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城市的开发建设,大批的农村农民工涌入了城市,他们进城经商、打工,散布在城市的各个领域。他们给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条件和商机的同时,也形成了城市特有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情况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就对影响农民工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四平市位于松辽平原腹地,自然资源丰饶,劳动力丰富,农业比重大,是全国主要产粮地区。乡村人口达到21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4%。乡村劳动力达102.1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48.3%,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73.7%。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大农业格局。针对这一情况,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业转移,向市民转移,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实行积极稳妥的农村人口迁移政策,2002年四平市就有3万多人的农村户口迁入到四平市区,为实现四平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劳务输出是农民工转移出来的主要方式。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产业来抓,采取“政府推、干部带、宣传促、政策引”的措施和办法,大力推进农村劳务输出经济发展步伐,农村劳务经济总收入稳步增长。
2013年,全市农村劳务输出总数达到72.0万人。农村劳务经济总收入达113.2亿元,比上年增加9.7亿元,增长9.3%。农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达5351元,比上年增加456元,增长9.3%。
二、农民工得以转移的重要意义
农民工得以转移,一方面其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和才干,提高了适应环境的本领,能够多方位拓展生存空间,扩大了自身生存的支撑面。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去创造财富,更好地装扮未来。
1.农民工得以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充分地解决了四平市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4公顷),种植业结构单一,而且受气候影响较大,增产不增收等矛盾,使更多的人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成为城市中的农民工,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必然。通过转移,不仅增加了其收入,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还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解决了第一产业人口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的产业结构矛盾,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
2.对促进小城镇建设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小城镇建设成绩斐然。它不仅改善了小城镇昔日的落后面貌,还有利于招商引资,更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安置。在增加农民工就业渠道的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城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工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活跃了农村经济,拉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城乡联动的态势,加快了农村城镇化步伐。
3.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安置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更是农民工得以产生的一个“蓄水池”。农民工以他们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不仅得到城市用工单位的青睐,更进一步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其发展为我市经济的半壁河山。
4.对维护社会稳定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闲置既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当前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熟话说:人闲是非多。一部分人空闲下来不思进取,无事生非,聚众赌博,盗窃拐卖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安定团结无疑是一种挑战,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正常生产生活,给人民安全带来了隐患。正确引导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有事可做,既能创收,提高其生存质量,又能对维护社会治安,净化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影响农民工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1.文化素质低
文化素质低是影响农民工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农村经济较之城市还很落后,文化教育还很不发达,重视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很不到位,农村儿童失学、辍学情况还存在。全市现有农村从业人员过百万,据不完全统计:在外出劳动力中: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90.7%;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只占9.3%。农民的这种文化素质难以适应传统农业向劳动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生态农业的转变,很难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可见,在文化构成上,城乡差距较大。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是反映人口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下,难以进入高层次产业,这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收入乃至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2.劳动力转移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盲目外出和无序外出是劳务输出的大忌。盲目性和无序性是由于缺乏有效组织,没事先考察好劳务市场供求情况,加之对地理环境不熟,不仅会造成劳动力的往返徒劳,还会加重城市负担,招致受骗上当等一些社会问题,不仅挣不到钱,反而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影响其生存质量。
3.部分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淡薄
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一无所知。作为劳动者,不知道<劳动法>内容,不知道劳动仲裁委员会行使的职能,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部分农民工超计划生育子女,影响其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受几千年传统观念的束缚,一部分农民工思想守旧,还存在着“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封建思想。置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于不顾,超计划生育,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沉重的包袱,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四、对于促进和提高农民工的生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1.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继续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还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偏远农村的教育工作不能放松,解决好农村儿童上学难的问题,要确保农村教育的正常运转。继续普及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特别是提高初高中的入学率的同时,也要抓好成人教育。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文化水平是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要积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对热点行业要加大培训力度,建立职业培训基地,通过新闻媒体等宣传手段加以宣传,有利于劳务输出顺利进行,使农民进入生产领域前就具备所需的劳动技能。
2.加强法制教育,使农民工知法、懂法、用法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普法力度。有关部门要定期举办普法知识讲座班,在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增设劳动法讲座,对外出务工人员维护自身权益等方面进行法律培训,确保外出打工农民的安全。使之知法、懂法、用法,在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去触犯法律,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3.计划生育工作要常抓不懈,坚决制止超生现象
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在农村计划生育远没有达到农民完全自觉自愿的程度,独生子女率低,多孩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计划生育工作只能强化,不能放松,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同时运用,形成一种长远的、稳定的计划生育气候,政府要继续强化此项工作力度,各级政府及社区组织要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作用。
4.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
农民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制定一些有利于他们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工逐步增加,这部分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他们中的大多数还不知道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及措施。就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问题,要加大力度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其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拥有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