消费率在40%左右及以下)、其他类型经济(三大需求拉动作用相对均衡或都相对较弱)。
按照上述分类方式,2003-2016年间,辽源市需求动力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见表1):第一阶段2003-2004年,辽源市三大需求拉动作用相对较弱,属于其他类型经济;第二阶段2005-2016年,辽源市投资率超过60%、投资增速10%以上、外贸依存度在20%以下,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
表1 2003-2016年辽源市需求动力情况 |
|||||||
单位:% |
|||||||
|
固定资产投资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出口总额 |
阶段 |
|||
2003年 |
43.0 |
32.1 |
6.0 |
33.8 |
-46.4 |
1.1 |
|
2004年 |
55.3 |
49.8 |
38.9 |
47.0 |
54.6 |
1.8 |
其他 类型 |
2005年 |
84.1 |
75.0 |
14.7 |
44.1 |
-9.4 |
1.3 |
|
2006年 |
82.0 |
99.3 |
15.6 |
37.1 |
66.2 |
1.6 |
投资 拉动 型 |
2007年 |
48.3 |
117.6 |
17.8 |
34.9 |
32.9 |
1.7 |
|
2008年 |
49.2 |
139.1 |
24.7 |
34.5 |
61.7 |
2.2 |
|
2009年 |
35.3 |
150.2 |
21.1 |
33.4 |
-9.1 |
1.6 |
|
2010年 |
33.0 |
158.4 |
18.8 |
31.4 |
-1.6 |
1.2 |
|
2011年 |
32.5 |
95.6 |
18.0 |
30.9 |
73.5 |
1.8 |
|
2012年 |
31.1 |
102.4 |
16.1 |
29.4 |
59.8 |
2.3 |
|
2013年 |
20.2 |
86.4 |
13.8 |
27.7 |
28.8 |
2.5 |
|
2014年 |
15.4 |
85.4 |
12.8 |
29.8 |
11.3 |
2.6 |
|
2015年 |
12.1 |
88.0 |
9.4 |
29.9 |
12.0 |
2.7 |
|
2016年 |
9.6 |
91.7 |
9.4 |
31.1 |
8.9 |
2.8 |
从2003年至2016年间数据比较,辽源市需求动力类型比较单一。投资增速、消费增速均逐年震荡走低,但同时期的投资增速均高于消费增速。同时,投资率和消费率逐年波动上升,且同时期的投资率均高于消费率。说明这十几年间,辽源市始终保持着投资拉动型经济属性为主导。投资为主消费为辅是这十余年辽源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6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的加快,全省已经进入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阶段,虽然辽源市的消费拉动能力与全省及其他市州横向比较还不强,但从2016年以来纵向发展看已有起色,投资动力逐步减弱,消费需求平稳上行,消费需求的扩大将逐步成为辽源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所以要继续挖掘内需潜力,积极探索扩大消费需求的新思路和新政策,催生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均衡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二)供给动力由规模扩张向结构调整方向转变
按照三次产业增速、贡献率以及与生产总值增长的内在关系,通常将经济增长支撑类型划分三种:二产强支撑型(二产贡献率超过50%、二产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和三产、二产贡献率大于三产)、三产支撑趋强型(三产贡献率高于50%,或者三产贡献率大于二产、三产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和二产)、二产三产双支撑型(二产、三产贡献率相对均衡)。
按照上述分类方式,辽源市从供给角度将经济增长动力大致分成三个阶段(见表2):第一阶段2003-2013年,辽源市二产贡献率超过50%,二产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和三产,二产贡献率大于三产,规模扩张迅速,属于二产强支撑性;第二阶段2014-2016年,辽源市第三产业保持了较高的贡献率,且三产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和二产,说明辽源市已经趋于三产支撑趋强型。
表2 2003-2016年辽源市供给动力变化情况 |
|||||||||
|
|
|
|
|
|
|
|
单位:% |
|
|
地区生产总值 |
一产 |
二产 |
三产 |
阶段 |
||||
|
增速 |
增速 |
贡献率 |
增速 |
贡献率 |
增速 |
贡献率 |
||
2003年 |
14.0 |
4.4 |
7.9 |
29.8 |
61.3 |
9.4 |
30.8 |
二产强支撑型 |
|
2004年 |
16.5 |
4.2 |
5.9 |
31.2 |
61.8 |
12.1 |
32.3 |
||
2005年 |
29.1 |
4.4 |
3.5 |
59.4 |
71.0 |
17.8 |
25.5 |
||
2006年 |
20.8 |
10.4 |
9.5 |
30.9 |
66.2 |
13.5 |
24.3 |
||
2007年 |
20.6 |
5.0 |
9.0 |
26.8 |
59.0 |
19.4 |
32.0 |
||
2008年 |
21.7 |
10.4 |
9.7 |
25.7 |
58.8 |
20.5 |
31.5 |
||
2009年 |
22.0 |
3.6 |
2.2 |
27.4 |
66.3 |
20.1 |
31.5 |
||
2010年 |
15.6 |
5.1 |
10.0 |
20.9 |
66.5 |
10.6 |
23.5 |
||
2011年 |
15.2 |
5.1 |
6.6 |
20.9 |
67.8 |
8.7 |
25.6 |
||
2012年 |
12.1 |
5.2 |
4.9 |
15.0 |
62.3 |
8.8 |
32.8 |
||
2013年 |
9.5 |
4.5 |
4.2 |
10.0 |
62.3 |
10.1 |
33.5 |
||
2014年 |
6.5 |
4.8 |
6.2 |
6.0 |
54.2 |
8.2 |
39.6 |
三产支撑趋强型 |
|
2015年 |
7.0 |
5.3 |
5.8 |
6.6 |
55.6 |
8.4 |
38.6 |
||
2016年 |
6.7 |
3.8 |
5.0 |
7.3 |
60.4 |
6.5 |
34.6 |
从2003年至2013年间数据比较,二产贡献率始终占据半壁江山,且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及三产。2014年开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辽源市逐渐呈现出从二产强支撑型经济向三产支撑趋强型经济转变的势头。2014-2016年间,辽源市供给动力呈现出三产支撑趋强型特征,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有所放缓,但作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曾经高度依靠二产拉动经济的辽源市更加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全省关于服务业工作的各项部署,推动服务业提速提质作为推进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突破口。突出“配套”理念,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与会展经济、科技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做大做强商贸服务、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等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健康发展。
(三)要素动力由物质投入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度量标准为:技术对外依存度不超过3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超过7O%,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超过70%,R&D投入占GDP总量的比例超过3%,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4%。
按照上述标准,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重点选取了科技进步贡献率、发明专利申请占全部专利申请量比重、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专利申请量比重和R&D投入占GDP比重四项指标,将数据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见表3)。很明显,辽源市不是一个创新型城市,而且我们离创新型城市的差距较大。辽源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主要是依靠要素的高投入换取的低产出。虽然辽源市不是科技创新型城市,但通过十余年的转型发展,辽源市的经济增长正在从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向转变。
表3 2003-2016辽源市要素动力变化情况 |
||||
单位:% |
||||
|
科技贡献率 |
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申请量 |
企业专利占全部专利申请量 |
R&D占GDP比重 |
标准值 |
>70.0 |
>70.0 |
>70.0 |
>3.0 |
2003 |
25.0 |
19.8 |
29.7 |
0.6 |
2004 |
30.0 |
21.1 |
42.1 |
0.7 |
2005 |
32.0 |
14.3 |
21.4 |
0.6 |
2006 |
36.0 |
66.6 |
56.3 |
0.5 |
2007 |
40.0 |
13.3 |
57.1 |
0.5 |
2008 |
45.0 |
24.6 |
77.2 |
0.9 |
2009 |
45.0 |
3.6 |
33.7 |
0.5 |
2010 |
50.0 |
4.6 |
58.3 |
0.2 |
2011 |
53.0 |
24.7 |
96.4 |
0.3 |
2012 |
53.0 |
24.4 |
51.9 |
0.3 |
2013 |
54.0 |
6.5 |
58.8 |
0.3 |
2014 |
56.0 |
6.9 |
70.3 |
0.5 |
2015 |
56.0 |
10.1 |
65.1 |
0.5 |
2016 |
57.0 |
5.8 |
43.7 |
0.5 |
注:企业专利占全部专利申请量比重这一指标,由于企业专利数据没有获得,因此用专利授权数占专利申请量比重替代。 |
从2003年至2016年间数据比较,辽源市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12年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其中,科技贡献率比2003年高出28.0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占全部专利申请量比重比2003年高出4.6个百分点;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专利申请量比重比2003年高出22.2个百分点;R&D投入占GDP比重比2003年低0.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全市科技贡献率达到57.0%。院士工作站发展到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到2个,省级研发中心、中试中心发展到34个和3家,省级创新型科技企业27户,建设国家、省级科技孵化器(含众创空间)8个,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批建设,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模式已有雏形。
四、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一)产业结构不优,调整步伐缓慢
近年来辽源市经济总量虽然在不断壮大,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GDP占全省的比重从1990年(4.7%)开始呈总体下滑的趋势,2002年达到最低,只占全省总量的3.0%。经过几年的发展,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始终在5%左右,没有大的突破。从产业结构看,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一产业多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第三产业门类不全,层次较低。产业结构的这种不合理现象辽源市很突出。2004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0.8:37.8:41.4,到2016年发展为7.7:57.3:35.0,二产比重显著增加,第三产业却下降明显。同发达城市相比,辽源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显现出经济结构不均衡。服务业仍然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物流、科研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业态发展相对不足。
(二)需求动力不足,发展方式单一
近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呈稳中趋缓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4年最高波峰的增长84.1%回落到2016年末的9.6%,同比回落了74.5个百分点。从建设项目个数看,全市在库统计建设项目比上年减少22个;本年新开工项目比上年减少37个。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93.2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7.4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8.6%,低于上年同期22.2个百分点。由于电子商务以及地域同城化等因素,不断挤压辽源市传统零售业的销售空间,导致全市实际购买力下降以及消费外流。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全市共有限额以上企业150户,与全省相比,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户数仅占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总户数的3.2%,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总体规模小,且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引领带动乏力。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8.9%,增幅不高,体量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有限
(三)科技创新不强,产品低端落后
受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影响,多数企业长时间不引进或研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低,企业发展不稳定,易受市场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少,高水平专利技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辽源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受限。目前,辽源市能得到认同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少之又少。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和特色。2016年,辽源市高技术产业仅有24户,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仅为7.1%。全市专利申请授理量为143件,仅占全省比重不到3.0%。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袜业等产业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金融贷款支撑能力不强,企业资金紧张,研发投入少,导致整体发展层次偏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五、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产业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1.优化农业结构,巩牢基础产业。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稳妥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和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形成养殖、科研、产品深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特色产业;做强养殖业的同时做优以五味子为主的中草药开发种植业,以榛子和红松籽为主的干果业,以食用菌和山野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业。
2.优化工业结构,做强支撑产业。充分发挥辽源市的区位优势,推动生产要素向具有一定优势或潜在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配置,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集群。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重点培育医药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汽车、生物质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链条,提升重点行业和主导特色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3.优化服务业结构,拓宽潜力产业。根据辽源市战略新兴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扩大服务供给,积极发展房地产、电子商务、物业管理、旅游、社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满足多样化需求。培育新兴服务业。促进辽源市传统特色与现代新兴服务业态的融合,探索壮大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商业模式。
(二)提升需求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一是努力加大投资力度。从辽源市需求动力来看,主要以投资拉动为主,但投资结构不优,有效投资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所以要优化投资环境,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来培育,提高信息产业与技术创新产业、金融、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提高城市基础建设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向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转型转变。加强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在全社会资本中的比重,形成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共同拉动的格局。
二是努力增加有效需求。积极扶持中小商贸服务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拉动城乡消费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所以要改善消费预期,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二是重视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向农村延伸,建立连锁超市;三加快规模企业发展,扩大限额以上企业规模。积极扶持中小商贸服务企业加快发展,政府部门要抓好特色骨干企业,通过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招引大集团入投,特别是加强一些发展前景好的个体经营户的培育力度,使这部分经营体逐步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做大做强辽源市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
三是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外贸进出口的国际经济运行通道,加大铝业、袜业、加工等诸多强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瞄准国际市场的空隙,加速推进外贸经济的步伐,不断增大辽源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开拓国外新兴市场,抓好外向型企业生产,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三)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动能
1.生产动力要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前辽源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要素的投入,特别资源是辽源市经济增长的主导。今后的经济增长中则要突出要素生产率提高和人力资源的提升,由此改善要素供给质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实现要素资源向资本转变,从而形成要素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新引擎和催化剂。
2.竞争实力要从低端产品生产向技术研发转变。辽源市目前虽然已初步形成了以IBM公司、上海象形、软通动力为核心的软件产业集群,但企业的研发水平和技术改造能力还相对较弱,与全省水平和其他市州相比,辽源市还很落后。所以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域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引导外资或国内高技术企业将研发机构迁入辽源市,实现技术创新的本地化,鼓励域内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健全研发机构,从而提高辽源市的产业研发水平和产品的竞争力。
3.人才资源要从初级培育向引育结合转变。人才是生产要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无论是企业发展、技术的创新都需要人才。特别是近年来,辽源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更是急需一大批经济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研、工程技术、IT等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特殊人才来辽兴业。为此我们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招才引智,鼓励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技术团队,创造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充足的人才资源有效承接东北中心城市生产要素的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