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回望“十二五”四平工业经济换档转型平稳向好

发文日期:2016-04-05 10:30:00
发文来源:
字体: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和挑战,四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紧紧围绕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总体发展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主基调,五年来,四平市工业总体保持增长,效益保持稳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一、十二五期间四平市工业经济亮点纷呈

(一)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以来,全市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036.5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2189.2亿元,年均增长16.1%;工业增加值由287.6亿元提高到621.8亿元,年均增长16.7%;工业企业资产总量由638.1亿元,提高到911.1亿元,年均增长7.4%;利税总额由64.8亿元,提高到80.5亿元,年均增长4.4%

  工业经济平稳换挡,增加值增速缓中趋稳。十二五的第一年,规模以上工业延续十一五的增长态势保持高速增长,增速达到27.3%;进入2012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2011年年末的27.3%,下降到2014年年末的6.5%。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积极应对,工业经济下滑的势头被及时止住,工业增速回落幅度逐渐缩小,2015年全年达到6.7%。工业经济运行趋于平稳。

  (二) 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加大。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虽然在后两年略有下降,但较十一五总体上有较大提升。从十一五末的36.9%提升到十二五末的49.1%,五年间提升了12.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2.4个百分点。

  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虽有减弱之势,但仍是其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从十一五末的65.7%回落到十二五末的43.8%,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度均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

  (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围绕增强全市工业核心竞争力扶持发展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使全市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日益扩大,集中度明显提高,大企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从2010年的19家,增加到2015年的42家,产值总量从411.3亿元增加到965.7亿元,增幅达134.8%。其中,产值10亿-20亿之间的企业增加10家,产值增幅34.9%20亿-50亿之间的企业增加14家,产值总量是2010年末的10倍;50亿以上的企业两家,产值增幅为90.1%

  (四)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装备制造业实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时期,四平市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业。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4.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9%,比201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幅为27.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8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稳增长的积极力量。其中: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比2010年增长106.5%,年均增长14.5%打造装备制造强市,延伸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一直是四平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十二五期间四平进一步探索装备制造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大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以换热器产业为特色主导,以专用车、农业机械为培育重点,以其它装备为有力补充,将四平打造成为创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3.4亿元,比2010年增长197.9% ,年均增长24.4%

  (五)高耗能行业增速减缓。十二五期间全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做好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推进经济激励政策,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主要表现在高耗能行业增速减缓,2010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同比增长48.6%,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0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同比降低5.2%,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1.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为十二五节能减排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六)民营工业增长平稳,发展动力强劲。十二五期间,全市在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又出台若干文件和配套政策,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6.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96.9%,年均增长14.5%。民营工业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4.6%,同比增长7.1%,增幅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速4.0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6.3%。民营规模工业已经成为全市最具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增长群体,是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七)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在总量壮大的同时,运行质量也逐步提高,实现了稳中向好的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2.1亿元,比2010年增长84.3%,年均增长13%;利润总额51.7亿元,比2010年增长35.3%,年均增长6.2%;利税总额86.3亿元,比2010年增长33.2%,年均增长5.9%

  二、十二五期间四平市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首过去的五年,四平市工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总体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工业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增幅放缓,经济贡献减弱。十二五以来,全市工业增速前高后低,从2011年的27.3%回落至2015年的6.7%,回落了20.6个百分点, 2014年增幅6.5%,是十二五间的最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为16.7%,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从十一五末的65.7%回落到十二五末的43.8%,回落了21.9年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速度下降、经济贡献减弱,工业转型升级压力日趋显现。

  二是大企业带动能力减弱,工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十二五期间,四平市二十亿元以上的龙头大企业以农产品加工、石油开采、钢铁企业为主,产业链短,对产业的集聚和带动能力仍然偏弱。石化和钢铁企业在十二五末期受到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其他众多行业又暂未形成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致使四平工业行业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年均增加约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但多为成长型的小企业,能形成较大拉动作用的仅有众鑫汽车、曙光农牧、迎新玻璃、四平中烟等寥寥几个。十二五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4家,但大型企业只有10家,中型企业50家,小型企业504家,小型企业单位数占全市工业的89.4%

  三是行业集中度高但结构层次较低,高端产业比重小。2015年,四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超过30家的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五大行业,五大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1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3.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16%,汽车制造业占15.6%,通用设备制造业占8.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7.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6.2%。行业内部同质化现象严重,重复建设不同程度存在,产能过剩,产品结构雷同。如:农副食品加工业大多集中在小麦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等行业,且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较低;汽车制造业主要是为一汽生产汽车配件及零部件,没有整车制造更没有生产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的能力;通用设备制造业也主要是以生产换热器为主。这样,同行业的企业既要争夺资源,又要争夺市场,行业内、企业间相互竞争激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集群发展模式远未形成。高技术产业比重小,2015年四平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8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

  三、几点建议

  (一)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工业结构深化调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提速,石油、钢铁、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黄金发展期可以说已行将结束,行业整体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阵痛期。新常态下,经济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逆向而看不难发现是结构问题,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须供给体系跟进调整。推动全市工业增长的动力不再是传统的高耗能行业,而更多的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工业的困难主要是初加工、低附加值传统工业的困难,我们应该正视困难,看到工业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真正下决心去改变生产结构。

  (二)完善鼓励和支持企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尽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注重科技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企业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高、减低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的企业,在资金、政策上予以扶持给予重点倾斜,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一要围绕四平市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良环境,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对四平长远发展有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企业提档、产业提速,为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工作力量向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向项目集聚,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督促力度,力促一批新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争取尽早纳入规上工业统计,尽快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有效增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