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白山市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决贯彻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进了白山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城乡面貌和居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白山各项社会事业呈现新的亮点。
一、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体育产业是一种产值高、影响大、污染少的朝阳产业,随着白山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时尚、高品质的生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群众性体育面向广泛。2014年,白山市共举办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15次,各县(市)区、街道、社区共开展各类活动77次,参加人数达5万余人。群众体育组织机构和健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辐射全市城乡的健身站点已达412个。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623人,其中国家级30名、一级234名、二级655名、三级170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位列全省第三名。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为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2014年开展了中小学生跳绳、踢毽、大众滑雪、滑冰等系列比赛活动,共有来自全市6个县(市)区50所中小学及千余名社区群众参加,参赛运动员中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9岁。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培训工作成绩斐然。2014年,组织专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共有来自街道、社区和乡镇、行政村的925名全民健身骨干参加了培训,这些骨干为开展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百日行系列活动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竞技体育稳步推进。2014年,白山市的竞技体育工作,参加各类比赛均取得不俗战绩。参加全国比赛共获得2枚铜牌,参加省级比赛共获得56枚金牌、27枚银牌、35枚铜牌。在全省运会上,白山市位列奖牌榜第五名,并被大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圆满完成了白山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参赛任务,取得了运动成绩、精神文明双丰收。
改善体育基础设施到位。白山市多处体育场所由于建成时间久,周围建筑变动、设备陈旧落后等原因,已无法承担正常的教学、训练任务,并经鉴定其安全等级为C级,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由于硬件不达标,白山市体育运动学校、白山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面临申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下马的危险。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减轻财政负担,拟采用以地上建筑物拆一还一(土地费用自行承担)的土地置换方式进行整体改造,在市体育运动学校、市体育工作队、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教学楼原址新建教学训练楼,建设面积4.3万平方米。
二、科技事业多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促进白山市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强化科技项目工作。通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支撑点,为白山经济注入发展的新动力。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对接活动。2014年,组织相关部门、企业30多人参加了“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科技成果对接会”。结合白山市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中国中医药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吉林大学、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等24家科研单位和高校进行了对接,深入了解了创新药物6大类77个,中药新药、保健食品科技创新成果286项,为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院士工作站建设取得了“零”的突破。2014年,经批准设立“吉林省生态环境材料院士工作站”,同时获得10万元无偿资金支持。通过院士工作站建设,引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候立安以及他的4人团队,实施了“污染废水高效吸附剂产品研发”、“化学反应用催化剂缓释剂产品研发”、“生物用活性酶缓释剂产品研发”、“抗菌装饰材料产品研发”等一批项目,对白山生态环境材料的研发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标志着白山“智力”引进工作步入了更高层次。
产业联盟的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创新联盟是白山市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式,在项目引进、人才引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14年,我们以镁产业基地建设为着力点,大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与吉林大学的合作,争取基地成果转化项目4项,争取资金300万元,其中天安镁业70万元,临江东锋镁业75万元。项目的获批,不仅解决了企业科研资金不足和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同时为白山市镁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实施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长春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合作,吉林省宏久和善堂人参有限公司承担的“人参数字化GAP种植与系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吉林远通矿业有限公司承担的“新型无机绝热板材生产技术示范”项目被列入省“双十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别获得资金1000万元和800万元,在白山市首次在一年内争取到2项“双十工程”项目。
三、环境保护事业扎实推进
2014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大力实施减排、流域、大气、重金属、农村环保项目,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防范环境风险,强化项目服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白山市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保障。
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政府《吉林省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要求,对洗浴行业污染环境及影响市容环境违章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签订承诺书16户,有23户洗浴业外购热水,淘汰洗浴小锅炉21台;对餐饮行业油烟污染环境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签订承诺书21户,整治低排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餐饮业52户。27座加油站完成油气回收治理。2013年年底,全市机动车总数为133205辆,截止目前机动车总数为122237辆(含年内新注册11935辆)。省定任务指标年度淘汰黄标车1700辆,完成淘汰老旧机动车、黄标车22903辆。机动车尾气环检率、合格标志发放率分别达到84%和92%,超额完成省定80%和90%的任务指标。
水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2014年,完成了松花江流域部分规划项目,每月组织一次对辖区内城镇污水处理厂和较大排水企业的集中检查,确保了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稳定运行。严格各县(市)区出界断面水质考核,白山市出界断面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加强饮用水源地执法检查和水质监测,全市6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开展重点流域重要支流河道清洁整治专项行动,出动3362人次,清理河道垃圾11327.08吨,拆除违章建筑6处,河道内及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土壤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在抚松县丰收村、四季村和二水源、西北岔水源地开展了土壤污染监测,为全面启动土壤污染防治奠定基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果。有31户规模化养殖场完成粪污治理。加强畜禽规模养殖业日常环境监管,不断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重金属污染防治扎实推进。临江东锋镁业和大栗子矿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华能煤矸石发电公司通过省环保厅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将铅、汞、镉、铬、砷作为总量控制指标,实施总量控制前置审核。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中重金属监测和涉重企业监督性监测,建立水质定期分析制度,严防企业偷排造成重金属污染。
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业绩突出
2014年,白山社保工作秉承“持续发展、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保障民生”的工作理念,千方百计拓宽基金征缴渠道,全力以赴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确保了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维护白山社会稳定,服务保障民生做出了应有贡献。
宣传发动有新作为。一是开展“电视字幕和手机短信”宣传活动。二是开展“身边社保明白人”活动。加强对企业善后人员培训,培养群众身边“社保明白人”,由“明白人”协助联系断保人员,督促断保人员了解相关政策,保障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基金征缴。三是开通“白山社会保险”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将最全面、最权威的社保信息发到群众手里,宣传效果事半功倍。
依法促动有新措施。积极加大《社会保险法》宣传力度,对部分违法企事业单位采取新措施。一是对短期欠费单位进行反复催缴。对短期欠费参保单位及时下达《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单》,对参保单位所欠社会保险费进行反复催缴。二是对暂无缴费能力单位帮助制定缴费计划。三是对长期欠费单位依法办理。在下达催缴通知到期后仍不还款的,联合人社部门劳动监察大队进行依法办理。通过创新举措,推动了社保工作依法开展。
各项指标完成有新业绩。截止12月末,全市养老参保人数达到21.52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0%,养老保险基金征缴13.8亿元,完成年计划114%,同比增长8%,增加1亿元;离退休人数达到17.3万人,同比增加0.66万人;失业参保人数达到11.48万人;失业保险基金征缴664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21%,同比增长17%。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9.2亿元,同比增长21%,增加4.1亿元。发放失业金4377万元。其中,市本级:养老参保人数达到5.9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0%,养老保险基金征缴4.16亿元,完成年计划108%;离退休人数达到4.8万人,同比增加2167万人;失业参保人数达到2.9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0%;失业保险基金征缴215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4%。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8.2亿元,同比增长15%,增加1.1亿元;发放失业金1732万元。
城乡居保覆盖总人数17.2万人,养老基金征缴 1914万元,为6.9万享受待遇人员,发放养老金494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0%。其中浑江区,城乡居保覆盖总人数为3.79万人,收缴养老基金290万元,为1.3万享受待遇人员,发放养老金98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0%。
基础工作有新进展。一是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更便捷。为参保企业建立“离退休人员档案QQ群”,为参保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移交、查询提供便捷服务。二是生存认证设备使用日趋完善。安装“智慧眼”人脸识别系统、增设了远程视频认证设备,有效遏制了退休死亡人员继续领金行为。三是数据监管力度更加增大。依据《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细则》,加大对数据质量的考核力度,将其作为年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新增数据准确率达到100%。
五、文化事业成绩斐然
2014年,白山文化事业以项目建设为先导,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项目数量与资金额度大幅增长。新建群众艺术馆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完成,数字图书馆项目一期工程争取国家投入资金75万元、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展陈提升项目争取国家投入100万元、白山市博物馆陈列布展项目争取国家投入200万元。图书馆消防维修工程争取资金150万元,将于2015年启动。白山市博物馆、长白山美术馆完成机构注册工作,将做为储备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基层文化设施项目申报中,新争取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项目11个,补助资金55万元。争取市政府所在地社区文化室设备补助项目19个,补助资金95万元。
重点文博项目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经积极争取,本年度又新增7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以来争取的5项重点文博项目全面进入启动阶段。国家级重点项目“鸭绿江上游积石墓保护规划项目”和“鸭绿江上游积石墓群一期修缮项目”完成项目申报,项目工作组已进入现场开展实地调查并初步完成墓群测绘等基础性工作;省级项目“鸭绿江松花江流域考古调查计划”于年初正式被省文物局批复确认。此外,还完成了白山至三道沟公路文物调查、白山至临江高速公路文物调查等项目。全市在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已完成录入藏品数量6000余件。抚松漫江镇锦江村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50个中国传统古村落。
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发展。2014年度三节文化活动以创新为主题,在坚持开展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形式,在文化下乡演出中增加的流动博物馆、群文辅导站等内容,深受农民欢迎。全市共开展秧歌表演、彩灯、猜谜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近20项。市本级开展文化下乡演出4场,送新春春联和年画600幅。
公益文化事业扎实推进。“三馆”免费开放继续保持高水准运行,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新开辟了“周五开放日”、“周三学生活动日”、“流动博物馆”等新展览开展,组织了“我在博物馆过大年”等专题活动18项,全年共接待参观14.8万多人,近1700批次;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组织各类美术作品展18项,观众近2万人。开办了美术、摄影、古筝等艺术培训班6项,免费向广大市民提供艺术培训,先后培训500多人。全年总流通人次12万人、流通图书18万册(次)。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优秀科普基地并命名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六、卫生事业成绩显著
2014年,在白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
新农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39.3万人,参合率为99.9%,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参合率超过省定标准。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10元,年度实际筹资1.4亿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6.2%,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启动实施了大病补充保险,全年支出1094万元,有2800人受益。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工作稳步推进,方便了参合农民看病就医。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初步建立。联合市综治办等部门制定并印发了《白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和《白山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暂行办法》。正式组建并启动了白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建立“三调解一保险”的医疗纠纷预防处置体系奠定了基础,医疗纠纷调处水平日益提升。
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全面完成。切实加强了对县(市)区和市直人口计划生育责任部门的考核工作。完善了全员人口数据管理,加大了计生统计求实工作力度。市药具站获得“吉林省规范化管理药具示范站”称号。2014年,全市总人口为132.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2.3%。
卫生应急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全力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准备和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制定了《白山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举办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业务培训。组织开展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同时,组织参加了“全省公安武警反恐维稳实战演练”,取得圆满成功。根据省卫生计生委要求,组建了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建设,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互联互通。与农委等9个部门研究制定了联合防控措施,实现了信息共享,进一步完善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2014年,全市无甲类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报告乙丙类传染病3152例,发病率为243/10万,排在全省第7位。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布病、出血热疫情大幅下降,麻疹、手足口病低于全省平均发病水平。市政府拨付60万元,更新了市传染病医院医疗设备,提高了救治能力。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完成了结核病防治机构建设项目立项工作。44个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全部建完并先后投入使用,适龄儿童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完成碘盐监测1800份,规范管理高血压63771人、糖尿病21351人。加大重性精神疾病筛查力度,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全市累计筛查登记4367例,发现率为3.4‰。卫生城市创建和城乡卫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效果,农村改水受益率达到93.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0.8%;顺利完成了农村饮用水卫生242个点的监测工作。按时完成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
妇幼健康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组织开展了“妇幼健康年”系列活动,在全省妇幼健康技能竞赛中,白山市获得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进一步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组织(市)县6个孕产妇急救中心赴省与吉大二院进行了分片管理对接。全力抓好妇幼健康重点指标,2014年,白山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剖宫产率分别为12.5/10万、5‰和46%,是全省三项妇幼重点指标全部达标的唯一市(州)。扎实推进重大公共卫生妇幼服务项目,为5736名农村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为4574名农村妇女提供孕前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为8126名和8020名新生儿进行两病和听力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