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敦化市大力实施“项目突破、工业振兴、开放带动”发展战略,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不断升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必将影响“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健康发展。
一、总体情况
(一)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
1.企业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1年的110个发展到2015年的119个。期间,受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市场的优胜劣汰等因素影响,企业数量经历了增减变动,但不断增多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达到3188785万元,年均增长14.2%,企业户均资产26797万元,年均增长12.0%。
2.生产运行平稳趋缓,适应新常态。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9.6%。产值增速逐年放缓,依次为2011年37.4%,2012年26.3%,2013年24.2%,2014年15.1%,2015年13.3%。规上工业正在适应经济新常态,向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
3.收入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7.5%,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2.7%。企业利润年均增速高于收入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效益较好。
(二)分行业看,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不断升级。
1.三大行业比重逐渐调整。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是敦化市的三大支柱行业。“十二五”末,三大行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收入总额的68.5%,比“十一五”末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占41.0%,比“十一五”末提高2.9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占15.6%,比“十一五”末回落3.3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占11.9%,比“十一五”末回落3.7个百分点。
2.装备制造业比重逐渐提高。
“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收入总额的13.2%,比“十一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
3.高耗能行业比重逐渐下降。
“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大降耗力度,到“十二五”末,高耗能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市规上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为5.4%,比“十一五”末回落1.5个百分点。
(三)按登记注册类型看,民营工业蓬勃发展。
1.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十二五”末,全市规上有限责任公司36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5个;私营企业 67个,比“十一五”末增加4个。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数量占全部规上工业的86.6%,比“十一五”末提高5.8个百分点。
2.生产快速运转,效益水平较高。
“十二五”末,全市规上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创造的产值占总产值的87.2%,年均增长23.3%,高于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84.8%,年均增长21.1%,高于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占总利润的83.1%,年均增长28.3%,高于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
二、主要问题
(一)一些行业、企业生产和销售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十二五”时期,全市规上工业产销率出现下降趋势,分别为97.9%、98.2%、97%.0、96.5%、96.5%。
“十二五”末,有限责任公司产销率低于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私营企业产销率也仅高于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三大支柱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产销率低于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二)库存管理不稳定,去库存压力较大。
“十二五”时期,全市规上工业产成品库存年均增速11.0%,虽低于产值、销售年均增速,但两位数的年均增长速度仍较高,全市库存基数仍较大。全市规上工业产成品库存增速在-5.6%—41.9%的区间高幅震荡变化,说明库存管理极不稳定,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市场的衔接还不成熟。
(三)重要行业成本提高,挤占盈利空间。
“十二五”时期,医药制造业成本年均增速高于收入年均增速5.5个百分点,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成本年均增速高于收入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年均增速高于收入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速高于收入年均增速1个百分点。
(四)资产负债率居高,存在财务风险。
“十二五”末,全市重要企业、重点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都较高。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4.4%、62.3%、54.1%,均高于51.9%的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纷纷逼近或超过60%的危险临界值。
(五)“两项资金”占用较多,影响流动资金运转。
“十二五”时期的前四年,全市规上工业“两项资金”占用流动资产的比例从2011年的32.6%逐渐攀升到2014年的38.2%。“十二五”末“两项资金”占用率虽然有所下降,定格在35.8%,但较“十一五”末的29.1%仍高出6.7个百分点。
(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创新水平不高。
在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研发活动及相关情况》调查中,全市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有18个,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15.1%。研发人员仅有869人,占18个有研发活动企业总人数的11.6%。研发人员的待遇也不高。2015年企业内部的日常研发经费支出中人工费为20710千元,占研发经费的15.4%。按人均计算,研发人员每人每月的人工费仅为1986元。
研发机构少,高学历人员少的问题也比较突出。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仅有6个企业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研发机构人员346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15人、本科243人。
从研发效果来看,有效发明专利数75件,已被实施的13件;拥有注册商标33件;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26项。新产品创造产值1463034千元,占有研发企业全部产值的29.9%;销售收入993874千元,占有研发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20.3%。
(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没有成为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发展的突出动力。
“十二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仅涉及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四个产业,涉及企业20个,仅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16.9%。产业布局也不尽合理,没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缺少新能源、新材料企业。
“十二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5%,慢于全部规上工业企业1.8个百分点。
三、发展建议
(一)关注重要行业和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培育产业龙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促进企业强大。
关注农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医药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重要行业的结构调整情况,完善重要行业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水平向中高端迈进。对于不具竞争力、缺少发展前景的企业,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摆脱生产经营困难。壮大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这些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
(二)提高产销率,改变一些行业、企业生产和销售脱节的现象。
找到产销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对症施治,从根本上摆脱产销脱节现象。加强对市场情况的分析,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订单”是市场的一部分,根据“订单”变化,研究市场行情,调整产销策略。
(三)科学管理产成品库存,使去库存化成为企业运营的手段之一。
产成品库存情况是企业生产、销售、管理情况的有效反映,应加强对库存的监测、管理和研究,使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注重对去库存手段的研究,找到有效去库存的方法。
(四)加强对财务指标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每一个财务指标的变动都是企业生产运营状况的反映,因此企业管理者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不仅要重视使用价值实物管理,也要重视价值综合管理;不仅要重视生产成本管理,也要重视资金成本控制;不仅要重视当期收益,也要重视风险控制;不仅要重视事后分析,更要重视事前预防。
(五)通过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多渠道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先进科技的应用和更新是企业改变经营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保持市场活力的重要要素,龙头企业、集团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更新,研发还不成熟的企业要注重前沿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研究。科学管理生产、销售、管理、财务环节,改变重生产、销售,轻管理、财务的现状。
(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渐使企业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
在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带领企业积极“取经”,帮助企业排解在技术研发方面存在的困难。奖励研发活动开展较好的企业,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
企业自身应高度重视,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加大投入,引进并留住高学历研发人才、研发团队,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积极开展研发活动,促进研发成果快速转化。
(七)高质高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动力。
全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变战新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继续加大力度发展战新产业,使战新产业领跑其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