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对依托长白山打造白山特色旅游的思考

发文日期:2015-11-10 09:20:00
发文来源:
字体: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辐射能力强,是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的生力军。近年来,白山市委、市政府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将旅游业由优势产业列入支柱产业培育,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远景目标。凭借着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成熟高效的运营体系,白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日益提升,成为了东北地区集“温泉度假、冰雪狩猎、漂流探险、美食购物”的旅游胜地。

  2014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5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7.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4%和23.2%。今年1-9月份,全市接待国内游客62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26.0%,实现了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双增。入境游人数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港澳台同胞仍然是长白山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客源。1-9月份,接待入境游客3.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9%。由于长白山旅游纪念工艺品种类偏少,在开发设计时融入的时尚元素少,入境游客在纪念品购买意愿上,还是以山药材、土产山货、雪蛤(林蛙)油、人参、蜂蜜等为主,间接的制约了外汇收入增长。1-9月,全市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57.1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7个百分点。

  一、白山市国内旅游市场运行特点

  (一)媒体宣传效益显著,国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白山市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省直网络媒体白山行”活动,此项活动由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中国广播网、新浪、腾讯等17家中省直网络媒体,对白山市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通过开设“白山行”网络专题、微博话题,和微信同步发布等形式进行传播推介,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较大影响,并成为吉林省聚合网络媒体力量,宣传定位“长白山边陲城市”形象的成功典范,为吸引境(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港澳台商投资、商洽合作项目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特色旅游逐渐升温,旅游竞争力显著增强。随着白山市构建以“一核、三带、六城”为支撑的环白山生态旅游圈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以总投资230亿元的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为核心的“松江河-漫江”旅游集聚区建设,积极推动龙山湖水上旅游带、白山湖水上旅游带和鸭绿江边境风情旅游带的三带开发。根据游客进入方向及全市景区分布状况形成四大主题旅游线路——环长白山旅游线路、沿鸭绿江旅游线路、沿松花江旅游线路、跨国旅游线路四条。着力打造山水之城浑江、松花石城江源、人参之城抚松、矿泉水城靖宇、红色之城临江、边疆之城长白等6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实现了白山的全境游。为白山市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先行区立体旅游格局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节庆旅游形式丰富,旅游市场十分火爆。2015年,各县(市)区节庆活动策划早、启动快,各地通过举办主题旅游庆祝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观光和中外客商对接洽谈。如:白山市江源区举办的第七届“吉林.江源长白山松花石文化旅游节”,在本届松花石文化旅游节上,江源区同上海盛世奇楠集团共建一个以绿色转型产业为基础的电子交易平台,着力激活松花石(砚)文化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交易;抚松县是我国著名的“人参之乡”,自1987年举办第1届长白山人参节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9届人参节。节庆期间,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参加庆祝活动和人参经贸洽谈,集聚和带动了周边黑龙江、辽宁、延边等地生产的人参交易,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及美国、港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临江市围绕“以节会友,以节兴农”为主题的“草莓采摘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草莓园购买、采摘,使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草莓的鲜美,还可以体验采摘草莓、回归自然的乐趣。连续举办两届的“临江枫叶民俗文化节”,也吸引了大批户外徒步、摄影爱好者和周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以“枫叶民俗文化节”为契机,开展的临江文化产品展销会集展示、销售、比赛、互动于一体,带给全市乃至周边市民最实惠的旅游产品。

  (四)假日旅游拉动强劲,带动消费作用明显。“黄金周”旅游不仅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方向,更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自我国实行新的休假制度以来,本地居民假日旅游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对本市一日游景点的热情格外高涨,自驾游、结伴游、群(团)游、全家出游等已成为现代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方式。浑江三道沟、临江溪谷、临江金银峡、长白山西坡、抚松温泉度假区、长白望天鹅、十五道沟、长白县朝鲜族民俗村等主要景区(点)成为居民“黄金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首要之选。其中,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长白望天鹅、露水河国际狩猎场更成为了北京、大连、长春、吉林、松原、通化等省内外城市游客自驾游、自助游的主要选择。2015年,白山市“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共接待国内游客108.61万人,同比增长12.3%,预计将占全年接待旅游者的14.1%;国内旅游收入实现6.70亿元,增长16.9%,预计将占全年国内旅游收入7.0%。

  (五)休闲方式多元化,“村镇游”成为新导向。随着白山市的一些特色景观旅游镇(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走马观花”式的“扫盲”游已逐渐成为历史。如今,采摘绿色蔬菜水果、看飞瀑清泉、欣赏乡村风情、观摩特色农业园、野外自助烧烤、吃农家饭的村镇游已成为都市人旅游观光休闲的一种时尚。长白县的朝鲜族民俗村与朝鲜惠山市隔江相望,也是沿江旅游公路通往长白山天池的必经之地。这里以旅游开发为主,生态特色农业为辅。民俗村分为人文景观、餐饮购物、康体娱乐等6个分区,是集休闲娱乐、观展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民俗旅游场所。

  二、白山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一)黄金旅游线路(景区)基础设施仍需完善。交通瓶颈制约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状况仍然存在。虽然长白山机场自通航后,又相继开通了上海、沈阳、大连、青岛、天津、武汉等航线,使长白山旅游环境得到极大改观,但是截止目前,白山市还属于“两无”城市,既无高铁又无高速。鹤大高速白山段、长春至白山的高速路建成至通车尚需时日。城乡之间公路等级较低,通行能力较弱,特别是通往各旅游景区的旅游交通标识和景区内的各种标识不明显,个别景区更是缺少路标和道路指示牌,景区配套服务管理水平亟待加强。

  (二)“长白山”特色品牌旅游纪念品开发不到位。来长白山旅游的游客,都希望在这里淘些“宝贝”留做纪念,或是送给亲朋好友。但是白山市除西洋参、雪蛤(林蛙)油、红松籽、核桃、蘑菇等土特产以外,具有“长白山”特色品牌的旅游纪念品却几乎是难寻踪迹。在长白山西坡有一家“中国民俗文化饰品”商店,山核桃拼的花瓶、花布缝制的小东北虎以及用养殖梅花鹿毛皮制作的精巧梅花鹿模型都很有特色。不少游客认为,这些小商品虽然也都不错,但知名度不高,没创出品牌。到西安买铜车马,到苏州一定会买双面绣,而到长白山该买什么纪念品,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定位。积极引导和促进长白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宣传推介工作是我们亟需解决的课题。

  (三)环“长白山”旅游景区(点)知名度不高。白山市旅游业发展过度依赖长白山自然资源,环“长白山”路线打造的鸭绿江、松花江旅游观光带还处于宣传推广阶段,两带景区(点)推动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力量有限。这些景区(点)侧重于观光游览式旅游活动,休闲度假为主的体验式旅游项目不多,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旅游经济体系。新兴的景区(点)因旅游资源挖掘的不深入,后期推广乏力等因素,造成知名度不高。还有的景区,如长白县十五道沟、鸭绿江漂流、抚松仙人洞等,对季度依赖性强,造成旅游淡季几乎没人,而旺季又出现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导致服务能力和水平下降的现象发生。

  三、对促进旅游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乡村游”基础建设,突出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区(景)的配套服务设施,统一设立道路交通指示牌、服务区、便利店,完善乡村休闲游大型停车场建设,实现无线通信网络信号全覆盖。有效对接城乡建设,避免无序开发造成资源的破坏,遍地开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乡村绿化和美化的工作,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担责”,注重食品安全,加强乡村旅游的卫生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的新农村垃圾处理场(地)。

  (二)促进绿色转型升级,提高旅游品质。今后一个时期,模仿型旅游项目消费模式基本退出历史的舞台,个性化、休闲化、娱乐化旅游消费渐成主流。白山市要从全国的层面确立“大长白山”概念,结合全省各(市)州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具有潜力的生态观光旅游、冰雪娱乐旅游、红色旅游,积极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都市商务会展旅游、特色农业观光园等新兴产品。打通“购”、“娱”两个薄弱环节,加快白山绿色转型的步伐,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景区的档次和品位。

  (三)拓宽散客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散客旅游,又称自助或半自助旅游,呈现出人数少、批次多、预定期短、要求多等特点。因散客中有大量的公务和商务游客,由于他们的旅行费用多由公司(单位)承担,所以,在旅游中的应酬及商务、公务活动,不仅要求档次高,而且对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较高。因此,我们可根据散客的旅游需求特点,规划和制定不同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为散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从而达到增加客源,增加旅游创收的目的。

  (四)深入挖掘长白山文化,提升城市形象。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渔猎、农耕相融合的文化。文化是旅游城市的灵魂,所以加强白山市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就显得极为重要。要突出景区的文化内涵,无论从设计还是建筑风格都要渗透文化元素,以向游客展示地域文化的底蕴。要将长白山人参文化和关东文化、萨满文化、朝鲜族文化等与景区(点)巧妙融合,以增强其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加强对旅游文化的主题设计,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进而将白山打造成具有浓郁长白山特色的“东北亚旅游名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