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关于集安市备耕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文日期:2016-04-15 08:20:00
发文来源:
字体:      

    当前正值农民春耕备耕时节,为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集安市农业备耕情况和农民对种植业发展的意见与需求,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农业发展计划,有的放矢地指导春耕生产提供依据,近日,集安统计局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农村备耕情况专项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备耕基本情况

  (一)农资备耕情况

  1、农资市场货源充足。集安市农资市场总体情况向好,品种齐全,货源充足。从市场货源总量上看,三大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种子和农膜、化肥购进量完全可以满足农民需求,不会影响农民春耕生产;农药市场购进量缺口较大。种子、化肥、农膜的入户率已超过60%,农药尚未到使用季节,入户率低。

  主要农资商品市场供应数量

                截止日期:330               单位:吨

  

  类

  年 需 求 量

  购 进 总 量

  需求量缺口

  入户量

  总量

  占需求量%

  总量

  占需求量%

  化肥

  12000

  12000

  0

  0

  7320

  61

  农药

  250

  150

  100

  40

  70

  28

  农膜

  120

  120

  0

  0

  120

  100

  种子

  500

  500

  0

  0

  380

  76

       2、农资价格降幅明显。在国内化肥产能相对过剩,供应总体充足的共同作用下,化肥价格下降明显,以氮、氨、钾为例,今年尿素每吨为1600元,而去年同期为1900元;二氨每吨为3200元,而去年同期为3400元;复合肥每吨为2800元,去年同期为3000元;钾肥类:氯化钾每吨为3000元,同期为3200元;硫酸钾每吨为3400元,同期价格为4000元。集安市的种子、农药、农膜市场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农机备耕情况

  1、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2016年初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6.6万千瓦,新增0.2万千瓦。其中,拖拉机4345台,新增66台,拖拉机配套农具4871台(套),新增30台(套)。各种农机具的大量拥有为春耕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保障。

      2、综合作业水平不断提高。集安市地处山区,集中连片的耕地面积小,大中型农机具难以发挥作用,小型和简易农机具备受农民青睐,农机作业越来越被农民认同,全市今年计划机打茬面积2.0千公顷、机打垄面积4.5千公顷。

  (三)科技备耕情况

  1、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去冬今春以来农业部门利用农闲季节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60期,培训农民2.6万人次;专业农民0.52万人;技术明白人3.2万人次。在调查的农户中,参加过科技培训的占61.8%,通过媒体和书籍获得农业技术的占57.9%,获得有关部门提供种植信息的占38.3%

      2、培训效果进一步提高。将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与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丰富培训内容,重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机使用、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农民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四)资金备耕情况

  1、支农资金规模扩大。据调查,全市备春耕资金需求额为6600万元,其中需要贷款资金1400万元。农村信用社今年计划发放备耕春耕资金贷款 4000万元,完全满足农民信贷需要。

  2、农户需求规模缩小。从农村信用社了解到,除困难户外,农户自有资金基本满足春耕需要,贷款规模比往年减少,贷款流向主要向种、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倾斜。

  二、备耕的主要特点

  (一)高品质农资备受青睐。在种子选择上主要是追求产量与品质相配套,专用玉米、高油大豆、超级稻等优良品种成为广大农民的首选品种,先玉335”等转基因品种已无人问津,而取代它的是成熟早的集第67”。在农资选择上主要是追求肥料、农药与绿色无公害农业相配套,肥料由单一元素向多元素肥料转变;农药由高毒高残留品种向高效低残留品种转变。据调查,今年的多元素复合肥销量比去年增加20%左右。

  (二)低碳备耕成为时尚。随着农民对农产品质量意识的增强,不少农户更加注重有机肥料的使用,采取自家养畜沤肥或购买农家肥用作春耕播种的肥料,以减少作物和果蔬的无机物残留,不断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绿色种植 调查显示,使用农家肥的农户占调查总户数的35.3%,使用农家肥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18%,而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三)种植结构调整形成共识。近年来,集安市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优质玉米、水稻、葡萄、非林地栽参、食用菌、蔬菜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激发了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积极性。调查中,有种植结构调整意向的农户占65.3 %,农民希望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收益,粮食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四)土地流转步伐加快。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采取租赁经营等方式,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规模经营,推动了土地流转进程。截止2015年末,全市共流转土地41036亩,流转率为24.4%。土地流转对于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备耕生产稳步推进。由于气候原因,今年的备耕进度较去年慢。从调查情况看,大路、财源、榆林等乡镇春耕准备基本就绪,其他乡镇正在进行中。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农资价格有所回落,部分农民在观望。比如,台上镇去年农资价格呈前高后低的态势,先期备种备肥的农户损失较大,影响了今年备耕的积极性。二是随着农资网点的健全,大部分农户都可以在家门口买到农资产品,甚至可以赊用,加大了农户对农资商店的依赖性,部分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都是随用随购,不提前备种备肥。

       三、农民的期望与需求

  (一)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指导是农民的普遍需求。在调查的农户中,获得有关部门提供的种植信息仅为460户,占38.3%。农民种什么,往往是根据上年市场效益来决定,缺少正规渠道提供综合的、系统、及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农产品市场走势如何,什么品种赚钱,这些都是农民关注的信息,他们殷切期望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为他们提供种植、加工、销售等信息,真正实现增产增收。

  (二)农技部门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是农民共同心声。据调查,有51.5%的农户未得到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农民群众希望农技人员应经常深入农户、下到田间地头,传授和提供适用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是农民的迫切期待。近几年,由于河流水位不断下降,农田缺水现象较为严重。农民期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低产田改造和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增强防洪抗旱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

  (四)买上质优价廉的放心农资是农民的强烈愿望。调查中,有76.5%的农户提出假种子、假化肥及以次充好的现象,农民在购买时难以甄别,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农民群众渴望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遏制农资假、劣、乱和肆意涨价现象,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是农民的实际需要。近年来,集安市农村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组织化程度低,没有真正发挥引领、带动、服务的功能作用。农民希望合作组织在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发挥积极作用。

  四、几方面建议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做好今年的备耕春耕工作对于把握全年农业生产的主动权,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集安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结合当前备耕生产实际,提出以下建议,谨供参考。 

  (一)立足基础设施建设抓备耕。今年,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集安市要抓住国家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机遇,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加强抗旱水源、农田排灌、蓄水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立足产业结构调整抓备耕。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优势产业的原则,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按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农民种植意向和土地利用向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集聚,指导农民生产方式和生产标准向订单定向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转变,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三)立足标准化生产抓备耕。坚持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备春耕生产全过程,要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质粮食作物、特产业良种。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群。

  (四)围绕科技信息服务抓备耕。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要配齐配强农科、畜牧、林业、农机等涉农站所的科技力量,保障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实现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畅通农村信息化渠道,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不断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信息产品需求。

  (五)围绕农资监管抓备耕。建立农资监管的长效机制,农业、物价、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大源头治理力度,突出抓好经营主体资格审查,围绕化肥、农药、种子等重要农资商品,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制假贩假售假等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备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