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中,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占GDP比重是国家或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服务业,对能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低,是纯粹的低碳环保经济。发展服务业符合吉林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本质要求,服务业正在成为吉林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一、吉林市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014年,吉林市服务业总体规模达1165.2亿元,不变价同比增长6.5%。服务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9%,比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与“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相比,年均增加11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4%。2014年,吉林市的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6:48.9:41.5调整到9.5:47.8:42.7。产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增长更加多元化。从各季度服务业增长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8.5%,上半年增长10.7%,前三季度增长6.6%,全年增长6.5%。服务业的增幅始终高于GDP。
(二)对吉林市经济贡献继续提升,占比处于全省头名。
2014年,吉林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2.7%,比去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超过长春市,位于全省九市(州)头名位置。吉林市服务业占比保持连续7年逐年上升,比“十一五”末期提高了3.3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全市服务业比重将继续提升,达到43%以上,在全省九市(州)中继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十二五”规划全面发展服务业的要求,2014年全国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6个百分点,而吉林市则低于第二产业5.2个百分点,但高于全省第三产业比重6.5个百分点。与全国比较,吉林市服务业未来发展空间很大。详见下图
(三)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吉林市经济健康发展
2014年,吉林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虽比上年回落了2.2个百分点,但仍超过GDP增幅0.5个百分点,超过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是自“十二五”以来首次超过GDP和第二产业增速。金融、旅游、商贸业发展良好。
1.金融业发展良好,对服务业贡献较大。
2014年,吉林市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78.5亿元,增长15.2%,高于服务业增速7.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末,我市银行业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64.5 亿元,较年初增加210.72亿元,增长10.8%,比去年增长10.8%,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03.2 亿元,较年初增加268 亿元,增长23.6%,存贷比为64.8%。银行机构发展到15家,保险公司27家,保费收入到达56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有11家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4.1亿元,有十六家寿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1.9亿元。2014年末,吉林市城区新设立小贷公司17家,新增注册资本5亿元,全市城区小贷公司总数到达86家,总注册资本金达到35.8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截至12月末,吉林市城区小贷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7亿元,同比增长12%,贷款余额达到25.4亿元,同比增长19%。小额贷款业务收入突破3亿元,上缴利税2780万元。
2.旅游收入稳步提高,助推服务业发展。
2014年,吉林市旅游接待人数3242.4万人,同比增长17.4%;旅游收入421.93亿元,增长23.75%。雾凇冰雪节、松花江河灯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影响持续扩大。举办“韩屯现象”研讨会等活动挖掘吉林市文化内涵,在保护好“雾凇仙境”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商贸业的平稳发展,对服务业的发展是重要支撑
2014年通过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使我市的欧亚商都综合体、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投入运营,东北首家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统泰“一网全城”上线运营,使我市商贸业发展加快。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超过全省0.1个百分点,排在全省九市(州)第六名,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427.3亿元,增长10.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08.7亿元,增长15.4%;住宿业零售额28.7亿元,增长11.9%;餐饮业零售额141.5亿元,增长16.9%。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221.4亿元,拉动全市GDP增长0.5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达到8.9%;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26.7亿元,拉动全市GDP增长0.2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达到2.6%。
二、吉林市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降,创近几年来新低
2014年,吉林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是自2005年以来的最低值,比“十二五”的第一年2011年的12.5%回落了6个百分点。除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速上升外,其他行业增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计算服务业增加值的18项行业指标中,有14项增速比去年回落,其中:有7项指标呈下降状态,包括房地产业中的单位从业人员比去年下降16.8%,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比去年下降了18.9%。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
吉林市目前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仓储、邮政等传统的服务业上,而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学研究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的水平上,尽管近几年来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和改善,新兴的服务业有一定的发展和提升,但还没有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体。2014年吉林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而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学研究等需求潜力巨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比重明显偏低。2014年吉林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比全省的9.4%低2.7个百分点。吉林市房地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核算房地产业增加值的三项指标商品房(含期房、现房)销售面积增长速度、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和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速度均为下降趋势。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0.2%,对服务业的贡献率只有7.45%。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增速差距较大。
2014年,从吉林市12个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各县(市)区之间增速差距较大,增速最高的龙潭区为9.6%,增速最低的永吉县只增长3%。2014年2季度以来,龙潭区连续三个季度位于服务业增速第一。但其增速也连续三个季度滑落,从2季度的13.1%滑落到3季度的12.3%,在4季度又滑落到9.6%。即使是增长9.6%,但仍然高于全市第二位的高新区1.2个百分点。
三、对吉林市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吉林市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吉林市发展服务业具有的区位优势、经济结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从利用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角度考虑,吉林市应在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注重发展以下行业:
(一)积极发展物流业。
加快具有一定规模和先进水平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区建设。抓好东北亚综合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多种运输模式构成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围绕化工、汽车、冶金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扩大危化品、汽车及零部件、钢材、粮食及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专业物流的发展优势,壮大棋盘化工物流集聚区,加快小商品物流和综合性物流园区建设,抓好长吉图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强物流信息服务保障,抓好吉林市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发展。
(二)借助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
保护性开发松花湖,北大壶、朱雀山等特色旅游景点。抓好乌拉古城影视商业街等项目的建设工作。精心组织好节庆活动,以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为依托,加强宣传工作,通过文化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抓好《松花湖风景区总体规划》、《吉林市一江三湖旅游发展规划》等专向旅游规划的执行工作,发展冰雪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旅游产品。深入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企业集团,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通过丰富文化内涵来创新旅游发展业态,借助开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等人文资源拓展旅游开发理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拓展提升金融服务业。
完成华夏银行吉林支行组建,保证每个县(市)区、开发区发展1家村镇银行。推进3-5户企业上市融资;通过发行企业债和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多元融资,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拓展“种子基金”、“助保金池”等业务功能,推广产业夹层基金业务,探索开展物权融资模式。启动实施国家“PPP”示范项目,设立产业引导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创业投资。壮大都邦保险公司规模,提升金融控股集团融资能力。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融资担保行业发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四)推动房地产业升级工程。
实施多元化开发,鼓励建设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办公地产等,利用松花江两岸的区位优势和拉动效应,优化城市布局,加快推进南部新城、东山区域、哈达湾区域等新兴中心区域建设,抓好万达城市广场、松花江新城等重大商贸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现代商业中心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廉租、公租房建设,推进市区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抓好住宅产业化试点工作。
(五)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
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重点,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抓好高新区电子商务总部基地、大仝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一网全城”电子商务平台功能,扶持吉福参等10家电商企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集中打造一批电商村镇和“村淘”试点。加快云计算应用示范推广,推动中油吉林数据中心、江南数据中心商业化运营。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创建“数字企业”100户、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100户。以整合资源、信息惠民为核心,规划建设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