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以来,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等九个地级市,个旧、大冶等三个县级市区的资源城市在国家推动前已经开始尝试转型,并取得明显的成效。那么,八年来,作为东北地区四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之一的辽源市,在转型中取得可喜成绩后,应如何站在“十三五”开局年这个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呢?对此,笔者从统计视角特作如下分析与思考。
一、辽源在转型后呈现出的积极变化
由于资源转型城市所属类型不同,所以即使同处同一转型阶段也会由于城市表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以吉林辽源为例,自转型以来在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环境改善及发展动力上呈现出了积极的变化。
一是结构优化方面:主导产业煤炭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2014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产值24.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8%,低于2004年12.4个百分点;煤炭产量993.5万吨;实现利税总额8333万元,比2004年下降27.1%;随着煤炭产业的萧条,采矿业从业人员也由2004年3.1万人降至2.3万人,下降了0.8万人,占城镇职工比重从2004年的7.3%下降到本期7.1%。长期以来煤炭产业在辽源经济发展中主导地位渐渐随着资源的衰退逐步淡出经济社会。
二是转型升级方面:接续替代产业的规划布局逐步明朗。煤炭资源枯竭,辽源各届领导审时度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探索转型发展新路。接续产业方面,辽源矿业集团对煤矸石、粉煤灰等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建设煤矸石空心砖项目和水泥厂技改项目。替代产业方面,以锂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领军的装备制造业,以利源铝业、麦达斯铝业为主体的高精铝加工业,以金翼蛋品为主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迪康药业为核心的医药健康产业,以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为轴带的纺织袜业等两大主导三大特色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三是环境改善方面:环境约束压力的加大态势逐步缓解。辽源矿区为百年老矿,历史形成沉陷区面积18.95平方公里,采空区面积14.58平方公里,非稳定沉陷区面积15.66平方公里。沉陷区不仅对建筑、道路、植被、耕地及地下水系造成破坏,也使地下岩层活动出现异常,严重影响矿区的生态环境。转型以来,辽源实现有计划有步骤开采,重视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2010-2014年矿山环境治理率分别为6.5、7.0、30.8、30.8和31.2%,2014年较2010年提高24.7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塌陷区内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共恢复农田4500亩,完成治理面积44公顷,区域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四是发展动力方面:科技进步创新的驱动能力逐步增强。虽然辽源市的创新能力与全国、全省及其他市州横向比较还不强,但从转型以来纵向发展看已有起色。初步形成了以IBM公司、上海象形、软通动力为核心的软件产业集群。2014年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发展到124户,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高于2004年25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7%,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是总体经济回落明显。从总体经济情况看,2007-2014七年间各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其中人口、经济规模与辽源相当的伊春市回落幅度最大,回落了20.9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小的是盘锦市,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辽源同比回落14.1个百分点,在比较的九个市中回落幅度仅低于伊春、白山两市,说明辽源市在转型中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结构看,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层次不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而且转型几年来突破不大,甚至部分城市还呈退化趋势。与2007年相比,阜新、伊春、辽源和焦作第三产业占比分别回落4.9、3.2、1.0和0.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最大的是盘锦市提高了16.7个百分点,但由于2004年盘锦市第三产业占比只有17.8%,所以即使提高幅度较大,2014年也仅上升到34.5%。九个城市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的白银市,2014年38.1%的比重依然低于全国10.1个百分点,可见目前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仍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产业转型升级缓慢。
三是城乡收入依然偏低。从城乡收入情况看,为了更好比较,我们采用九个城市城乡收入两项指标的均值数据进行比较。2014年九个资源枯竭城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23967元,低于全国水平3800元,与全国的差距比2004年拉大214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低于全国水平72元。城乡收入比从2004年的2.44缩小到2014年2.30,低于全国水平0.4个百分点。较低的收入影响着资源枯竭型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说明多数城市依靠发展农业经济或以传统产业经济模式为主。
四财政实力相对较弱。从财政收入情况看,资源枯竭城市的地方可支配财力较弱,除了盘锦、焦作两座城市超过100亿元以外,其他城市都在30亿元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基本不超过10%。城市间的差距较大,2014年盘锦市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1703元,比最低的伊春市高10112元,多数城市人均财政收入低于5000元。薄弱的财政不仅影响经济发展,也影响转型步伐。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经过八年的转型,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依然不高,结构不优,内部动力不足,易受外部经济波动影响。面对这种现状,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会更加艰巨。
三、“十三五”期间资源转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考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也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攻坚阶段,从资源转型城市看,转型发展虽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但也迎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站在新的起点,只有我们未雨绸缪、及早升级、准确应对、科学转型,必然在新一轮振兴和发展中实现崛起。
一是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增长。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速度,更要重视经济发展质量、重视企业效益和科技创新,在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成果,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短期内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二是进一步优化经济区域布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走出符合实际的特色经济发展之路。近年来,辽源市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是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和经济区域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今后应努力创新发展方式,“由资源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努力摆脱对矿产资源的过份依赖,探索出符合各转型城市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较好地破解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培育一批新型支柱产业,逐步实现由向资源产品要增长转变为向非资源产品要增长,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延伸经济领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全国全省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资源型城市受外界影响较小,这既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不足,说明这些城市经济外向度较低,所以我们要积极拓展经济领域,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运行通道,加大铝业、袜业、加工等诸多强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瞄准国际市场的空隙,加速推进外贸经济的步伐,不断增大本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抓好外向型企业生产,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四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1-2011年10年期间,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可见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科学设计,高起点谋划,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是城镇化建设的重点,要打破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城关镇和重点乡镇,进而带动其他镇加快发展,有针对性发展,走各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立足小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
五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让更多群众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大力推动富民增收,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群众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保障性住房力争应保尽保,城乡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