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十二五”期间辉南县农民消费水平及结构变化分析

发文日期:2013-10-09 09:07:00
发文来源:
字体: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农村居民消费直接反映农民生活质量,农民的消费结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农村社会发展。面对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受阻、内需不旺的状况使我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2013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因此深入分析农民消费结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于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指导农民理性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期间辉南县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开局的2011年起,国家进一步提高政策补贴力度,一系列惠农、扶农、护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辉南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也带动了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农民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农民消费水平情况
进入十二五以来,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推动下,辉南县农民呈现出生产消费、生活消费支出双增长的态势,生活消费结构变化尤为显著,农民的消费观念更加趋于合理,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得到提高。据1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稳步上升,2012年底人均消费支出为14011元,比2011年增长1713元,增幅为13.93%,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人均为4643元,这2年中都呈上升趋势,2012年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5602元,比2011年增445元,增长8.64%
二、农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1
、饮食结构继续优化。近年来,全县农村居民饮食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农民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享受饮食服务的意识增加。从2012年农民食品消费结构看,烟酒、茶叶等其他食品消费人均为1766元,比2011年增加136元,增长8.3%。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外饮食明显增加,2012年底外出饮食消费人均为343元,比2011年增加32元,增长10.3%
2
、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一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住房宽敞,住房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据调查,2012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8.98平方米。比2011年底增加1.67平方米,增长22.8%;二是危房改造及移民搬迁促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三是沼气池建立给农民生活带来直接利益。2012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15279口,比2011年境建649口。
3
、交通通讯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环境的逐步改善,农村交通设施及公路网络不断完善,交通工具拥有量与日俱增,扩大了农民的消费圈,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结构,向更加理性和可持续性消费的方向迈进。一是村村通水泥路基本普及。截至2012年底,全县通村水泥路2026公里,比2011年增加126公里,增长6.63%。再是全县11个乡镇实现了广播电视联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0%,移动信号基本实现了信号全覆盖。二是交通通讯工具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移动电话等现代交通、通讯工具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农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连续几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居民出行和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2012年底,全县农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为322元;比2011年的291元人均增长31元,增长10.65%
4
、文化教育事业得到长远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村居民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提升,让孩子受教育的意识增加,加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到教室,截至2012年底,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5
、医疗保健服务持续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对自己身体健康更加关注,用于就医、医疗保险、医疗保健和保健器材的购置等费用支出不断增加。据100户调查, 2012年底全县农民用于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人均284元,比上年增长6.21%
6
、生活用品提档升级。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高档耐用消费品不断进入农家,生活用品迅速增加。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居民家庭,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空调、抽油烟机、热水器、住宅电话、移动电话、摩托车等一大批现代耐用消费品先后进入农家,部分耐用品普及率迅速提高,给农村居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化生活气息。到2012年底,全县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09台、摩托车45辆、电冰箱33台、固定电话90部、移动电话116部,分别比2011年增长3.24%2.7%1.9%1.6%3.1%。家庭设备的城市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7
、发展型消费增长迅速。在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全县农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2012年,农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达996元,比2011年增长5.60%。从具体项目看,教育、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在外饮食等是农民服务性消费支出的主要增长方向,这几项服务消费支出人均合计797元,比2011年增长3.87%,在服务性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达80.02%
三、农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尽管十二五期间年全县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有所增强,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但由于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完全建立,农村居民收入较低、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全县近几年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偏高,2012年农民人均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费用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高达49.69%,这对于收入低的农民,要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别的消费很困难。
2
、农村消费市场建设还相对滞后。近几年县委、政府加大对农村市场建设投入力度,但辉南是山区农业大县,各乡镇的地理环境及分布不同,一般大型商场主要集中在以镇为中心,村级农村流通市场规模还很小,销售网点也不是很多,一般只能满足一些生活必需品需求,导致乡镇流动市场景气度下降,服务水平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增加农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2011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民生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消费必将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相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全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必将持续稳步提高,从小康消费全面进入享受、发展型消费,为辉南十二五期间的进一步发展,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农民消费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农民消费达到目前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全县消费潜力可增加12亿元以上。为此建议: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消费基础。继续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民外出打工,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和对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惠农政策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加大现有农村低保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扩大低保面,提高低保水平,让更多的贫困人口享受政策的实惠;加大对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支持和帮助,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拉动消费。
二是各乡镇要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消费结构变化结合起来。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水电、水利、农村道路、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拉动农民消费。通过建立适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型购销网络体系,改善农村的市场环境,努力开发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着力解决农村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强农民消费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有效的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再教育水平,搞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减少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状况,提高消费质量。
四是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管理,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安全。工商企业要把生产经营重点放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意愿上,为农民消费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商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