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被人们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休戚相关,具有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和市场空间广阔的特点。辽源市医药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体制健全且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装备水平的产业体系。尤其是化学原料药、中成药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工艺装备和市场竞争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做大做强的产业基础。
一、辽源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与发展前景
医药产业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辽源市实施了“六大接续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医药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六大产业发展,辽源市医药产业借势而上,发展劲头十足,显示出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互采互用”政策实现地区优势互补。近年来,辽源实施了地区“互采互用”政策,鼓励医药及其他行业企业加强地区产品协作配套,实现本地行业(企业)间的供需对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辽源医药企业借助这一政策优势,主动与相关行业联系对接,掌握本地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产品销售力度,实现了地区产业(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了医药产业自身与其他产业协作发展的双赢局面。
2.资金和项目扶持助力企业加快发展。近年来,辽源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向国家、省财政、发改、工信等部门为企业争取资金,并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加速推进辽源医药企业项目的发展进程,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搭建发展平台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近年来,辽源市相关部门加强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联系、合作,为医药企业搭建高端人才、技术培训平台,推广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不断提高医药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添了新动力。
4.结构调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今年以来,根据国家和吉林省相关部署,结合地区资源条件和行业特点,辽源市以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等优势行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医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特色日趋明显,扑热息痛原料药、依达拉奉注射液、脑安胶囊、前列回春胶囊、片剂等产品在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形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中、西药产品,辽源市医药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二、辽源医药产业发展较快,后劲不断增强
近年来,借助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优势,辽源市不断加强资源配置,强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形成了以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制剂及饮片、保健品、生物药为主的产业构架,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共有医药企业17 户,其中中药企业 4户,化药企业5户,生物药企业2户,兽药企业3户。现建有省级企业医药技术中心6家,从业人员3300人,其中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520人;拥有生产技术装备4100台(套),其中具有先进水平的1900台(套)。截至到2015年3月末,辽源市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8.79亿元,同比增长24.6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8%。
(一)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蒸蒸日上。近年来,依托地区产业和地域优势,辽源市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吸收,突出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以中成药、中药饮片为主的现代中药产业,可生产12个剂型、近950个品种,形成了前列回春胶囊、糖尿乐、脑安胶囊等拳头产品,誉隆亚东、东丰药业等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日益崛起。其中,东丰药业的“强身”、“马记”和“神益”商标为吉林省著名商标;“马记”牌鹿茸和“强身”牌前列回春胶囊为吉林省名牌产品。
(二)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业前景广阔。辽源市化药产业发展较早,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可生产近500个品种,形成了先声药业、博大伟业、百康药业、迪康药业为代表的化药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基地。化学原料药中的对乙酰胺基酚、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盐酸苯海拉明、呋喃唑酮、乳酸依沙吖啶和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产品产能产量均居国内前三位;制剂产品中的国家二类新药依达拉奉注射液、国家一类新药博安霉素等产品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国内三类新药聚普瑞锌现已投入生产。其中,“百宝”、“图”商标为吉林省著名商标,“辽生”牌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为吉林省名牌产品。
(三)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增强医药产业发展后劲,提升产业实力,辽源市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大医药产业科技研发、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以基因工程、酶发酵为主要技术的生物制药产业,现已取得初步成效。博大伟业研发的治疗癌症血小板减少的新生物医药——重组人改构白介素Ⅱ正有序开展三期临床。科技创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升了辽源医药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三、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不利因素,辽源市医药健康产业保持了较强的发展韧性,后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经营较为困难,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
一是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与省内的长春、通化等地区相比,辽源市医药企业在经济总量、企业规模、产业集中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较慢、缺乏龙头企业、药物科技含量低、产业政策配套不足,导致医药产业规模较小,缺少龙头企业。如博大药业、百康药业、誉隆亚东、东丰药业、迪康药业和博大伟业等医药企业,尽管发展较快、潜力较大,但总体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强,与省内万通、敖东等药业拥有的品牌优势差距仍然较大,产业集群优势仍不能充分发挥。
二是技术创新力度不够。近年来,随着博大制药、誉隆亚东等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辽源市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部分医药企业因经营利润较少导致科研投入明显不足,现有医药产品表现为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化学原料药中多数品种是“仿制”产品,多数医药企业仍然没有建立单独的研发中心或实验室,与国外甚至南方的企业相比,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有待加强。
三是企业资金明显不足。由于当前世界及我国经济总体运行缓慢,辽源市医药企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多数医药企业市场需求不足,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资金回笼率低,资产负债较高,加上企业近年来对GMP认证、厂房及设备更新投入资金较多,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利润空间收窄,企业发展压力进一步增加,后劲明显不足。今年1—4月,辽源市百康药业、誉隆亚东药业资金周转均比较困难,誉隆亚东药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和更换部分陈旧机器设备,目前资金缺口在1000万左右。
四是人才严重匮乏,技术、管理支撑能力弱。由于辽源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人才大量外流,目前企业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均相对匮乏,难以支撑企业加快发展。调查显示,招工难、用工难成为当前制约百康药业、迪康药业等企业经营的突出问题。
五是医药企业发展面临新挑战。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国家基本药品制度以及新版GMP标准的实施,使得医药产业重组已不可避免,药品流通环节将明显减少,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将逐步提升,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而辽源市医药企业总体规模较小,自身市场竞争力较弱,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部分企业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四、加快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医药体制改革是其中重要一环,医改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病有所医,满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而医药产业的发展最终需要回到为老百姓服务的目的上来。辽源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要将政策扶持和自身发展有效结合,统筹兼顾,推动新常态下医药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重点医药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使企业加快技改、研发步伐,提高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对外知名度,助推医药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走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全面清理审批事项,实行网上审批和审批零收费,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二是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解决认证、技术改造、新产品注册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对企业的改扩建、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指定专人跟踪服务和现场指导,争取早投产,早见效。
(三)依法加强经营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品质量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对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实行全覆盖定期抽检,不断强化药品GMP和GSP的跟踪检查,重点加强高风险药品和国家基本药物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药品市场秩序,为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增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建议医药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有条件的医药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同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等途径,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更好、大力促进辽源医药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