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应对辽源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调研及思考

发文日期:2016-07-18 09:32:00
发文来源:
字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国家人口政策影响,辽源市人口总量呈现低增长、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口增速快于总人口的增速,老年人口比重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现状,以及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及挑战,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通过对辽源老龄人口现状的调研分析,形成如下报告,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参考。

  一、辽源市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及特点 

  2015年末,辽源市总人口120.80万人,比上年减少9915人,下降0.81%。近五年来,全市总人口出现逐年下降趋势,由2010年末的123.75万人,下降2.38%。然而,五年来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23.69万人,年均增长6.9%。可见,人口老龄化呈快速发展态势。

  (一)老龄人口比重上升。2015年末,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23.69万人,比上年增长4.4%,占总人口的19.61%,五年提高5.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五年年均增长6.9%,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长7.4%。随着老龄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年化进程明显加快(详见图)。

 

 

   (二)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据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辽源市老年人口系数为8.59%,少儿人口系数为11.85%,老少比为72.44%。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一般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按照国际通用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同期老年人口系数大于7%,少儿人口系数小于30%,老少比大于30%就属于老年型。可见,辽源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进入老年型。

  (三)老龄人口抚养比逐年增大。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在生育率降低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双重因素作用下,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辽源市老年抚养比从8.22%增加到10.79%,上升2.57个百分点,而同期少儿抚养比从24.66%下降到14.9%,回落9.76个百分点。同期家庭户平均每户人数由3.32人减少到2.90人。老年抚养比上升及少儿抚养比的快速下降说明,辽源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抚养对象正逐渐从以抚养少年儿童为主向以抚养老年人口为主过渡。

  (四)高龄老人数量增速较快。目前,全市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达15576人,占老龄人数的比重为6.6%。由于城镇独生子女异地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高龄老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从而造成空巢老人比例越来越高,使传统家庭养老受到很大冲击。

  (五)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二是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三是青壮年人口升入大学或在外地招聘落户,及部分人口迁徙外阜经商等,使劳动力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二、辽源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衍生的突出问题及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老龄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直接导致抚养系数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

  二是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支出增加。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需要社会赡养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退休费用和各种补贴费用大幅增加,社会保障和福利费用支出迅速上升。老年人群对医疗、保健、护理及日常生活服务等需求增多,导致社会负担日益加重,财政压力加大。

  三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挑战。居家养老仍然是当前主要的养老模式,但随着家庭规模的逐步缩小,家庭所负担的老人相对增多,居家养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社会养老机构日益增多,市本级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和许可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25家,注册登记民办养老机构18家;各社区分别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虽然适应传统养老方式的改变,然而,也面临着众多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

  一是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出现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二是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中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员上升,而年轻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造成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老年劳动力供大于求,而年轻劳动力不足,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快速转型时期,新兴技术产业对劳动力的技术需求,老年劳动力面临着失业、再就业的困难。最终导致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对未来劳动力供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老龄化人口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建立了五保供养制度。但目前仍存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和谐稳定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二是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通过调研走访,大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薄弱、服务内容单一、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如辽源市虽然实现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但设施规模都比较小,大约150平方米,而且除了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2个农村养老服务大院是单独用房外,其余都是和社区或村委会办公用房中的阅览室、活动室等合用,可以说规模小、档次低、医疗网点设施不足,功能不完善。对一些空巢、高龄、失能的社会老人,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机构和队伍来给他们提供服务。

  (四)人口老龄化导致消费和服务领域发生变化

  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必将引发消费和服务领域的变化。逐渐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量,增加社会多方面的服务量。目前辽源缺少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商品的商场,且老龄产品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了社会消费。另外,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康复护理、特殊照料等一体化服务行业缺失,满足老年人口的社会需求将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三、应对辽源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税收,壮大经济实力。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多元化养老基金筹资渠道。同时,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利用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广开服务老龄人口事业的就业渠道,为妥善解决老龄化问题奠定雄厚的基础。

  (二)健全完善赡养老人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推进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起全覆盖的农村和城镇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和老年社会福利等制度,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提供保障。

  (三)将老龄事业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时间跨度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应将老龄事业列入市、县、乡(镇)三级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将老龄事业机构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使老龄工作与其它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明确具体,又要便于操作。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年终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落空。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要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各种现实需求和供应缺口,合理开发老龄产业,扩大消费。开设家政服务、医疗保健、老龄人用品专营市场、老龄用品专柜、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生活咨询等老龄产业。推动适宜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产品,推动机构养老、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既解决老龄人口之所需所急,又有效拉动社会消费,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愉快生活。

  (五)培养适应服务老龄人口的人才队伍。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立足长远,会同有关职业院校开办培养适应服务老龄人口的相关专业,重点开办服务老龄人口的管理、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生活料理、健康保健、饮食烹饪等课程。加快老龄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级老龄事业服务机构和高级管理人才,借它山之石攻玉。

  注:1、老年人口系数是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少儿人口系数是指014岁少年儿童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老少比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之比。

  2、老年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 -64岁人口数之比,少儿抚养比是指0-14岁人口与15 -64岁人口数之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