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四平市工业经济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响应中央“去产能、去存货、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号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转型,结构调整为主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成绩,为四平经济结构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截止至6月末,受淘汰落后产能等因素的影响,全市56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081.4亿元,同比下降7.4%;累计实现增加值270.3亿元,同比下降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2.5亿元,同比下降2.4%;实现利润总额22.4亿元,同比下降14.7%。同时全市三产比重由年初的25.06%:44.81%:30.13%,调整为13.6%:47.9%:38.5%,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
(一)“去产能”成效显著
上半年,我国把“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重点化解钢铁、煤炭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的过剩产能。在四平工业经济中,煤炭、钢铁等属于产能过剩行业,上半年这几个行业,产值增速下滑产量下降,这表明了四平市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上的决心,体现了四平市去产能工作的显著成果。
表1 产能过剩行业产值增加值情况表
单位:亿元、%
|
产值 |
增加值 |
||
|
1-6月 |
同比增减(%) |
1-6月 |
同比增减(%) |
高耗能行业 |
241.0 |
-35.7 |
59.5 |
-22.2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0.03 |
-91.5 |
0.01 |
-100.0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22.1 |
-73.0 |
9.5 |
-33.2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3.9 |
-97.4 |
0.4 |
-45.2 |
从相关产品产量上看:表2产能过剩产品产量情况表
单位:万吨、%
|
1-6月份 |
去年同期 |
同比增减(%) |
水泥 |
176.9 |
214.0 |
-17.3 |
粗钢 |
0.0 |
32.8 |
-100.0 |
钢材 |
2.0 |
35.4 |
-94.4 |
生铁 |
0.0 |
34.6 |
-100.0 |
(二)“去存货”发展势头向好
产成品存货是一种资产,一定周期时间需求的安全库存是必要的,但是,过高的库存和较长的库存周转天数,占用大量的资金,增加了仓储费用、产品拣选时间和大量的劳动力成本,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也会占用更多的时间,最严重的是,高库存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处理库存的时候一般都低于正常价位,再次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
1 、产成品存货同比持续下降
今年以来,四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自年初以来出现同比持续下降的良好局势,上半年实现产成品存货46.1亿元,同比下降21.6%,实现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5.5天,同比减少1.3天。
表3产成品存货及周转天数
|
产成品存货 |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 |
||
本期累计(亿元) |
同比增幅(%) |
本期累计(天) |
同比增减天(天) |
|
2月 |
42.0 |
-25.9 |
11.5 |
-3.4 |
3月 |
42.9 |
-22.8 |
5.4 |
-1.7 |
4月 |
43.8 |
-23.9 |
5.4 |
-1.8 |
5月 |
43.8 |
-24.8 |
5.5 |
-2.0 |
6月 |
46.1 |
-21.6 |
5.5 |
-1.3 |
上半年,四平市国有和集体企业分别实现产成品存货2.1亿元和0.01亿元,同比增长43.4%和20.6%;在其他登记注册类型中其余均实现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其中股份合作企业实现产成品存货0.02亿元,同比下降22.8%,股份制企业实现产成品存货39.3亿元,同比下降2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产成品存货4.4亿元,同比下降22.8%,其他企业实现产成品存货0.3亿元,同比下降36.9%。
3 、超半数行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
上半年,四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在的37个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大类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共实现产成品存货27.2亿元,同比下降62.81%,总量占全市的59.0%,降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1.2个百分点。
表4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情况一览表 |
||||
单位:万元、天 |
||||
行业大类 |
产成品 |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 |
||
1-6月 |
同比增减(%) |
1-6月 |
同比增减(天) |
|
总计 |
460729 |
-21.6 |
5.5 |
-1.3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1559 |
-18.6 |
611.8 |
458.1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261 |
-27.0 |
0.1 |
0.1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4064 |
11.7 |
347.4 |
-17.5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376 |
60.3 |
21.9 |
20.9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46170 |
-44.8 |
6.8 |
-5.1 |
食品制造业 |
5476 |
-25.4 |
4.3 |
-1.9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19956 |
30.3 |
9.7 |
2.3 |
烟草制品业 |
2722 |
599.9 |
5.0 |
4.4 |
纺织业 |
3413 |
-12.2 |
8.5 |
-0.1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5412 |
-9.7 |
4.0 |
-1.3 |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3023 |
-7.4 |
5.1 |
-0.4 |
家具制造业 |
117 |
449.5 |
0.4 |
0.3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719 |
-24.5 |
1.8 |
-0.4 |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565 |
-48.9 |
2.2 |
-2.2 |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
47 |
0.0 |
2.7 |
-2.1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33625 |
6.6 |
4.9 |
0.9 |
医药制造业 |
31769 |
23.5 |
27.3 |
2.4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735 |
-70.0 |
2.9 |
-12.4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10449 |
9.0 |
6.5 |
-4.1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5752 |
-15.2 |
8.0 |
-2.5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312 |
-98.3 |
0.8 |
-10.4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509 |
-16.8 |
0.2 |
-0.1 |
金属制品业 |
40990 |
36.7 |
28.7 |
4.8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6219 |
-10.1 |
4.8 |
-1.2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4379 |
-16.9 |
5.9 |
-2.0 |
汽车制造业 |
43219 |
17.5 |
3.2 |
-0.1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运输设备制造业 |
1200 |
10.0 |
17.2 |
-0.8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737 |
-30.7 |
0.7 |
-0.7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931 |
-13.8 |
3.0 |
-1.1 |
仪器仪表制造业 |
2919 |
-10.9 |
3.9 |
-0.8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
84 |
117.4 |
1.9 |
0.7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3 |
-40.0 |
|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19 |
-10.2 |
|
|
(三)“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
“杠杆”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一旦使用过度,会带来高风险。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有利于降低风险、实现健康发展。
上半年,四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合计为438.0亿元,同比下降8.8% ; 资产负债率为52.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
(四)“降成本”成效显现
作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重要一环,降成本有两个重要的着力点:一是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降低企业的各项外部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二是企业自身通过进一步挖潜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内部成本,让企业“精装”上阵。
今年以来,政府降低了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精简归并“五险一金”。特别是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出台了实实在在的举措:自3月1日起,央行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了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企业自身也提高了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建立有效传导市场压力的体制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进一步改革攻坚,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系统性降低成本。
以上种种措施,使企业降成本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四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下降2.8%,财务费用下降4.6%,分别比主营业务收入降幅高0.4和2.2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90.95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32元。
(五)工业经济方面的“补短板”初见成效
当前,四平工业经济突出的矛盾就在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产品低端,新兴产业产品质量和品种满足不了消费市场需求,绿色、低碳、品牌、时尚产品严重不足,导致工业产品产销不平,结构不优,创新不强,盈利不多。因此急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增强工业经济的短板。
今年以来,反映工业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指标明显好转,四平市工业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以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迅速发展,积聚成为四平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6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7.7%;战略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39.4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7.1%;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37.7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加值82.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5%,同比增长9.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2.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制品业实现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14.4%;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10.3%;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同比增长9.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14.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2.6%;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同比增长3.5%。
三、四平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是破解当前经济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因此,要严格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眼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坚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努力激发工业经济实体的内在活力,着力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一)兴产业,优化发展配套。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当前,四平市工业产业配套不完备,特别是占工业主导的制造业,其原材料本地供给率普遍不及50%,产业配套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加快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兴产业着手,从优化产业发展配套着力。要按照产业配套发展的需要,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针对产业发展的上下游需求,开展产业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引导扶持现有重点企业向龙头企业迈进,推动产业并进,做大做强产业规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产业振兴战略,着力加强传统优势产业提质改造,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特色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强实体,壮大市场主体。
实体经济是经济中最大、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是增加有效供给的必由之路,是改善民本民生的根本保障。要出台政策激励,开展精准帮扶,重点扶大、扶强、扶优中小微工业企业,确保存量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要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出清,促进生产要素从供给老化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要加大企业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原材料、用工、用电、用地、物流等方面的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三)提品质,加快产品升级。
品质就是品牌、就是名片、就是效益,品质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决定产业的长远发展。要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转化,改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再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增强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立足四平特色,突出四平制造,打造四平品牌,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能源等重点产业,努力培育四平工业经济新增长极。要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培育精品、打造名牌,填补空白、补齐短板,积极申报名优特新产品评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争取有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驰名商标,提升四平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真正使“四平制造”成为誉享全国的名片。
(四)增实效,放大利润空间。
实效就是实实在在的效益,增实效就是要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来促进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人民增收。要狠抓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开拓市场,深入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效益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加快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抓好亏损企业减亏扭亏工作,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要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步伐,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兴模式,加快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信息的有效融合,架起产销互通的“高速桥”,创造新的发展业态,做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围绕调优结构、改进质量、防治污染、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等进行技改,加大投入,主动淘汰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落后工艺和装备,大力引进和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实现在创新发展中扩宽企业盈利空间。
2、仅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