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四平市节能环保产业不断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点,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因此,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全面了解和把握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遵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GDP的积极举措。
一、新常态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涵盖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
(一)以节约能源为出发点,着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四平市在“十五”末期以来致力于风力发电建设以及太阳能发电设备的研发,先后建立起大唐吉林瑞鑫丰新能源发电公司等三处风力发电基地,以及吉林庆达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厂家。
(二)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被称为环保产业。四平市紧紧抓住环保产业的特点,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等的充分利用,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减少发电厂粉煤灰的排放,在建筑用空心砖、砌块砖以及建筑用节能隔热材料、防水材料等方面加以利用粉煤灰,认真做好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再利用这篇“大文章”。
(三)致力打造高效节能产品。积极引导节能型风机、锅炉的生产制造,不断发展壮大节能型热交换装置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新常态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经济换档升级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2015年末,四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521户,符合节能环保产业要求的有52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10%。
(一)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所涉领域多为当代最前沿科技领域,是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2015年四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有及拟增加的战略新兴产业共有64户,涉及到节能型风机、阻热隔音材料、炼油专用设备及节能型换热器制造等四大行业共35户工业企业,年末产值达75.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其中四平市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能够节约生产成本
四平市的大型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水泥生产企业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高温高压蒸汽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压差进行发电,首先保证了减压过程的安全、减少废弃物排放,余热余压产生的自发电量上网供企业内部使用,2015年几户自备电厂发电量为5.13亿千瓦时,按工业用电量平均售价0.85元/千瓦时算,节约成本约4.4亿元,企业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三)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能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一是生物质能发电,减少直接燃烧颗粒物的排放。“十一五”期间发展起来的生物质能发电——国能公主岭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主要利用公主岭市及其周边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如玉米秸秆、玉米芯、稻壳、稻草及农村废弃物等)进行发电,年需求量在25-30万吨标准煤。在减少能源浪费、清洁乡村、改善环境的同时,仅秸秆及玉米芯等的收购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8000万元左右,对市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设计年发电量可达2.1亿千瓦时,可减少秸秆直接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8万吨。在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减少大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排放同时,企业发电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累计发电7.71亿千瓦时,创产值5.78亿元,实现利润101.2万元,年末从业人员为136人。
二是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综合利用。重要的应用领域是建筑材料的生产,一是在水泥生产企业生成水泥的掺烧过程中,老的生产工艺中用黄土掺烧,大量破坏耕地,现在的生产工艺用粉煤灰掺烧,不仅废物综合利用而且保护了耕地;二是目前四平市共有吉林省旭盛环保建材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用粉煤灰加工建筑用空心砖、砌块砖以及建筑用节能隔热材料、防水材料等,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10.3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5%。
(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平地处吉林省的中西部,属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而四平市的西部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据气象专家测算,四平市西部的双辽市20米高空的风速每秒可达6米,风机年有效运行时间可达2000小时,风电资源丰富,符合风力发电的条件,辖区内还有保证风电上网的火力发电厂,“十五”末期以来建成的大唐吉林瑞鑫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四平风电厂及四平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三家风力发电企业,2015年末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近30万千瓦,累计发电量为62430.9万千瓦时,累计上网电量超过四平市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
(五)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要
铁西循环经济园区2009年投产建设、2011年7月正式发电的四平中科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经过硫化床处理进行发电,设计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800吨,装机容量2×12MW,配套2×500t/日循环硫化床垃圾焚烧炉(单台锅炉额定蒸发量为50t/h),2011年正式发电,当年发电0.12亿千瓦时。到2015年末累计发电量为1.33亿千瓦时,自投产以来解决了近35万吨垃圾的堆放问题,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新常态下,四平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平市的节能环保产业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四平市的经济、环境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人才少,技术开发投入不足。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节能环保设备不能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三)市场不够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四)政策引导机制不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时融资比较困难。
(五)后续服务不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回收到发电厂的垃圾热值含量低,需要掺烧大量的原煤来完成硫化发电过程;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四、新常态下,对四平市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节能环保产业是一个产业格局,不能局限在某个单一的行业,就四平市经济发展的情况,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加强资源的整合利用
节能环保产业是一个应时代需求而生的新兴产业,几乎渗透于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比如工业设备领域的节能减排改造、节油及石油替代、节能照明、污水处理等。其中,工业设备中常见的如锅炉改造;建筑节能方面,环保砖的使用及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照明节能方面,可以关注传统的节能灯以及LED相关产业;以及居民生活中的电采暖技术的应用等,把这些可利用的资源整合成一个大的产业网络,培植骨干企业、打造产业基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发展;才能加快全市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进程。
(二)多在政策上加以引导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政策的引导。举个例子,早在 “十一五”期间国家制订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当时四平市的节能目标是五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2%,在当时来看要实现的难度是较大的;但是最终以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97%超额完成既定目标,这里面意味着,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政策上的引导。在政策发力的背景下,我国的节能环保将步入新纪元,各级政府要继续在政策上加以引导,确保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三)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扶持
各级政府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四)坚持科技先导,人才支撑
将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装备制造能力作为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必要时与专业高校联合,着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加强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要通过报纸、新闻等媒介以及张贴标语等形式加大对节能及环保工作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行动,全民节约,增强环保意识,推动四平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