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辽源市抢抓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以商招商,精准发力,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一、“十二五”时期招商引资运行情况及特点
“十二五”期间,辽源市招商引资共签约项目1410个,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3370亿元,引进省外资金2088 亿元,五年总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8%。
(一)招商引资总量不断攀升,投资仍是全市引资的主渠道。“十二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逐年增加,从“十一五”末2010年的193.31亿元,以年均25.8%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5年底已达609.16亿元,突破600亿大关。从引进外省资金的使用方向上看,五年间全市注入资本金278.28亿元,占全部招商引资额的13.3%;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1373.34亿元,占65.8%;投入流动资产的资金254.93亿元,占12.2%。
(二)招商引资结构优化,第一、三产业占比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第一产业引资98.1亿元,年均增长47.7 %;第二产业引资1437.4亿元,年均增长23.6%,其中工业项目引资1327.39亿元,年均增长23.5%;第三产业引资552.55亿元,年均增长29.8%。三次产业的引资结构比由2010年的2.2:75.8:22调整到2015年的4.8:69.3:25.9。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2.6和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6.5个百分点,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工业项目成引资重点。“十二五”期间,辽源市工业项目引入外省资金达1327.39亿元,占全部外省实际到位资金的63.6%。其中,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两大主导产业分别引入投资429.6亿元、95.59亿元,五年总增长1.96倍、5.8倍,年均增长24.3%和46.8%;以利源铝业、麦达斯铝业为主体的高精铝加工业,以迪康药业为核心的医药健康产业,以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为轴带的纺织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分别以年均4.5%、8.9%、11.9%的速度增长。说明全市优势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已初步形成链条式、配套集群的发展模式。
(四)民营企业投资快速增长,占据主导地位。辽源市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为民间资本的注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使民营资本大量涌入我市。“十二五”期间外省民营企业在辽源市累计投资2016.93亿元,五年总增长2.56倍,年均增长28.9%,占全部引资额的96.6%;投资项目1357个,占全部项目的96.2%。有力地带动了辽源市民间投资的增长,民间投资已经成为辽源投资当中最耀眼的亮点。
(五)引资重点不断突出,区域特色日趋明显。“十二五”期间,辽源市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吉林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等省和国家赋予的各项政策,将经济发达省份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参与交流和合作。截止到2015年底,辽源市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延伸,前来投资的省、市(区)已扩大到21个,东、中部地区依旧是引入资金的主要来源。从各省具体投入资金看,东部地区11省市即辽宁、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2015年对全市投资508.85亿元,占全部外省投资的83.5%。其中,辽宁省投资最多,达216.56亿元,比重达35.6%;其次为河北省投资67.56亿元,比重为11.1%。中部地区对全市投资80.13亿元,占全部外省投资的13.2%。其中,黑龙江省投资最多,达55.25亿元,比重为9.1%。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辽源市招商引资总体形势运行良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引资内部结构不够优化。由于全市多年积累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传统的产能过剩行业在第二产业引资中还占一定比例,如六大高耗能行业引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虽然持续下降,但仍占较高比重。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外省直接投资占全市外省直接投资的比重为25.4%。而知识密集型、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占全市引进投资的3.2%,比例偏低。全市第二产业外省直接投资仍靠传统产业的拉动,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规模较小,对全市经济的拉动较弱。
二是引进项目规模小,质量低,带动力不足。近年来,辽源市确实引进来了一批项目,但可筛选的大项目、好项目少,普遍存在规模小、质量低的问题,技术含量高的工业项目和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项目不多,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辽源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三、对今后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要解决重点解决招商引资工
作的问题,特别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倾斜,提高产业集中度。
一是提升做大装备制造业。重点围绕矿山设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建筑机
械、节能设备、轨道交通设备5个行业,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建设成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引进矿产资源的井采及露天开采设备、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及现代设施农业成套设备、先进的印刷设备等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项目和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压电器、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项目。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利用挖掘我市农牧业资源优势和潜力,在粮油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行业走高端、绿色、标准化路线,提高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开发新产品、培育品牌,加快扩能升级,打造规模优势,提高行业影响力。并以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等产后领域逐渐向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中领域和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等产前领域的现代化扩展。着力引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以及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项目。
三是加快壮大高精铝加工业。推进高精铝加工业产业链扩张,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抢占市场,扩大领先优势。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引进开发上下游相关项目,形成配套集群发展态势,把辽源建设成技术先进高精铝加工名城。着力引进以壮大产业集群、延伸深加工产业链的项目为招商方向和重点。
四是扶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加快发展特种纤维材料、合金材料、复合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利用我市现有锂电池、生物质燃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相关行业优势,着力引进降低以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成本的高新技术类项目,以及提升碳纤维、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质量和拓展用途的高新技术类项目。
五是推进纺织袜业提档升级。以东北袜业园为龙头,坚持量质并重,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高档产品,培育做大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我市袜业品牌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棉袜名城。
六是推进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在支持博大伟业、博大药业、百康药业等制药骨干企业加大投入,研发新品的同时,努力引进制药龙头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加快壮大医药产业规模。着力引进新型生物技术药、天然药和高附加值的原料药类项目,同时在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方面开展工作。
(二)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辽源作为省内距离长春最近的地级城市,与长春产业关联度高、文化同源,服务业发展极具成长性。随着国家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实施,辽源主动融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是争取国家更多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的有效渠道,是发展辽源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立足地处长春、沈阳两大经济区结合部的区位特点,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新业态和传统优势产业上,做精、做新,做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的特色。着力引进教育文化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居民社区服务业、公共卫生及医疗业、科研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以及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类现代服务业项目。
(三)准确定位加快开发区建设。整合辽源经济开发区、龙山工业开发区和西安区辽源清洁能源产业开发区,推进“一区两园”深度融合。辽源经济开发区主要突出核心示范功能,集技术、资金、人才、咨询、服务于一区,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健康产业等,发挥示范功能和引领作用,发展成为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区;龙山工业园主要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环保、信息、智能、物流等产业为重点,发展成为辽源未来的科技硅谷、智慧之区;西安工业园重点发展绿色建材、矿山机械等产业,打造省级以上产业基地。这些已有的园区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这些园区的升级改造。同时,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强引导,实现园区间的分工协作,形成良性竞争。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
(四)创新招商引资的机制和方式。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推动作用,长期为企业提供服务,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突出企业的招商主体地位,通过服务企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与辽源现有知名企业一同,对外寻求资金和技术合作。强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按现有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谋划、包装、整理项目。
(五)坚持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相结合。采取资本+项目的模式,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开展资本运作,通过整合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组成,构建各种投融资平台,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资金瓶颈问题。加强与央企、500强企业、大型民企、上市公司等合作,努力引进高端战略投资者。
(六)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借助老工业基地振兴、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优势,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开辟招商引资新途径,努力实现招商引资队伍专业化、招商人员精干化、招商形式多样化。努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更深、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