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县经济社会发展30年综述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位于长白山南麓,鸭绿江源头,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县。长白县有边境线260.5公里,占白山市的57%、全省的18%,是吉林省边境线最长的县份。与朝鲜的一市五郡隔鸭绿江相望。长白全县8个乡镇中有6个乡镇、80%的人口分布在边境沿线,地缘优势明显。境内有1个国家一类口岸和3个临时过货口岸,是中朝经贸的重要通道之一。
2014年,长白县户籍人口8.2万人, 有汉族、朝鲜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18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1.5万人,占比17.9%,其中朝鲜族1.4万人,占总人口的16.6%。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长白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县”等光荣称号,连续3届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连续6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称号。
30年来,长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繁荣社会事业,努力改善民生条件,全力打造“宜居、文明、诚信、平安”新长白,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长白县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自治县实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014年,长白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7.13亿元,是30年前的36.7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45175元,是30年前的33倍,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2.4%和9.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6亿元,是1984年的12倍,年均可比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6.83亿元,是1984年的48倍,年均可比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4.64亿元,是1984年的81倍,年均增长15.8%。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的构成由1984年的46.5:35.7:17.8调整为15.2:45.4:39.4。
二、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特色产业规模显现
农村经济由较单一的种植业经济向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元经济转变,农村经济结构更趋合理。201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52亿元,是1985年的14.6倍,年均增长9.7%;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2万吨左右;比1985年增长501.9%,年均增长6.4%。
农村特色产业从无到有,规模显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至“十二五”初期,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特色产业规模显现。以实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截至2014年底止,长白县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全县建成重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7个,基地总规模达到0.86万亩,蔬菜棚膜总数达到675栋,面积0.06万亩;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4.52万亩,占种植业面积的56%,人参留存面积达到342万平方米,林下参发展到1.3万亩,五味子发展到1.9万亩,红松果林发展到8.2万亩,中药材年发展到0.67万亩,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金华果蔬”、“油坊沟有机杂粮”、“金斗笠高丽酱”“炮哥地瓜干”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
三、工业经济长足发展,园区效应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长白县的工业经济受交通、地缘等因素的制约,起步晚,规模小,效益差,是县域经济的短板。长白人奋力拼搏,围绕地方特色谋求发展,工业经济从小到大,发展迅猛。到2014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6.14亿元。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6.25亿元,为1984年的60.2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幅13.4%。逐步形成绿色食品、木材加工、医药制造、硅藻土、水电业等工业支柱产业,八道沟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硅藻土产业聚集度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建筑业崛起,全县具有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7家,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05亿元。安居工程、泥草房改造等惠民工程的顺利完工为长白市容改造升级起到了助推作用。
四、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长白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极其薄弱,群众生产和生活均受到很大影响。经过多年的努力,长白县投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投资规模大幅增加。30年来,长白县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使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201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51.11亿元,是1984年的587倍,年均现价增速达23.7%,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全县7个房地产开发资质等级企业,建成一批精品楼盘和住宅小区,2014年全县施工房屋面积12.2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8.08万平方米,城乡道路、管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11年荣膺“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农村实现了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力“户户通”。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8.7%。
五、交通事业飞速发展,电信行业活力旺盛
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白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行路难长期困扰长白人民。建国之初,长白县仅有1条伪满时期修建的县城至临江的简易公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公路为主的交通建设,国道朝长公路、沈长公路贯通长白境内,路面进一步拓宽硬化。至2014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21.6公里,是1984年的2.37倍,100 %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其中县乡公路达到910公里,实现了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一半以上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乡镇都建起了农村客运站。全县交通部门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25130万吨公里和4268万人公里,比1984年分别增长了20.6 倍和3.6 倍。全社会客运量93万人,比1984年增长了3.55倍;全社会货运量106万吨,比1984年增长了12.8倍。2008年8月,长白山机场的建成使用,拉近了长白与全国各地的距离,长白县的交通状况得到深入改观。
邮电通讯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3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5946万元。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787户,是1984年的13.8倍,年均增长9.1%。其中,城镇固定电话用户19197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1.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752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4.7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13879户,电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创造了活力。
六、财政跃上新台阶,金融护航增添保障
长白县大力发展新型后续财源,积极培植新的财税增长点,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2014年,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4.07亿元,比1984年增长115倍,年均增长17.2%,在政策性增支因素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财政状况与30年前比得到大力改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4.46亿元,比1984年增长88.3倍,年均增长16.2%,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较好的缓解了经济发展中的筹资难、贷款难的难题。20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41亿元,比1984年增长30.9倍,年均增长12.1%,其中居民个人存款余额29.61亿元,比1984年增长31.3倍,年均增长12.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88亿元,比1984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8.4%。
七、城乡消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全方位扩大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亿元,比1984年增长28.6倍,年均增长11.9%。其中,按城乡消费来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6亿元,比1984年增长50.9倍,年均增长14.1%;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亿元,比1984年增长15.6倍,年均增长9.8%。全年外贸进出口(不含对朝贸易)总额972万美元,其中,外贸出口额968万美元。长白县城距惠山市零距离,通过惠山市可以辐射整个朝鲜市场。目前,对朝合作、合营、合资项目41项,县内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82户,国内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让长白走出了国门,也扩大了对外开放视野。
八、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相关产业提升迅速
长白县切实加大旅游对外宣传力度,强抓旅游市场开发,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旅游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果园民俗村晋级为国家3A级景区,望天鹅景区正在积极申请由3A级晋升为4A级景区,2009年长白县被选入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50个“中国最美小城”,2010年荣获“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称号。随着景区景点的不断发展,旅游产品得到进一步开发,长白景区游、长白山南坡高端游、朝鲜一日游三日游等一批旅游线路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全县现有旅行社4家,星级酒店2家,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九、教育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成绩斐然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2014年财政教育支出达1.57亿元,比1984年增长57.8倍,年均增长14.5%。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程,全县中小学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得到稳定、提高,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2014年底,2014年全县共有各类普通学校(含幼儿园)63所,其中,教办学校52所,汉族普通高中1所,朝鲜族完全中学1所,职教中心1所,进修学校1所,普通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教办小学36所(中心校以上小学11所,教办村级小学17所,教学点8个),县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1所,全县中小学共有212个教学班;全县有在校生6545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076人,中职学生634人,初中在校生1691人,小学生3144人。有少数民族学生820人,占学生总数的12.53%,全县共有教职工1490人。
长白县大力发展科技支撑项目,努力培养科技型企业,积极引导科技成果转化,2014年科技投入继续增加,科技成果丰硕。全年申请国家专利19项,获得授权量14项。积极组织县内相关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2项,向上争取科技资金490万元,已有5个项目在省科技厅立项,立项金额137万元。
十、文化体育大发展、广电卫生事业长足进步
全县现有乡镇文化站8个,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成功举办了第九届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完善77个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组织文艺下乡演出400余场,5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共完成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目标936场,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长白现有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3座,无限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无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
全县有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2所;卫生院10所,共有卫生机构床位312张;卫生机构人员46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8人。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021人,享受医保报销1649人次,报销额1563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183人,享受医保报销1198人次,报销额710万元。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39226人,为参合农民报销各级住院门诊医疗费支出共计1437.7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社会保障显著改善
长白县委、县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全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5元,比1984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5元,比1984年增长21.1倍,年均增长10.9%。
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完善。2014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5%。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27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59人,累计发放失业金235万元。领取养老保险金人数达到11716人,全年累计发放企业离退休基本工资20577万元。
城乡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年有11699人享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091万元,其中:城镇居民最低保障3743户,低保人员6403人,发放低保资金2314万元。农村居民最低保障3740户,低保人员5296人,发放低保资金777万元。
总之,30年来,长白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兴边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建设“宜居、文明、诚信、平安”新长白的宏伟目标,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夯实经济发展后劲、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繁荣社会事业,维护和谐稳定,全县上下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边境安定、各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逐步构筑起具有长白特色的民族经济新格局,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不断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