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从产业结构看辽源市十年转型的发展变化及启示

发文日期:2014-12-12 09:12:00
发文来源:
字体:      

    近年来,辽源市依靠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区位优势,坚持调整结构与投资拉动并重、盘活存量和优化增量并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集中力量壮大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市州,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偏离,产业内部结构不优、与理想产业结构存在差距等现状。为此,本文旨在研究分析资源转型十年来辽源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变化状况,从而提出更加适合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辽源市产业转型的动因

  辽源市是全国118个资源型城市之一,煤炭开采是多年来的主导产业。到上世纪末,经过近百年开采,辽源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由于接续产业没有及时跟进,辽源经济连续十几年徘徊不前。因资源枯竭引发的经济衰退、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矛盾和问题日显突出。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借助资源转型的政策机遇,及时开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寻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二、辽源市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具体分析

  (一)转型十年来产业结构发展的总体评价。“农业为基础产业、第二产业为支撑产业、服务业为潜力产业”是目前辽源市三次产业的基本格局。资源转型的十年来,辽源市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产业结构变动明显。2013年,全市GDP700.3亿元,比2003年增加618.7亿元,年均增长24.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达58.2414.2227.8亿元,增速分别为4.510.010.1%。人均GDP57421元,比2003年增长7.7倍,年均增长24.2%。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8.359.232.5。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一半之多。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超过三分之一,成为重点关注的产业,可见,辽源市产业结构正处于中级向高级过渡阶段。

  (二)宏观看转型十年来产业结构的总体特点。十年来的经济转型,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较大,经济发展由单一追求总量逐步向追求经济发展质量转变。产业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中级阶段表现是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一产比重大幅下降。20032004转型初的两年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超过20%,随后几年间,所占比重逐期回落,从2003年的23.6%下降到2013年的8.3%,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第一产业一样,所占比重从2003年的43.3%下降到201332.5%,下降10.8个百分点;此消彼长,在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得到大幅提升,从2003年的33.1%上升到2013年的59.2%,提高26.1个百分点,成为全市支撑产业。

  2.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悄然改变。2003-2013十年间,辽源市三次产业增速呈波动式缓慢回落态势。特别是第二产业,受资源环境约束和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增速回落幅度较大,转型初的2003年,第二产业增幅达69.7%,高于同期GDP、第一、二产业55.765.360.3个百分点。十年后,第二产业增速回落到10.0%,减少59.7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增速较低,基本保持在5%左右,变化不大;第三产业虽然整体上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但与二产业增幅差距却在不断缩小。2013年,新的增长节点出现,第三产业增速上升到10.1%,近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虽然只有0.1的突破,却是阶段性的跨越,产业结构新的增长模式被开启。

  3.三次产业贡献工业独大。对比2003年以来三次产业贡献情况,虽然数据起伏波动,但整体趋势稳定。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基本在60%以上。最高点出现在2005年,达到71.7%,高于同期第一、三产业67.74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次之,贡献率在30%左右。但从第三产业贡献走势来看,近年来呈提高趋势。特别是近三年来,二、三产业贡献差距从2011年的42.3缩小到2013年的25.2,收窄了17.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低,在10%左右,最低点出现在2009年,仅为2.1%,分别低于同期第二、三产业65.728个百分点。

  4.三次产业投入还不均衡。有什么样的投入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出结构。2005年以来,辽源市的投资方向趋向二产业,比重达60%以上,其中二产业中有90%以上都投入到工业中,所以支撑了目前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三产业投入比重在30%,并呈逐年增加势头,这也预示着未来的产出将出现新的发展格局;第一产业的投入力度则始终不足,尽而显现出近年来第一产业经济增长的乏力。

  上述特点可以看出,从2003以来的十年间,无论是总量、占比、速度、投入及贡献情况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都处于重要支撑地位。我们也明显意识到,转型十年来,三产业的增长势头正逐步显露,随着三产业增长潜力的进一步释放,辽源经济的增长方式将会发生改变。

  (三)微观看转型十年来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呈现的变化。1.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2003年,全市一产业中种植业占比高达43.0%,以传统农业为主。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8.2亿元,可比价增长4.5%。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003年的19.2%调整到8.3%,回落10.9个百分点。其中牧业发展速度较快,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从2003年的50.8%上升到54.3%。种植业和牧业之比调整到0.66:1。种植业中现代经济作物代替了传统种植品种,2013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5万亩,棚室蔬菜达3.7万栋,种植面积达3.46万亩,效益农业替代了传统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2家。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比2003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2.工业结构日趋合理。2003年,工业经济中轻重工业比重为42.257.8;产品结构以纺织品为主;行业上煤炭开采业占比达21.2%。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经十年的调整,工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内部结构有了明显的突破。

  一是从行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增大。2013年全市轻重工业的比重调整到36.763.3,重工业所占比重比2003年提高5.5个百分点。以吉林麦达斯铝业、利源铝型材公司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鑫达钢铁公司为代表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金刚水泥集团公司为代表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辽源矿业集团为代表的煤炭采掘业等重工企业成为全市重工业发展的新支柱。

  二是从产品结构看,主要产品品种发生了改变。2003年主要产品以原煤、化学纤维为主,产量增速分别为2.1倍和21.9%2013年钢铁、生铁和水泥成为新的产品布局,分别实现产量324.7149.052.6万吨,而原煤和化学纤维产量增速分别下降34.839.7%

  三是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工业企业成为工业经济的主体。转型初期,辽源市工业所有制结构还比较单一,经十年调整,民营工业成为工业经济新增长点。2013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1070.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90.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5.0亿元,占规模工业的91.7%,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从发展方式看,产业类型得到进一步优化。转型十年间,产业由消耗资源型向接续替代型再向“主导+特色”产业转变。2013年,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58.9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47.2%;高精铝加工、医药、纺织袜业三个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38.4亿元, 占规模工业比重为11.6%。煤炭产业占比下降到2.5%,工业经济依赖资源增长的时代正在结束。

  3.服务业结构趋向多元化。转型初期,辽源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虽然较高,达到43.3%,但此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也相对偏大,第三产业内部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主,占第三产业的比重27.2%,第三产业发展还不优。经十年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金融保险、现代信息技术业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业从小到大,2013年实现增加值24.9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0.9%,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

  三、辽源市十年转型发展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转型十年来,辽源市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看成效显著,多元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增长方式有了新的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意识到,十年转型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退化、产业升级缓慢、内部结构不优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呈退化趋势,整体效能有待提升。从近年来产业结构看,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下降,其负面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第二产业过度扩张问题较为突出,工业产能过剩、债务危机、环境恶化、产业链短、工业技术水平落后、新产品比重偏小、整体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不强等问题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障碍。

  (二)种养殖结构低端化,农业服务业发展缓慢。从辽源市种植业看,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缺少精细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影响了农民收入。养殖上,规模养殖户少,规模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停留在饲养的低端阶段,没有形成饲养、加工、销售的产业化、链条式发展格局。另外,辽源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非常滞后。农产品市场体系、流通体系不健全,限制了农产品市场规模。农业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农业服务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偏低。2013年,辽源市农业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0.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

  (三)工业集群化程度偏低,内部结构仍需优化。尽管工业在十年转型中发展速度最快,也是最有成效的,但是与辽源转型升级的高要求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集群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结构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目前,辽源的工业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偏重于初级产品,而深加工产品及其应用产品比重低,而且大多是中低档产品,高端产品还是空白,高科技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中、高档产品和创新产品少,与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二是产业特色还不明显。近年来招商引资和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各县、区虽然集聚了大量各类工业企业,但没有形成特色明显、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产业集群,产业门类过于齐全,混合型经济状态依然存在。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袜业等产业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发展层次仍然偏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三是主导产业链短。辽源市目前的工业经济主要还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低产出的粗放式增长,虽经十年的产业转型调整,但企业小、低、散的局面仍未根本转变。在产业组织上,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在行业结构上,辽源发展既没有像长春、吉林、松原、通化、四平那样,有一汽、吉化、油田、通钢、红嘴子等大企业的支撑,也没有像延边、白山那样有雄厚的矿产资源做依托,使得产业链扩展不深。由于对全省及周边城市产业对接能力不强,影响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规模效应。虽然辽源市鑫达钢铁和金刚水泥发展规模较大,但这样的企业易受国家产能政策的约束和影响而产生较大波动。

  四是技术创新力不足。受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影响,多数企业长时间不引进或研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低,企业发展不稳定,易受市场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少,高水平专利技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辽源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受限。

  (四)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2013年辽源三次产业结构为8.359.232.5,呈“二三一”产业格局,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4.9%,仅高于白山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2.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个百分点。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2013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这些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39.6%。真正体现现代化服务业水平的信息、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比较落后,占比仅为10.2%。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咨询、法律、教育、培训等新兴行业发展相对不足,影响了现代服务业态的发展升级。高档消费流失严重。辽源市高档汽车、家电、服装、家俱等商品的购买基本都分散到长春、沈阳等周边大城市,影响了辽源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就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越小,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越协调,反之则会出现就业人员的不足或过剩。此项指标既关系到结构调整,也关系到就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辽源市第二产业负偏离,说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第一、三产业成正偏离,并且偏离度的数值在不断扩大,说明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多,吸纳就业能力差。由于三次产业偏离度成逐年拉大的趋势,说明辽源市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特别是第一产业庞大的从业人员,反映出农业经济落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六)与理想产业结构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理想比重是9.745.644.7,而辽源市在2010年人均GDP基本达到4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456.233.4,一、二、三产与理想比重差距绝对值分别为0.710.611.3,二、三产业呈现出的较大差距说明辽源市产业结构还不优。

  我国经济学家认为,三次产业理想标准是54055。按此度量,辽源市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359.232.5,分别比理想标准高3.319.2和低22.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辽源市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四、辽源市转型发展的思考

  通过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成功案例分析,辽源市作为资源转型城市内生动力还不强,产业聚集度不优,对国家的政策依赖性较大,产业布局小而全、松而散,还未形成规模化和集群化。

  (一)优化农业结构,巩牢基础产业。一是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可以考虑创建药材类、干果类、菌类、花卉类等特色产业示范区、设施种苗精品园等一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进程,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实施农村产业化。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稳妥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和交易市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化。在做大做强鹿产业的同时,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形成养殖、科研、产品深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特色产业;做强养殖业的同时,做优中草药开发种植业、干果业,以及食用菌和山野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业。

  (二)优化工业结构,做强支撑产业。一是提高产业集群化。推动生产要素向具有一定优势或潜在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配置,促进强强联手,增强聚合效应。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集群。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注重突出两大产业的优势地位,避免因为产业过度分散而造成资源要素的分散低效利用。二是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培育医药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汽车、生物质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链条,提升重点行业和主导特色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开发或引进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的产业链接技术,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保互动双赢。三是优化空间布局。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退城进区”为契机,完善园区综合配套功能,构建产业集聚平台,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实现工业集约发展。

  (三)优化投资结构,活化多元产业。一是选“商”,减少高耗能行业投资,应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进行“选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项目。二是选“业”,加大现代服务业投资。应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来培育,加大信息产业与技术创新产业投资比重,加强对金融、物流、旅游、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三是选“拓”,加强城市基础建设。经济转型并不是辽源的目标,辽源最终要实现的是全面转型,所以在经济转型的同时还要向城市转型拓展。

  (四)优化服务业结构,拓宽潜力产业。一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把增强竞争力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二是完善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发展房地产、电子商务、物业管理、旅游、社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三是培育新兴服务业。依托辽源的农民画、剪纸、二人转等传统特色,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促进传统特色与现代新兴服务业态的融合,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动漫、养老休闲和健康产业、物联网、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探索壮大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商业模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