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通化市以全民创业、招商引资、集群发展、市场培育、素质提升“五大工程”为载体,积极为民营企业营造发展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激发创业活力,使其走上了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推动民营经济实现了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化市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占全市经济比重持续上升,成为推动通化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16年,通化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507亿元,同比增长10%;上缴税金66.8亿元,同比下降5.1%;从业人员74.5万人,同比增长2.3%;民营企业数达到13793户,同比增长5.6%;“四上”企业户数1277户,同比增长6.4%;民营经济增加值570.7亿元,占GDP比重53.8%。通化市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今年又被列为13个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之一。
二、推动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六个重要因素
(一)规模企业成为振兴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整体发展质量也在逐步提升。民营经济体系中“四上”企业户数不断增加,2016年通化市民营企业中“四上”企业户数为1256户,比2011年增加243户。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320户,其中超5亿元67户、超10亿元25户。缴税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1户。8户企业成为上市公司,12户企业在新三板和上海股交中心挂牌。有中国驰名商标19件,吉林省著名商标178件。2016年通化市民营经济内部产业结构比为2:73:25,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占比达到34.23%,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占比达到85.0%。
(二)医药产业成为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化市经济形成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体系,医药产业位于全国领先地位。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03户,医药产值1100亿元,总量和效益占全省56.0%,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孵化基地、长白山中药材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制药企业数量全国第一,上市制药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国家医药技术中心数量全国第一。涌现出了修正、万通、东宝、益盛、金马、百泉参业、一洋保健品等一批优秀医药民营企业。
(三)财政收入成为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参数。2016年,通化市民营经济上缴税金66.8亿元,占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的64.52%,比全省平均高2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实缴税金分别比2010年增长3倍和1.8倍,民营经济已成为通化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2016年,通化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4.5万人,五年间年均增幅7.74%,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4%,比全省高8.4个百分点,被认定为全国创业辅导重点城市。
(四)全民创业成为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体平台。全面推动大众创业,截至2016年末,通化市共建立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10个,规划建筑面积79.2万平方米,孵化厂房面积45.2万平方米,最大孵化容量500户,在孵企业225户。积极培育创业主体,近两年共举办创业培训班150期,累计培训人员3万人次,提供大学生就业岗位5236个,去年以来,对8612户企业实现了“工商零收费”。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品和自主品牌产品,2009-2016年,通化市民营企业获得专利数达到175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36年,实用新型授权量822件,外观设计授权量399件。通化市组织申报的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4项,“双十”工程实施项目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置。
(五)对外贸易成为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通化市民营经济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值累计达到29.37亿美元,外贸经营主体不断壮大。2016年,通化市进出口企业达到351户,年进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5户,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1户,药品、优质农副产品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品牌和拳头产品不断涌现。
(六)产业集群成为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通化市以扶持培育“巨人企业”为抓手,引导各县、市(区)立足区域特色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形成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目前已拥有东昌医药工业产业园、长白山药谷医药产业园、梅河口果仁食品特色产业园、柳河山葡萄酒特色产业园、二道江围钢特色产业园等7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度大幅提高,形成了通化市本级和梅河口市两大百亿级医药主导产业区。产业集中度的显著提高,已成为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转型成本高。银行信贷管理日趋严格,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进行融资比较困难。虽然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协调下,银企对接有所增多,但能够在银行贷到款的只有少数,且利率普遍上浮到顶,财务成本比较高昂,这对于正处在转型关口的民营企业来说,增加了转型成本。
(二)小微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明显匮乏。对于拥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尚可高薪聘请高素质人才,但对于众多中小微企业而言,既没实力高薪聘请,也没有培训团队,更不能让员工走出去与外界交流,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明显匮乏,发展和创新能力较弱。调查数据显示,通化市小微工业企业中,有招工需求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28.3%,而这些企业中,能够找到全部所需员工的企业仅占调查总数的5.0%,能够招到部分所需员工的企业占到18.3%,招不到员工的企业占5.0%。
(三)民营经济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建立在修正、东宝、万通等少数企业的支撑上,大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过高。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众多中小微企业,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企业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存在不敢投资、尽量少投资的现象。
(四)中小药企面临生存难题。医药行业是通化市民营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相关企业众多。近段时期,国家密集出台了很多医药行业政策,比如:公立医院控费改革、药品招投标及定价改革、批准文号再注册收费改革、不断出台的新非标检测方法等等,将对通化市“十三五”时期医药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一批中小药企面临生存问题。
(五)家族控制管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通化市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小型企业家族式管理仍是普遍现象,在人才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部分“接班”民营企业家不同程度地存在舒适有余、艰苦不足,固守有余、拓展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结合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实际,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将通化市打造成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示范城市为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放宽准入,公平发展,提供有效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出台各项政策刺激民间投资,扩大准入范围,促进民间资本多领域、多范围发展,激活民间资本动力,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一是放宽准入领域,放宽经营条件,放宽注册限制;二是建设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网上审批;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民营企业及业主的产权和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的部分社会化提供有效平台。
(二)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投资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二是落实小微企业各项优惠政策。设立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以及支持创新创业公共平台,支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三)培养深造,考察交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把企业家培养纳入通化市人才培养计划,从人才基金中拨出专款有计划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到现代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努力培育一支懂市场、善经营、能管理、有社会责任的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积极开展人才交流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团到省内外进行定期招聘,大力引进领军型企业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专家型人才。
(四)开发开放,集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为提高民营经济开发开放水平,突出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提高民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一是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加快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层次的企业、不同档次的产品更加适销对路,开拓不同的国际市场;二是壮大对外贸易群体。支持有条件企业通过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外贸龙头型企业;三是促进民营经济集群发展。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群,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集约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优化集聚区的发展环境。
(五)改造升级,绿色发展,进驻主导产业。加快通化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围绕“大健康”等接续替代产业,引导民营资本进驻医药、特色资源加工和旅游业等主导产业,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全面优化民营经济质量和效益。一是搭建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进高新区、科技园区等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创新平台的支撑能力;二是构建现代民营经济产业体系。引导民营经济进驻医药、食品、旅游三大新型支柱产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民营经济特色产业体系。以强化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为重点,推动并支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民营企业进驻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信息产业等优势产业领域,将“大健康”理念贯穿于服务业的各个行业。
(六)分类指导,融合发展,探索新型营销渠道。一是加快推进通化市医药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向创新型、实力型的转变。充分发挥通化市现有企业的数量和品种优势,内引外联,加快兼并重组步伐。鼓励中小药企利用国家放开药品批号转让的政策,抓紧收购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借助资本市场壮大自己的力量,支持本土企业科技创新、改造升级;二是加快推进全市的“大健康”产业整合发展。搞好产业链上游以人参、五味子等药材的种植,引进药用辅料、包材生产等配套生产企业,搞好流通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医药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巩固通化市医药企业的传统控销网络渠道,积极探索新型医药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