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辽源市受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复杂和全国消费市场增速放缓的影响,消费市场也呈现出平缓增长态势,首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从市场运行情况和统计数据看,增速放缓原因多种,现从统计角度对市场形势进行分析,供领导参考。
一、全市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季度,辽源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增速同比回落4.4个百分点,环比回落6.0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三位
(一)零售业增速回落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落影响达5.3%。四个行业增速“三增一降”,全市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43.0、0.25和4.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7.6和12.1%;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3亿元,下降14.8%。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7.4、3.5和2.1个百分点,住宿业增速回升39.6个百分点,住宿业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5%,住宿业的回升幅度近40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拉动微乎其微。而零售业零售额占比达85.2%,零售业增速回落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落影响高达5.3%。
(二)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略高于限额以下增速0.4个百分点。全市实现限额以上零售额11.18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其增速较上年同期回升2.6个百分点,较上年四季度回升1.6个百分点。限上本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99亿元,增长14.6%,环比增长12.4%,限额以上单位的销售情况正在逐渐向好。全市实现限额以下零售额39.32亿元,增长6.7%,增速下降6.5个百分点,限上增速略高于限下增速0.4个百分点,限下增速放缓较为明显。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1.18亿元,增长7.1%,
(三)乡村零售额增速明显快于城镇零售额增速17.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实现零售额45.6亿元,同比增长5.3%;乡村实现零售额4.9亿元,同比增长23%,乡村增速高于城镇增速17.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6.2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市场正在逐渐发展壮大。
(四)商品零售主导了消费品市场,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6%。全市餐饮收入实现零售额5.19亿元,同比增长11.9%。商品零售实现零售额45.31亿元,增长6.2%,对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89.7%。商品消费热点带动作用不强。从商品销售类别看,一季度文化旅游消费增长较快,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84.1%,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增长58.6%;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5.2%;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4.4%,此四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虽高,但零售额只占监测的21类商品零售额的10.5%,带动作用不强。 大众餐饮消费稳中有升,一季度限上餐饮业零售额由去年同期的增长6.4%上升到12.5%。此外,书报杂志类由于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的普及,零售额下降67.7%;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16.3%。
(五)龙山区零售额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7%。地域销售“三增一减”,东丰县、东辽县、龙山区和西安区实现零售额分别为10.82、4.52、30.15和3.12亿元,增速分别为7.1、7.0、6.2和6.8%。虽然龙山区零售额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但龙山区占全市零售额比重59.7%,对全市零售额支撑作用确是毋庸置疑,并且对全市的商贸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二、存在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缺少刺激消费的优惠政策,影响消费。前几年一些刺激消费的宏观政策相继结束,没有新的消费环境、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等因素刺激,使居民的消费需求大打折扣,影响消费。
二是物价上涨和工资收入不能同步,制约消费。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每个家庭的养老、购房、教子、医疗等制约居民消费信心。
三是对于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零售额的增长主要靠限额以下来拉动,但是由于对限额以下的增长速度限制严格,一般在10%以内,也是零售额增速受限的一个问题。
四是本地居民通过网络消费的部分、一些老年人通过保健体验店购买的保健药品、理疗器械的消费以及直销店的消费等等难以纳入到现有的统计中来。
三、促进辽源市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引导居民增强消费能力和信心。应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能力和信心。是放开或放宽限下零售额的增速,尤其对于小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二是强化市场物价监督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强化市场物件的监督管理,进行价格指导,以保证稳定物价,合理控制CPI的过快上涨或者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三是应继续扩大内需,引导居民理智消费、超前消费。政府应出台一些刺激消费的利好政策,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与此同时,加快市级电子商务建设步伐,尽早实现网络、电视购物。
四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和休闲的需要逐渐加强,美容、健体、娱乐、旅游消费所形成新的需要,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一、全市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季度,辽源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增速同比回落4.4个百分点,环比回落6.0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三位
(一)零售业增速回落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落影响达5.3%。四个行业增速“三增一降”,全市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43.0、0.25和4.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7.6和12.1%;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3亿元,下降14.8%。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7.4、3.5和2.1个百分点,住宿业增速回升39.6个百分点,住宿业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5%,住宿业的回升幅度近40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拉动微乎其微。而零售业零售额占比达85.2%,零售业增速回落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落影响高达5.3%。
(二)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略高于限额以下增速0.4个百分点。全市实现限额以上零售额11.18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其增速较上年同期回升2.6个百分点,较上年四季度回升1.6个百分点。限上本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99亿元,增长14.6%,环比增长12.4%,限额以上单位的销售情况正在逐渐向好。全市实现限额以下零售额39.32亿元,增长6.7%,增速下降6.5个百分点,限上增速略高于限下增速0.4个百分点,限下增速放缓较为明显。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1.18亿元,增长7.1%,
(三)乡村零售额增速明显快于城镇零售额增速17.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实现零售额45.6亿元,同比增长5.3%;乡村实现零售额4.9亿元,同比增长23%,乡村增速高于城镇增速17.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6.2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市场正在逐渐发展壮大。
(四)商品零售主导了消费品市场,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6%。全市餐饮收入实现零售额5.19亿元,同比增长11.9%。商品零售实现零售额45.31亿元,增长6.2%,对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89.7%。商品消费热点带动作用不强。从商品销售类别看,一季度文化旅游消费增长较快,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84.1%,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增长58.6%;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5.2%;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4.4%,此四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虽高,但零售额只占监测的21类商品零售额的10.5%,带动作用不强。 大众餐饮消费稳中有升,一季度限上餐饮业零售额由去年同期的增长6.4%上升到12.5%。此外,书报杂志类由于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的普及,零售额下降67.7%;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16.3%。
(五)龙山区零售额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7%。地域销售“三增一减”,东丰县、东辽县、龙山区和西安区实现零售额分别为10.82、4.52、30.15和3.12亿元,增速分别为7.1、7.0、6.2和6.8%。虽然龙山区零售额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但龙山区占全市零售额比重59.7%,对全市零售额支撑作用确是毋庸置疑,并且对全市的商贸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二、存在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缺少刺激消费的优惠政策,影响消费。前几年一些刺激消费的宏观政策相继结束,没有新的消费环境、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等因素刺激,使居民的消费需求大打折扣,影响消费。
二是物价上涨和工资收入不能同步,制约消费。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每个家庭的养老、购房、教子、医疗等制约居民消费信心。
三是对于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零售额的增长主要靠限额以下来拉动,但是由于对限额以下的增长速度限制严格,一般在10%以内,也是零售额增速受限的一个问题。
四是本地居民通过网络消费的部分、一些老年人通过保健体验店购买的保健药品、理疗器械的消费以及直销店的消费等等难以纳入到现有的统计中来。
三、促进辽源市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引导居民增强消费能力和信心。应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能力和信心。是放开或放宽限下零售额的增速,尤其对于小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二是强化市场物价监督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强化市场物件的监督管理,进行价格指导,以保证稳定物价,合理控制CPI的过快上涨或者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三是应继续扩大内需,引导居民理智消费、超前消费。政府应出台一些刺激消费的利好政策,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与此同时,加快市级电子商务建设步伐,尽早实现网络、电视购物。
四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和休闲的需要逐渐加强,美容、健体、娱乐、旅游消费所形成新的需要,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