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吉林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文日期:2015-11-20 09:30:00
发文来源:
字体: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和对体育竞赛的视觉享受需求与日俱增,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空间。十二五期间,吉林市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市国内体育产业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吉林市的体育产业与中等城市比较尽管规模较大,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容忽视。
   
一、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状况
 
(一)总体情况。
   
经测算,2014年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30.3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创造增加值为8.7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7.4%,略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37%,其中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体育批零业和体育建筑业分别实现增加值为3.48亿元、0.44亿元、3.92亿元和0.86亿元。截止2014年底,共有体育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52家,个体工商户707户。
 
(二)体育服务业增长较快。
    2014
年,全市体育服务业总产出7.14亿元,创造增加值为3.48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7.4%,是体育产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4%,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体育服务业中休闲健身娱乐业比重较大,2014年实现增加值0.85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9.1%;全市体育彩票业发展平稳,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37亿元,创造增加值0.3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5%
 
(三)体育制造业发展薄弱。
   
体育制造业是全市体育产业的薄弱部分,2014年体育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5.1%。全市体育制造业总产出1.82亿元,创造增加值0.4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仅增长了7.3%,是体育产业生产、服务、销售、投资四个部分中增长较慢的行业。
  
(四)体育销售业占比较大。
    2014
年,全市体育销售业总产出6.68亿元,实现增加值3.92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7.1%。体育销售业增加值占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1%,占比比去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从体育及相关产业个体工商户分布情况看,2014年,吉林市体育及相关产业个体工商户707户。从行业门类看,主要分布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中介活动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销售10个行业、87个行业中类。
  
(五)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建设。
    1
、体育场馆设施情况发展加快。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吉林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990(馆)个,体育场地面积584.6万平方米,用地面积4325.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27平方米;场地从业人员3986人。
    2
、健身设施建设情况稳步推进。2014年,吉林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综合训练馆和吉林市雪上竞技训练中心运动员公寓全面投入使用,完成了基地田径场改扩建工作;吉林市万人体育馆暨吉林市全民健身中心及冰上训练馆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全年为18个街道、社区配建了全民健身路径器材244件,浇筑了6块冰场,免费为群众进行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等项目的训练及健身。全市健身活动室和健身路径累计数量分别达到305个和930条。2014年,全市体育场馆建筑业总产出3.46亿元,实现增加值0.86亿元,占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9%
    3
、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2014年,吉林市籍运动员在国际赛场夺得短道速滑金牌5枚、银牌2枚。在国内比赛中获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10枚。组织近400名运动员参加吉林省第十七届运动会,获得金牌200枚,银牌105枚,铜牌93枚,位列全省金牌榜第二名,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4
、全民健身丰富多彩,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年参加国内和省内各项赛事活动137项次,其中大型赛事活动13项次;对外交流成果丰硕,获得47枚金牌、66枚银牌、39枚铜牌;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新增民办非企业单位2个;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
  
(六)市民体育消费和体育健身情况。
    1
、市民体育消费情况。 为了解居民自身体育消费现状和健身需求,吉林市统计局于20153月中旬对全市18岁以上的500位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吉林市完成体育消费18.86亿元,人均年消费41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5元。从年人均消费金额看,50.2%的居民在300元以下,15.5%的居民在301-500元之间,16.2%的居民在501-1000元之间,10.7%的居民在1001-2000元之间,6.8%的居民在2001-5000元之间,仅有0.6%的居民在5001元及以上。从不同年龄层看,40-49岁居民年人均花费最高,为863元;60岁以上居民花费最低,为365元。从不同性别看,男性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消费高于女性,分别为748元、653元。从不同地域看,城市居民花费高于农村,分别为715元、502元。
    2
、居民体育健身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受访居民参加日常体育锻炼。全市500名受访市民中,76.4%的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其中经常参加的占15.4%,偶尔参加的占61.4%;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23.2%。居民体育锻炼形式(多选题)多种多样,但简单易行、技能要求不高和不受场地、人员、费用限制的锻炼形式更受居民欢迎。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为跑步、散步的居民占74.6%;经常爬山的占29.8%;经常打羽毛球的占26.7%;经常打乒乓球的占25.6%。一般中老年人群出于身体状况的原因,多数选择散步等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年轻人则大多数选择球类等运动强度较大的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从吉林市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看,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产业发展处于松散型状态,尚未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产业规模偏小、总量偏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偏弱。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都属朝阳产业,在经济、社会、政治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可比性较高。2014年,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0.37%,低于文化产业占GDP比重0.81个百分点,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仅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27.1%,发展缓慢。
  
(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从体育产业结构层面看,吉林市体育产业收入主要来自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作为主导产业的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收入在体育产业收入中的比重较低,尚未真正发挥出对体育产业总体发展的带动作用。体育组织管理活动和体育中介服务发展仍显落后,体育赛事以政府体育部门包办为主,存在核心产业市场主体缺乏,经济活力不足,核心产业不具有核心地位,对体育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三)缺乏懂经济学的体育产业专业人才。
   
吉林市体育核心产业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缺乏了解,在科学管理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缺失。在世界发达国家,如英格兰足球联赛、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美国冰球联盟等,均由职业经理人负责商业运营和俱乐部管理,他们专业的市场化运作经验,使所管理的产业飞速发展。
  
(四)居民体育消费支出较低,观念有待更新。
   
调查资料显示,居民参加的体育锻炼多为跑步、散步、爬山等不需要额外支出的项目。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较低,其中52.1%的受访居民每年支出在300元以下,仅有0.6%的居民每年花费在5001元及以上。同时,体育消费仍停留在对体育实物消费占绝对主导的水平上,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三、对策和建议
  
(一)合理规划,引领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体育产业发展是个全新的课题,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尚未形成集群效应。因此,把发展壮大体育产业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将城区内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应与城市建设配套进行,建成一批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标志性体育设施。一是建议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充分考虑居民住宅、办公写字楼等人口密集区域的设施规划,适当扩充设施的数量,方便快捷的运动场所更有利于提高居民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诸如体育市场、体育彩票、体育经纪、体育保险等法律法规,切实保护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产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三是有针对性地对几大体育产业聚集区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土地上有限供给,在管理机制、招商引资等方面优先考虑,确保体育产业发展所需资本、技术、载体等基础性要素的有效投入与有序集聚。
  
(二)做大做强体育产业。
   
产业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精心培育,吉林市要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需要在招商选资,政策扶持等方面花足功夫。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积极引进新企业,深化体育制度改革,加快培育自主经营、量大面广的体育产业主体,鼓励社会投资体育健身、娱乐和休闲项目的经营活动,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要鼓励支持吉林市体育自主品牌的开发,建立特色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增长潜力的小企业,创建一批知名企业。
  
(三)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
   
调查资料显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既懂经营和法律,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在吉林市凤毛麟角,已成为制约吉林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要进一步开放体育人才市场,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熟悉体育市场开发和产业经营规律,善于把握国际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具有良好专业背景和对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对现有的体育产业管理经营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其现代经济理论水平和体育市场营销技能,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加强体育文化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办体育。同时,适当增加免费公共健身场所场地及社区健身设施,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各级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体育锻炼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体育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参与的健身活动;倡导健身理念,培养健身习惯,提高全民工作、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