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富民强,更关系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通化市农业人口比重偏大,占56%,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全市总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市农业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全市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寻找提高通化市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至关重要。
一、通化市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通化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情况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山多水多,全市大小山脉200多个,鸭绿江水系依山脉走向遍布全境,水资源总量65.7亿立方米。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素有“绿色立体宝库”之称。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林地面积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活立木蓄积量7213万立方米。药物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五大药库”之一。通化还是中国著名的“人参之乡”, 辉南县还被命名为中国野生山核桃之乡、长白山林蛙之乡。天然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100余种。通化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目前,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4家,农产品加工量达到222万吨,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发展到6个,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到330种。其中经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120个,经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10个,基地面积122万亩,产量35.9万吨,产值17.7亿元。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集安新开河贡米、边条参、五味子、山葡萄。
2、通化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通化市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绿色农业有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生态环境独特。
通化市生态环境优良,是吉林省东部物种资源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境内山高林密,群山环绕,自然植被覆盖率较高,工矿企业较少,农村面积大,大部分空间被各类植物覆盖,形成天然的隔离带,发展绿色农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
通化市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山地药材、山野菜、林蛙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多,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都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也很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足,雨热同期。水土资源丰富,水质清澈,富含多种矿质元素,适于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食用菌等作物生长发育,为绿色食品生产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条件。
三是市场前景广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崇尚安全、优质、营养已经成为城乡食品消费主流。绿色食品以其无污染、安全、营养为标志,已经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产品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国内外大中城市市场的主导产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则应天意、顺民心、势在必行。
二、通化市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绿色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是没有形成规模。
由于通化独特的地理条件,绿色食品基地多分布于闭塞的岭地沟谷,交通不畅,信息比较闭塞,生产手段相对落后,限制了绿色食品的延伸和扩大。
二是经济效益偏低。
缺少创新,基本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产业化联合经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产、加、销一条龙的模式基本没有形成,导致企业利润不高,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新技术,加快产品更新,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更大效益。
三、通化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通化市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结合通化市地理、交通、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应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水平,形成一业振兴,多业拉动的局面。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一是努力提高绿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水平。
要加强规模化生产,促进各生产要素向专业大户、工厂化生产基地集中,逐步形成区域化的规模生产格局,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促进绿色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目前通化市的绿优稻米、鲜食玉米等已初具规模,重点是提高无公害养殖业和无公害山野菜的规模。
二是努力推行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就是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然而目前通化市的绿色企业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主要集中在绿优稻米产业和绿色鲜食糯玉米产业,也只有这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些。为了全面推进通化市绿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必须努力推行产、加、销一条龙模式,重点解决好绿色畜禽、水产养殖业、绿色山野菜家植业、绿色食用菌产业和绿色蔬菜业的加工和销售的老大难问题,不断提高这几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发展步伐。
2、加大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
通化市目前的绿色企业中,90%以上没有精深加工,多个行业没有龙头企业,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的企业较少。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和品牌效应将是未来通化市绿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趋势。
一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
一要拓展山野菜深加工领域。鉴于目前通化市山野菜加工制品多为大罐包装的干制品、盐渍制品等粗加工产品,品种单调,档次较低。因此,应积极进行技术引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和加工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改进包装装潢,制定严格的生产规程和质量标准,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建立标准化生产加工体系。二要提升食用菌加工技术。三要建立畜禽深加工厂。
二是创建一批特色精品品牌。
着力推进特色资源产业发展,深度开发长白山特色食品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抓好长流食品加工产业园等40个超亿元项目,做大林蛙、山珍、畜禽、白酒、葡萄酒、矿泉水等产品规模,创建一批特色精品品牌,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市人民对绿色农业的认知度。
通化市的绿色无公害养殖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益处没有深入人心。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市人民的绿色消费意识,推动人们思想认识与生产观念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一是倡导绿色观念,培育全市人民的绿色消费意识。
当前,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各种舆论工具,全面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培育起绿色消费和健康意识。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重点围绕绿色农产品的特点,通过媒体的传播效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绿色意识,使消费成为生产的原动力,以有利于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可以利用通化市电视台现有的的栏目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企业也要积极主动地宣传推介自己的绿色产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介绍绿色农产品的详细信息,做好高质量的咨询和售前服务,指导人们识别绿色食品,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从而有效地完善和扩大绿色食品的消费市场,培养市场主体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意识。通过绿色消费意识的培育,不断推动消费市场环境的变化,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产者的绿色生产观念。
要强化对农业生产者的宣传教育,树立发展绿色农业的生产观念和环境意识。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绿色农业,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绿色生产观念。为此,必须强化对农村干部群众的绿色环保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下乡、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单、绿色种养殖带头人经验介绍等形式,使全市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开发绿色农业对本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让农民认识到政府发展绿色农业的坚定决心,进而使农民切实意识到发展绿色农业会带来可观的收益,从而增加农民参与绿色农业开发的信心和自觉性。
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多年的不懈努力,通化市绿色农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世界相比,与国内一些发展速度快的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伴随着绿色农业、绿色消费已然成为时代潮流,对于通化而言,充分发挥资源、地域等优势,冲破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寻求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一个必然选择。
一、通化市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通化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情况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山多水多,全市大小山脉200多个,鸭绿江水系依山脉走向遍布全境,水资源总量65.7亿立方米。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素有“绿色立体宝库”之称。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林地面积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活立木蓄积量7213万立方米。药物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五大药库”之一。通化还是中国著名的“人参之乡”, 辉南县还被命名为中国野生山核桃之乡、长白山林蛙之乡。天然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100余种。通化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目前,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4家,农产品加工量达到222万吨,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发展到6个,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到330种。其中经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120个,经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10个,基地面积122万亩,产量35.9万吨,产值17.7亿元。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集安新开河贡米、边条参、五味子、山葡萄。
2、通化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通化市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绿色农业有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生态环境独特。
通化市生态环境优良,是吉林省东部物种资源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境内山高林密,群山环绕,自然植被覆盖率较高,工矿企业较少,农村面积大,大部分空间被各类植物覆盖,形成天然的隔离带,发展绿色农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
通化市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山地药材、山野菜、林蛙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多,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都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也很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足,雨热同期。水土资源丰富,水质清澈,富含多种矿质元素,适于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食用菌等作物生长发育,为绿色食品生产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条件。
三是市场前景广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崇尚安全、优质、营养已经成为城乡食品消费主流。绿色食品以其无污染、安全、营养为标志,已经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产品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国内外大中城市市场的主导产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则应天意、顺民心、势在必行。
二、通化市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绿色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是没有形成规模。
由于通化独特的地理条件,绿色食品基地多分布于闭塞的岭地沟谷,交通不畅,信息比较闭塞,生产手段相对落后,限制了绿色食品的延伸和扩大。
二是经济效益偏低。
缺少创新,基本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产业化联合经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产、加、销一条龙的模式基本没有形成,导致企业利润不高,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新技术,加快产品更新,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更大效益。
三、通化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通化市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结合通化市地理、交通、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应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水平,形成一业振兴,多业拉动的局面。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一是努力提高绿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水平。
要加强规模化生产,促进各生产要素向专业大户、工厂化生产基地集中,逐步形成区域化的规模生产格局,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促进绿色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目前通化市的绿优稻米、鲜食玉米等已初具规模,重点是提高无公害养殖业和无公害山野菜的规模。
二是努力推行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就是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然而目前通化市的绿色企业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主要集中在绿优稻米产业和绿色鲜食糯玉米产业,也只有这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些。为了全面推进通化市绿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必须努力推行产、加、销一条龙模式,重点解决好绿色畜禽、水产养殖业、绿色山野菜家植业、绿色食用菌产业和绿色蔬菜业的加工和销售的老大难问题,不断提高这几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发展步伐。
2、加大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
通化市目前的绿色企业中,90%以上没有精深加工,多个行业没有龙头企业,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的企业较少。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和品牌效应将是未来通化市绿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趋势。
一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
一要拓展山野菜深加工领域。鉴于目前通化市山野菜加工制品多为大罐包装的干制品、盐渍制品等粗加工产品,品种单调,档次较低。因此,应积极进行技术引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和加工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改进包装装潢,制定严格的生产规程和质量标准,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建立标准化生产加工体系。二要提升食用菌加工技术。三要建立畜禽深加工厂。
二是创建一批特色精品品牌。
着力推进特色资源产业发展,深度开发长白山特色食品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抓好长流食品加工产业园等40个超亿元项目,做大林蛙、山珍、畜禽、白酒、葡萄酒、矿泉水等产品规模,创建一批特色精品品牌,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市人民对绿色农业的认知度。
通化市的绿色无公害养殖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益处没有深入人心。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市人民的绿色消费意识,推动人们思想认识与生产观念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一是倡导绿色观念,培育全市人民的绿色消费意识。
当前,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各种舆论工具,全面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培育起绿色消费和健康意识。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重点围绕绿色农产品的特点,通过媒体的传播效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绿色意识,使消费成为生产的原动力,以有利于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可以利用通化市电视台现有的的栏目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企业也要积极主动地宣传推介自己的绿色产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介绍绿色农产品的详细信息,做好高质量的咨询和售前服务,指导人们识别绿色食品,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从而有效地完善和扩大绿色食品的消费市场,培养市场主体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意识。通过绿色消费意识的培育,不断推动消费市场环境的变化,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产者的绿色生产观念。
要强化对农业生产者的宣传教育,树立发展绿色农业的生产观念和环境意识。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绿色农业,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绿色生产观念。为此,必须强化对农村干部群众的绿色环保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下乡、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单、绿色种养殖带头人经验介绍等形式,使全市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开发绿色农业对本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让农民认识到政府发展绿色农业的坚定决心,进而使农民切实意识到发展绿色农业会带来可观的收益,从而增加农民参与绿色农业开发的信心和自觉性。
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多年的不懈努力,通化市绿色农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世界相比,与国内一些发展速度快的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伴随着绿色农业、绿色消费已然成为时代潮流,对于通化而言,充分发挥资源、地域等优势,冲破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寻求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一个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