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白山市委和市政府积极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各项政策作为新时期下促进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努力扩大居民消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然而白山经济增长和发展主要得益于投资和工业拉动,尤其是进入“十二五”时期,消费结构升级正处于关键期,消费增长受多方因素影响,内需不足、增长乏力等问题长久未决,商贸流通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梳理了多年来消费市场发展历程,对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为扩大有效消费需求,促进白山消费结构转型发展提出了应对建议供参考。
一、白山消费市场增长变化历程及特点
消费市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多年来,白山经济发展迅猛,多渠道、全方位的商贸流通网络逐渐形成,大型超市、连锁店、专卖店、星级酒店从无到有,消费市场商品品种齐全、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呈现出城乡商贸市场共同繁荣的景象。期间在消费市场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消费市场、居民消费结构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一)消费品市场呈现出阶段性增长特征
1985-2014年,白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87亿元增长到244.21亿元,年均增长13.8%。30年来,白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越了几个重要台阶:1996年超越10亿大关,2009年超越100亿,2013年白山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回顾白山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高速增长—稳健增长四个发展阶段。
1.快速增长阶段(1985-1995年)。1985年到1995年,白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79亿元增长到25.79亿元,十年间增长3.5倍,年均递增16.1%。期间1989年和1990年消费市场出现震荡,并呈现个位增长,其余年份均为两位数增长。该时期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居民消费已经跨过基本的温饱需求,开始追求消费的质量和生活的乐趣,城乡居民购买力和消费欲得到充分释放,其消费特点是增长幅度高、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消费市场在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增长后,随后步入了缓慢增长阶段。
2.缓慢增长阶段(1996-2004年)。1996年至2004年,白山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8.23亿元增加到48.93亿元, 9年仅增加了20亿元,年均增幅只有7.1%。这阶段居民消费趋于理性,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也初步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和多样化的差异,消费结构发生重要转变。
3.高速增长阶段(2005-2010年)。2005年至2010年,白山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56.88亿元增加到139.08亿元, 5年间零售额增加了83亿元,年均增长19.3%。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央一系列扩内需、调结构、稳增长等刺激消费政策推出后,消费市场由恢复性增长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4.稳健增长阶段(2010-2014年)。这期间,消费品市场发展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以及各种促消费政策的退出,消费市场出现回落,零售额增幅明显回落,2014年实现零售额244.21亿元,比2010年增长75.6%,年均增长15.1%,比上阶段回落约4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各阶段增长情况详见下表)。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层次多元化特征明显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白山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化。
1.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是反映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家庭越富裕,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低。从白山城镇家庭消费性支出结构分析, 1989年-201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5.2下降到34.8,食品类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以“吃、穿、住”三大类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由78.7%下降到59.9%,其中衣着类和居住类消费支出占比呈现小幅增长,分别提高1.7和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衣着消费逐步向中高档、多样化发展,更加注重品牌、追求时尚。
2.发展享受型消费需求上升,消费模式进入多元化的飞速发展时期。发展享受型消费最重要的标志是交通通讯消费、养生保健和娱乐旅游消费明显提升。在白山城镇家庭消费性支出中,以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类等服务型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占比由1989年的12.0%提高到2013年的29.4%,其中:医疗保健类消费占比由的1.9%提高到的8.7%;交通通信消费占比由1.3%提高到11.7%,分别提高6.8和10.4个百分点。此外,以旅游为代表娱乐休闲型消费迅猛发展,“黄金周”休假制度带来的节假日消费成为消费市场的亮点。据统计:1996-2014年,旅游业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由46.00万人次增加到658.59万人次,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5.9%;国内旅游收入由1.00亿元增加到77.27亿元,年均增长27.3%。
(一)人口规模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有效扩张。人口结构和规模是影响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2014年全市人口126.26万人,比2000年减少6.84万人,而且外来居住人口相对更少,尤其是随着流出人口的增多,高素质人才偏少,低端消费群体增多,造成了消费需求能力相对减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增长空间。2014年白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3.97%,比2000年低0.92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减少更加剧了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另外,从人口结构上看,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加深,老年人的消费倾向、消费规模和结构将对总消费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33809人,占总人口的1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61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4个百分点,老龄化特征较为明显。
(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加大,限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张。根据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分析,高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高。如果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收入集中于消费倾向较低的高收入者手中,不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而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消费群体受购买力脆弱的制约,则达不到相应的消费能力,导致消费断层的产生,不利于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据城乡居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90年的1.6:1、2000年的1.8:1,扩大到2012年的2.8:1,城乡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9年的1003元和525元提高到2012年的13345元和5659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1.9%和10.9%,城乡消费比从1.91:1扩大到2.36:1。由于不同收入的消费需求偏好和倾向的不同,以及城乡居民不同消费群体,使得市场需求出现较大的差异,从而造成消费断层,限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张。
(三)受消费环境因素影响,导致部分购买力外流。目前白山各大型商场晚间关门普遍早,包括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商业综合体经营场所,在白山只有广泽购物中心和合兴欧亚购物中心。两家购物中心的服务功能设施还不完善,业态还不够丰富,尤其是在节假日消费相对集中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停车位少、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居民消费选择渠道狭窄,而且多数商场在营销方式、经营品种和经营层次上相对落后,消费环境不优,极大抑制了居民消费意愿。对于中高档消费人群,在购置汽车、皮草、名牌服装、名表、高档家具、优质建筑装潢装饰材料等新兴商品时,许多居民选择去外地购买,导致这部分消费外流现象较为突出。
三、加快白山消费结构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建设,鼓励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零售业的发展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很大,零售总额增幅明显放缓,利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与传统零售业结合起来是流通领域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传统零售业面临电商冲击的背景下,制定电子商务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线上线下无店铺新型消费,引导现有规模商贸企业在做实做细实体店的同时,大力开拓网上交易,扩大市场份额,培养商贸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要加强对新型消费领域的市场监测和分析,合理引导市场供给,尽快完善核心商业圈布局,建设白山特色消费市场,留住本地消费,吸引外地消费群体。
2.优化社会消费环境,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还可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是降低居民储蓄意愿、提高消费倾向的必要前提。要着力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性。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3.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提高外埠人口消费能力。旅游消费直接涉及吃、住、行、购,旅游业的快速增长,能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白山旅游资源丰富,近些年城市周边涌现出一批乡村田园、绿色生态、边境风情等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山庄,与遐迩闻名的长白山旅游相得益彰。要充分发挥好长白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好资源牌,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商贸流通业投资的引进,开发特色市场,带动白山商贸业、宾馆业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着力发展会展经济。通过举办商务会展、论坛、及商贸、文化节庆活动,大力推介白山,扩大白山影响,积极引入引导外埠人口来白山观光旅游、投资兴业、移居安家,提高外埠人口消费能力和消费比重。
4.加快服务业消费领域发展,培育和扶持新型消费领域。近年来,动漫游戏、3G通信、信息服务等产业迅猛发展,宽带网民特别是手机网民快速增长,移动终端消费等新型服务业态明显增加,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升级转型的重要方向,同时也将成为今后扩大消费的重要动力之一。要抓住服务业消费市场发展的商机,突破传统消费观的束缚,加快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及其他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大力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服务、金融理财、租赁、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等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使之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为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条件。
5.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拉动内需的关键在于拉动消费,居民消费能力关键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把扩大消费与扩大就业、有效增加居民收入结合起来,尤其是拓宽低收入群体收入渠道,稳定收入预期,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来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扩大居民消费空间,这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首要因素和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促进居民消费意愿、提高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的关键。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确保人们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使得百姓敢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