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发展奋进的吉林60年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回首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则为发生的历史巨变而感到震撼和自豪。纵观60年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60年,是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60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30年,从经济生活到社会结构,从农村到城镇,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吉林省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同全国一样,60年来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吉林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取得新的辉煌,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6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人的生活大变样,吃得丰盛了,穿得漂亮了,住得宽敞了,我们吉林人也不例外。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一)GDP总量迅速扩张
建国初期,全省经济千疮百孔,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195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6.6亿元,到1978年也只增加到82.0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吉林经济总量攀升速度开始持续加快。1988年,我省GDP达到369亿元,与1978年相比,10年增加了287亿元,年均增加近30亿元;到1998年达到1577亿元,比1988年增加1208亿元,年均增加120多亿元;到2008年,全省GDP达到6424亿元,比1998年增加4847亿元,年均增加240多亿元。我省GDP总量由建国初的不到2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用了29年时间;由1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用了15年时间;由1000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用了6年时间;由2000亿元增加到4000亿元用了5年的时间;由4000亿元增加到6000亿元仅用了2年的时间。
建国以来吉林省主要年份GDP总量
(二)GDP增速在波动中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
从GDP的增长速度变化情况看,“一五”时期,由于我省被列为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省份,随着工业化基础建设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GDP在波动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956年增长15.8%;1958年增长28.3%;1959年增长18.3%;分别高于全国10.7个、19.5个和18.6个百分点。“二五”时期,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1961年和1962年GDP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下降31.2%和2.9%。此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经济增长速度忽高忽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从1979年到1988年,我省GDP年均增长10.9%,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0.7个百分点;从1989年到1998年,我省GDP年均增长8.9%,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0.8个百分点;从1999年到2008年,我省GDP年均增长11.7%,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1.8个百分点。1978年—2008年,我省GDP年均增速为10.3%,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0.8个百分点。从1998年国家实施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我省GDP增长速度也随之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由1999年增长8.2%到2007年增长速度达到16.1%,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GDP增长速度仍然达到16.0%,反映出我省经济增长正处在稳定上行的通道中。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国初期,我省产业构成呈明显的“一、二、三”格局,农业占主导地位,种植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60-70%,处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低级阶段。从1957年开始,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演进为“二、一、三”格局。1988年,我省产业结构又发生了质的演变,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并且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得到较大的调整并逐步走向成熟,三次产业在调整中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9.3%下降到2008年的14.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52.4%下降到2008年的47.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8.3%上升到2008年的38.0%。这说明我省的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一)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有着发展粮食生产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建国以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省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500万吨上下,直到1970年才突破700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省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实现大幅增长,1982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2004年以后一直保持在2500万吨的阶段性水平上,2008年达到284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但是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3.0%上升到2008年的5.4%,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9-2008年粮食产量
农业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08年,我省人均肉类畜产品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居全国第1位。肉类总产量由1978年的1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85万吨;蛋类总产量由4万吨增加到127万吨,分别增长了23.0倍和30.8倍。
随着各类产品产量的大幅增加,吉林省农业经济总量迅速提高,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17亿元,比1978年增加835亿元,年均增长6.9%。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建国初期,吉林省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煤炭、电力、林业、烟草等少数几个行业,技术装备十分落后,毫无优势可言。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只有3.5亿元,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也只刚刚过百亿,为113亿元。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年的发展,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已突破6千亿元,2008年突破8千亿元,达到836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74.1倍。
特别是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吉林省加大了对支柱、优势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速培育新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了全省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经济逐渐释放出自主增长、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快改革的制度动因放大。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22382元/人,比实施国有企业重大改革的2004年高出167494元/人;二是工业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1988年,吉林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石化工业其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3.7%、16.7%;而2008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9.0%、17.3 %、11.3%,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三是工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工业产品技术含量显著加大,2008年工业新产品更新度达到25.1%,比1998年上升1.7个百分点;工业创新能力提高,2008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比1990年增长21.3倍,从事技术开发人员增长1.1倍,技术进步极大地推进了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进程,显著提高了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三、社会需求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一)扩大投资成效显著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建设,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也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张,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性、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生活环境,促进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1979-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21904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05.3倍。特别是2004年以来,吉林省在大力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进程中,积极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投资总量增势强劲,投资规模连续迈上新台阶,到2008年全省投资已达5608亿元,比1978年增长307倍;2008年人均投资达到20513元,比1978年增长240倍,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5-2008年的4年中,吉林省扩大投资的战略举措大见成效,全省投资总额强势增长,迅速打破了长期以来投资低速徘徊的局面。2005年,全省完成投资1802亿元,比上年增加631亿元;2006年完成2804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2007年完成4003亿元,比上年增加1200亿元; 2008年完成5608亿元,比上年增加1605亿元。2005-2008年4年全省累计完成投资14218亿元,是1978—2004年27年总和的1.7倍,创历史上投资连续高增长的新记录。
(二)消费需求实现较快增长
改革开放前,吉林省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全社会物资匮乏,居民收入水平极低,购买力严重不足,市场发展徘徊不前,商品供应渠道单一,城乡市场萧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流通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完善,市场逐渐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随着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开放搞活,商品供应日益充足,告别了凭证、票定量供应的历史,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
1949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2.0亿元,到1954年也刚刚达到10.5亿元,直到1978年也只有38.6亿元。这之后,增长开始逐步加快,1988年增加到180.8亿元; 1998年增加到699亿元; 2008年增加到2484亿元,比1978年增加2446亿元,增长了63.4 倍;年均增长14.9%。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4年的10.5亿元扩大到1985年的112亿元,突破百亿元用了31年的时间;从1985年的112元扩大到2002年的1036亿元,突破千亿元用了12年的时间;而从2002年的1036亿元到2008年的2484亿元,仅用6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1千亿元到2千亿元的飞跃。
1949-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三)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吉林省的对外经贸活动,主要是组织收购和调拨业务,虽有少量出口,也只是搞些记帐贸易和试销业务。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吉林省成立了内地省口岸,全省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才得以不断发展,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78-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872亿美元,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值为1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比1978年增长360倍。其中进口8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58倍;出口47.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98倍。到2008年底,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到164亿美元,利用外资渠道已扩展到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俄罗斯、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效益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一)工业实现利润不断创造历史新水平
建国以来,吉林省工业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效益水平显著提升,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52亿元,比上年增加246亿元,增长了84.0%,创历史最好水平;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经济效益出现下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54亿元,比上年减少98.3亿元,下降21.7%。尽管如此,2008年全省工业实现利润与1999年相比,仍增长了15.2倍。2008年一年实现的工业利润比1998年到2002年工业利润的总和还多出67.5亿元。1978年,全省工业实现利润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6.5%,到2008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4.2 %,提高了7.7个百分点。工业实现利润与工业增加值比较,其强度的提高,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省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同时也初步显现出低耗用、高产出的端倪,工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持续向好的发展轨道。
(二)财政收入实现较高增长
建国以来,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吉林省的财政状况逐年好转,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的吉林经济,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全省财力的不断增强。1952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只有3.6亿元;到198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后,1987年又上一个新台阶,突破30亿元。到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23亿元,比1952年增长116.4倍,年均增长8.8%;比1978年增长24.8倍,年均增长12.5 %;比2000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9.6%,其增长速度呈逐步加快之势。
2008年,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为845.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占GDP的比重为13.2%,比1995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逐步加快,占GDP的比重的不断提高,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吉林经济已经步入了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五、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全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地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日益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改善,全省居民收入水平更是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人均GDP比建国初期增长30多倍
1952年, 吉林省人均GDP只有153元,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全省人均GDP也只有381元。改革开放以后,吉林省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转折时期,1984年,人均GDP达到了760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增加了379元;到了改革开放10年后的1988年,全省人均GDP增加到1559元,比1978年增加了1178元;改革开放20年后的1998年,人均GDP增加到5916元,比1978年增加了5535元;到2008年,全省人均GDP已增加到23514元,突破了20000元大关,比1978年增加了2313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比1978年增长了13.7倍;比1952年增长了30.3倍。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多方面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吉林省人民生活总体处在很低的水平且基本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更多地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居民家庭财产从无到有,由少变多,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跨越。
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分别比1952年和1978年人均生活费收入增加12683元、12508元,增长87倍和39倍。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8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65元;1988年增加到987元;1998年又增加到了4207元;2008年已经达到12829元。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81年增加12464元,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4.1%。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26倍
建国以后,由于脱离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片面地追求所谓“一大二公”,导致一个时期内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极其缓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农村率先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2000年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制定和出台了多项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促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到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3元,比1978年的182元增加4751元,增长了26倍,年平均增长11.6%。伴随着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10元,比1990年的26元增加784元,增长了30倍;应该看到,尽管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有了明显调整,收入来源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家庭经营纯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占总纯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为3345元,比1990年的655元增加2690元,增长了5倍。
2008年,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形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良好局面。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继上年跃上4000元平台后,距离5000元大关仅有一步之遥,由200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元增加到200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2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自2000年以来已经连续8年实现快速增长。
(四)职工平均工资逐年攀升
职工工资收入是我省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分配领域制度改革,为广大从业人员工资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建国初期的1952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仅有480元;1978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也只有651元;1988年增加到1630元; 1998年增加到6551元; 2008年增加到23486元。全省职工平均工资2008年比1952年增加23006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7.2%;比1978年增加22835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2.7%。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良性互动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全省职工平均工资有20个年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1984年-1988年,全省职工年平均工资由927元增加到1630元,年均增长14.6%;1992年-1996年,全省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308元增加到5370元,年均增长21.3%;2000年-2008年,全省职工年平均工资由7924元增加到23486元,年均增长14.5%。
六、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消费质量明显提升,消费结构渐趋合理,吃开始讲求营养,穿开始讲求档次,行开始讲求方便快捷。居民的居住舒适意识、医疗保健意识明显增强,老百姓兜里的钱也越来越多。
(一)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
建国之初,由于收入水平极其低下,城乡居民拥有储蓄存款的人是极少数。1949年,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只有4万元,人均不足4分钱。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1978年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9亿元, 1990年增加到197亿元,1998年达到1212亿元,到2008年又猛增到3976亿元,分别比1978年、1990年和1998年增长了673倍、19倍和2.3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27.3元、1988年的464元、1998年的4584元猛增到2008年的14540元。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平均每年增加484元。也就是说,2008年末全省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是1978年的533倍。
(二)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优化
建国初期,全省城乡居民的消费仅仅局限在满足日常的基本生存消费,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居民购买粮油等商品都需要票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凭票供应早已成为一种曾经存在过的历史现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开始改变了多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消费为主的单一消费格局,用于发展和享受支出的比重逐渐提高。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9729元,比1988年增加8828元,增长9.8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3443元,比1988年增加2927元,增长5.7倍。
在这期间,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的开支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1988年的50.5%下降到2008年的34.0%;而文化教育娱乐和居住支出的比重则由1988年的8.3%上升为2008年的24.2%。消费结构明显表现出生存资料比重下降,发展和享受资料比重提高的趋势。2008年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分别为3307元和1362元,分别是1988年的6.3倍和3.9倍。全省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虽有较多的增加,但食品消费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恩格尔系数在显著下降。
恩格尔系数(%)
|
1978 |
1988 |
1998 |
2008 |
城镇 |
59.3 |
50.5 |
46.0 |
34.0 |
农村 |
67.5(1979年) |
53.4 |
54.0 |
39.6 |
七、生存条件有较大改善
(一)居住面积扩大
居住条件是判断生活质量和生存条件的重要标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5.5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7.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7.8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1.9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住房设施也相应配套完善。多数城镇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家庭居室内有厕所浴室,使用着煤气或液化石油气,有可取暖的空调或暖气设备,有全部或部分产权。从上世纪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折射出了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
2006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从解决民生问题和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做出了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的重大决策。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累计改造棚户区3900万平方米。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以来,大力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农民的住房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2007年吉林省全面启动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 2008年,全省改造农村泥草房14.7万户,农民的住房情况受到政府的重视。
(二)就业增加
建国以来,吉林省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推行的是“广就业”的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劳动就业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全省从业人员由1949年的264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281万人,年均增长2.7%;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49年的84.8:7.1:8.1演变到2008年的44.0:19.6:36.3。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78年的7.3%下降到2008年的3.98%。说明我省经济运行在质量提高的同时,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私家车不断增多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出行多数只能依靠两条腿,家庭经济收入相对宽裕的才用自行车代步,路程远的,只能乘坐十分拥挤的公交车。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和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也随之加快,消费结构实现了由传统的以吃、穿为主向住、行侧重的转变,标志之一就是私家汽车从无到有且拥有量大幅度增加。1988年,全省私家车拥有量仅为2.1万辆,到2008年末已发展到88.5 万辆,以年均20.6%的速度在增长。
(四)现代通讯普及率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通信方式迅速融入居民的消费之中。同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一体化,农村居民通信支出也大幅增加。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支出达到439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1988年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支出只有0.72元,占消费支出比重的仅有0.7%;截止到2008年末,全省城镇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85部,比2001年末增加155部;拥有家用电脑45.6台,比2001年末增加37.9台;全省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67.7部,比2001年末增加34.3部;拥有移动电话126部,比2001年末增加121部。“九五”期间,全省移动电话用户数每年都以80%—9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移动电话用户数由1995年的8万户猛增到2008年的1441万户,年均增长49.1%,全省城乡居民生活已经迈入了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时代。
(五)城乡居民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
建国以来,吉林省居民消费走过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齐全、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富裕逐步升级的过程。居民家庭现代化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已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从70年代的百元级“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发展到90年代万元级、十万元级的电脑、小汽车、商品房,消费档次大大提高。以数码电子产品、住房、汽车、通讯器材为代表的新的一轮消费热点已经形成。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达到511元和125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98.1%和88.5%。到2008年底,全省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8台、电冰箱86.7台、洗衣机91.5台、微波炉42.2台、淋浴热水器44.7台、照相机27.0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29.1台、彩色电视机106台、洗衣机72.4台、摩托车59.8辆、影碟机42.4台。
(六)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体相当单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共同的选择。如今,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已步入寻常百姓家。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繁荣和进步,农民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享受性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人们也越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感受到没有文化知识、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将很难在未来社会中立足,因此,非常舍得对文化教育的支出。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42元,比2001年增加166元,增长94.6%;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072元,比2001年增加543元,增长1.0倍。随着收入的持续提高,特别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更多的农民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长期存在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根本性的改变。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381元,比2001年增加260元,增长了2.2倍;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11.1%。
60年沧桑,60年巨变,30年改革,30年腾飞。改革开放使吉林省经济蓬勃发展,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展望未来,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不动摇,吉林经济将会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吉林人的生活将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