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省”建设系列分析之二
编者按: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建设,实现吉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我局利用占有的统计信息资源,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对“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建设分别进行系统化系列分析。现印发《让长白山常绿──“生态省”建设系列分析之二》,敬请各位领导及有关单位参阅。作为“生态省”建设系列分析之一的《对保护吉林省湿地的思考》一文,已通过我局编发的《统计分析》第13期(总第172期)刊出。
今后我局将通过《统计分析》这个载体,陆续刊发“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建设系列分析。
长白山是中国最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地处吉林省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壤处,呈东北�D�D西南走向,绵延约1000公里,形成历史已有100万年之久,它是我国东北地区最高山系和欧亚大陆北半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区在吉林省境内总面积约116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9.5%,森林是长白山生态系统的主体。从长白山熔岩台地到火山锥体,长白山的森林生态系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出现明显的垂直分布带谱。北坡海拔600�D1200米为针阔混交林带,1200�D1800米为针叶林带,1800�D2100米为岳桦林带,2100�D2400为高山苔原带,2400米以上呈高山寒漠景观。森林覆盖率62.4%,腹心地带达76%,林地面积72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8亿立方米,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长白山尚存成片原始森林,素有“长白林海”之称,其原始森林面积约16.8万公顷,主要树种有30多种,浓缩了从北温带到北极地区几千公里的生物景观,堪称“典型的自然综合体”。
如此重要的生态系统,在历史上却曾有过两次大面积的掠夺和超量采伐,一次是日本侵略时期,曾对长白山森林进行过掠夺性开采;另一次是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国家建设,曾对长白山森林进行过度砍伐,其中我省木材采伐量最高时期达到年采伐量685.7万立方米,是2002年木材产量的2.5倍。两次“掠夺性与超量”开采致使长白山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虽然近几年我国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但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并未得到实质性恢复,这对我省“生态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严重的危胁。根据长白山森林资源的现实情况,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结论:对长白山区实行封山育林,以保护现有的长白山森林资源,用最小的机会成本换取最大的发展空间, 让长白山常绿。
一、价值所在
随着长白山天然森林的逐渐减少,其现有森林的价值已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姑且不计算长白山森林的潜在价值,其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就体现在:
(一)生态价值
1.保持水土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大气、水、土地三者的关联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D400年的时间;在降雨340毫米的情况下,每公顷林地的土壤冲刷量仅为60千克,而裸地则达6750千克,流失量比有林地高出110倍。只要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到裸地的7%以下。绵延千里的长白山及其余脉,以其茂密的森林,为东北三省,乃至东北亚地区形成一道生态屏障,保持了松辽平原这一重要“粮仓”的地肥水美,保证了约400万公顷商品粮基地的连年丰收。生态专家认为:如果没有长白山大森林,东北平原将逐渐成为不毛之地。
2.涵养水源、调节径流 。森林被誉为“绿色的海洋”、“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约1000立方米,一万公顷森林的蓄水量即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长白山地区的森林茂盛,河网稠密,湿润多雨,蒸发量小,水量充沛,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长白山森林的复杂立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截持,不但使降雨发生再分配,而且减弱了降水对地面侵蚀的功能。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降水的作用。在雨季,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时间,在旱季,能增加枯水流量,缩短枯水期长度。可以说,长白山森林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对防止洪涝灾害及保证水资源的有效供给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保护野生动植物 。长白山森林是同纬度上原始状态保存最好、物种最丰富的地区,是东北亚现有的比较完整的人与生物圈和著名的物种基因库,是野生动植物理想的栖息地。这里有野生植物资源389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500多种,芳香植物200余种,药用植物800余种;有野生动物资源43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其中东北虎、马鹿、紫貂、水獭、黑熊等是濒临绝灭的珍稀野生动物。长白山是东北亚最大的天然药材库、香料基地和生命基因库。
4.绿色资源。森林不仅是生态资源、木材资源,更是一个影响力大、关联性强的产业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入,长白山林下经济及其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并以“绿色产业”为标志,以食品加工和医药制造业为动力。 2002年,我省以长白山森林为依托的食品加工制造业和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已达1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全部工业的24%,成为中国加入WTO后我省的主打产业和新的支柱及优势行业。
若比较森林的自身价值和生态价值,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价值来计算,其价值就远不止这些了。据粗略计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同时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1250美元),还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31250美元)等等。将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不是300美元了,而是20万美元,与2400吨美国玉米同价。
另外,我省有的部门曾利用日本的生态效益折算法,对长白山森林的生态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他们将长白山森林的生态效益分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供氧气、保护野生动物、调节气候等7项,仅对其中四项进行测算,其生态价值为95亿元,是当年所伐木材价值的13.7倍。由此可见,长白山森林是我省名符其实的“天然宝库”,并具有超出地区和国界的重要意义。
(二)人文价值
1.文化价值。长白山一直以其“神圣、神秘、神奇”之势而闻名世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仅是给人们提供衣食之源的自然之山,还是一个神圣之地。早在中国最古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长白山就以“不咸山”之名而载入史册,其意思为“有神之山”。而森林正是神之居所,古人已对其怀有敬畏之心,不允许亵渎山上一草一木。应该说,这就是最早的生态文明。长白山森林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其孕育的独特的满族、朝鲜族民俗风情,成为吉林省的象征,吸引着海内外人士的目光,其国际影响和作用日趋增长。
2.科研价值。长白山是一座形成历史超百万年的休眠火山,早期喷发活动在距今约 200�D300万年的第四纪。历史遗迹表明,长白山在火山喷前及喷发间歇期间都曾有过茂密的森林,其科研价值重大。长白山生态系统在温带地区极为罕见,它对于研究整个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及其演替规律,发掘和培育更多的生物资源都具有优越的条件,堪称温带地区生态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典范。同时,因远在周朝以前就开始有关于长白山的文献记载,以后历代的史料中对于长白山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及其丰富的资源都有过详细的记载,因此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先绝条件。自1677年开始,已有不少国内外专家对长白山进行多次实地考察,1961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到这里进行工作的人员逐渐增多。1980年1月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其参加了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长白山森林资源的价值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体现。
3.旅游价值。长白山森林旅游对我省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2002年,19处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585万人次,森林旅游创造收入1.08亿元。
二、问题影响
建国50多年来,长白山森林为吉林省乃至整个国家完成原始积累立下了汗马功劳。1949年开始,为了国计民生,长白山成为全国性的木材供应基地。长白山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七,而供应量却是全国第二。1949年至2001年的53年间,长白山森林提供的木材共计2.44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10.6%,在31个省市区中位居第二,成为我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工业产品之一。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与生存机会。仅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看,1998年我省木材采运业(以采伐长白山森林为主)的从业人员为19.9万人,若加上与其高度相关的下游行业,即锯材、木片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木制品业和木制家具制造业,共吸纳劳动力23.9万人,占全部工业的14.1%约有9个县(市)250万人口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长白山森林资源。1998年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采运业从业人员减少过半,但2002年依然提供了13.2万个就业机会,占全部工业的11.4%,在现有的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居第2位。
由此可见,经济建设需要“森林”资源;数百万人口的生存依赖“森林”资源。似乎“靠山吃山”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如今的“靠山吃山”,其实质是对宝贵生态资源的最大破坏。
(一)森林面积减少
1.长白山区天然林面积和蓄积量不断减少,原始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和集中过量采伐,除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原始森林资源已基本不复存在。原始森林不是支离破碎,就是残次退化,而且分布极为不均,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从建国初期到 70年代中期,长白山区天然林面积一直成增加的趋势,1949年长白山区天然林面积为461.3万公顷,1975年增加到695万公顷,从1975年开始,逐年减少,到2001年减少到586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由1975年的7.5亿立方米减少到2001年7.1亿立方米。
2.成过熟林面积及比例大幅度减少。在天然林中,占天然林 80%多的天然林用材林下降幅度更大。1975年天然林用材林面积为542.7万公顷,2000年减少到496.8万公顷,下降了8.5%,同期的林木蓄积量下降了9.1%。在天然林面积减少的同时,天然林成过熟林面积下降的更快,1975年天然林成过熟林面积为225万公顷,2001年减少到101万公顷,蓄积量由4.2亿立方米下降到1.9亿立方米。中幼令林面积则由318万公顷增加到375万公顷,蓄积由2.1亿立方米上升到3.5亿立方米。这表明长白山原始森林已不完整,而且分布极为不均,已经退化为天然次生林。掠夺式的采伐致使原始森林被残破不堪的中幼龄林所替代,大面积针阔混交林消失。截止2000年,全省天然林区处于稳定状态的成过熟林只剩11.3万公顷,仅占有林地面积的3.7%。
3.优质林木品种减少,大量的珍贵优质树种几近灭绝。大面积的集中过量采伐,也使天然林和用材林的主要树种在 50年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天然红松林面积建国时为41.3万公顷,1986年减少到12.9万公顷,到2001年又锐减到2万公顷,仅占天然林面积的0.3%,已濒临灭绝。水曲柳、胡桃楸、黄蘖等天然珍贵乡土树种资源已大量减少,紫杉、刺楸等珍贵稀有天然树种已濒临灭绝。此外,云冷杉林面积由1986年的30.6万公顷减少到2001年的6万公顷;水胡林面积由1986年的26.3万公顷减少到2001年的6万公顷,几近灭绝的边缘。
(二)自然灾害增加
1.水土大量流失。水土流失是森林破坏导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之一。由于森林的严重破坏,长白山地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该地区森林砍伐后土壤侵蚀严重,年均侵蚀深度为 1.5毫米,最大深度为4.4毫米,而这些土层的形成至少需要100年以上。由于森林的退化和地表植被的破坏,森林的保土蓄水能力也随之降低,水土流失加重。水土流失还导致下游水库泥沙的增加。据有关部门检测,仅白山、红石、松花湖三湖地区的氮、磷、钾等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即达29.7万吨;年均输入湖区的泥沙量达804.9万公斤,是建库初年均输入量的3.6倍,目前仍在继续上升,照此淤积下去,三大电站的设计使用寿命至少减少一半以上。丰满水库的寿命将减少70%。
2.水、旱灾频繁。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因林分状况而有明显的区别。由于人为破坏,人工林年龄小,生长率低,蓄水固土能力差。据测算,低质低效的马尾松林生物生产力仅为优良林分的 1/9。由于优良林分有较好的乔、灌、草和死地被物的覆被,其生物层在一次降雨中所拦蓄的降雨量是低效林分的 6到10 倍。由于忽视对生态屏障的保护,对长白山森林集中砍伐、采育失调、森林大面积减少,林分质量大幅降低,导致长白山区森林的蓄水固土能力差,从而使森林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功能严重下降。给长白山以及东北三省更广阔的区域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研究表明,由于长白山森林面积的减少,降水量明显减少,导致了吉林省中西部干旱加剧,东部山区一些河流年均降水量减少。近50年来我省延边地区海兰江河流径流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据气象部门统计,近100多年来随着长白山林区原始森林采伐面积扩大和森林树木减少速度加快,我省春夏旱灾频率加大,旱涝频率由12%增加到38%以上。自1986年以来,位于我省长白山范围的地区共发生较大洪灾5次,其中1995年的特大洪灾,致使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83亿元。1998年发生的罕见特大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更是上百亿元。近三年来我省又连续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经济损失更加严重。这些灾害的发生,除大气环流原因外,与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消失及天然林区森林生态功能下降有一定的关系。长白山地区的洪涝灾害,及河流流量的锐减,不仅使吉林省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同时它严重地影响下游的黑龙江人民的生产、生活。
(三)人类侵害严重
1.森林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据科学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积减少 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就将减少一半。地球上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长白山森林资源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长白山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原始森林已不完整,人为地现象随处可见。由于森林的过量采伐,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环境遭到破坏,加之非法捕猎和掠夺式采挖,造成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锐减。紫杉、刺楸等珍贵稀有天然树种及长白山野山参、少数药用价值为人所知的、引人注目的、形态奇特的物种如瓶尔小草、草苁蓉、高山罂粟等,也已濒临灭绝。东北林区冷水鱼类资源等珍贵野生动植物种类,已较难见到。如野生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钱豹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也基本处于灭绝状态。就是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80年代初还不时可见的大中型动物,近几年也濒临绝迹。在保护区内滥采松籽、搞“小秋收”,还切断了森林中许多禽兽的食物链,给长白山生物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和灾难。
2.病、虫、鼠害频频发生。天然林过度采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固有的生态平衡,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据统计,自有资源档案以来,吉林省长白山国有林区人工林面积由 1963年的4.5万公顷,增加至2001年的140万公顷,其中70%以上是以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纯林。1998年长白山天然林区的落叶松面积为50多万公顷,是建国时的3.5倍多。应该看到,这是导致病、虫、鼠害频频发生的内在原因。
3.森林对空气污染的控制能力降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生产 10吨干物质,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近代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110多年里由27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350毫升/立方米,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600毫升/立方米。同时,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还会使温室效应加剧。
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们预测,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加60%至8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的严重威胁,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主要原因
长白山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归结有以下三点。
(一)思想观念不正确、法律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尽管国家和省政府制定了生态保护、封山育林等各项法规,但执行得并不好,效果并不明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经济的内涵缺乏全面、客观认识,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森林的永续利用;只强调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考虑森林功能的生态效益。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生产、生活过程中木材的严重浪费及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一些地方和企业法制观念淡薄,有令不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由于国家有关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致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蚕食林地、毁林栽参、砍树养蚕、烧碳等现象和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制止,违法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尽管吉林省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省林业建设资金不足,在森林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尤为突出。长白山国有林区森工部门社会负担过重,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政策,只能解决木材减产带来的一些困难,还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直接用于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三)森林利用缺乏新思维。面对众多的以森林为生的人口和产业,过度依靠这有限的资源,不能跳出森林看森林,把经济发展局限在“吃资源”上作文章,比如我省现有 36个规模以上森工企业。2002年的采伐量为279.6万立方米,虽是逐年减少,但仍占长白山森林畜积量的3.6%;还有按全省平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林区人口年均增加3.7万人,再加上非法进入的流动(串)人口,这些人口主要靠砍树为生,必然导致对天然林的蚕蚀和破坏。
四、保护建议
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是保护森林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我们以为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长白山森林的目的。我们建议省委、省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长白山保护进行统一规划,从长远大计考虑,对长白山区真正实行封山育林20�D30年,将长白山林区分为一类禁采区,二类过度区,三类边缘区,采取递次推进的办法对长白山森林进行保护,用20�D30年时间恢复长白山生态系统,把长白山森林资源的保护作为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切入点。
(一)撤厂移民实施森工产业大转移
1.一类禁采区,即原始森林区:此类区域森林面积约 17万公顷,占长白山森林面积的2.3%,主要分布在邻近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抚松、安图县内,涉及4个林业局和林场。对此类区域采取“全封闭”方式,不仅严禁木材采伐,而且严禁采摘区内任何植被。对区内动物亦予以保护,不允许猎捕。区内河流禁止捕鱼,在未来两年之内达到绝对天然的标准,不再铺设新的道路,除旅游居住地外,没有任何人类居住和生产的痕迹,撤离在一类区域即原始森林附近的全部从业人员及家属,区内工厂全部停产迁出,到二类或三类区发展其他产业和定居。
2.二类过度区,即原始森林之外的天然林区:
此类区域森林面积约570万公顷,占长白山森林面积的78.4%,主要分布在延边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吉林一部分县(市),涉及19个林业局和林场。对此类区域采取“半封”方式,借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办法,分两步走。
第一步骤(2003�D2010年),以减少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为主题,到2010年实现长白山森林无一棵外运,只允许当地职工和居民的自采自用,并限量开采。在此期间,需逐步用煤、电等燃料取代居民生活用材。
第二步骤:(2010�D2023年),将从事长白山天然林采伐的职工逐步转移到植树造林和发展接替产业上,主要出路:
一是将居住于天然林区同时远离城镇的职工,引导培训其从事林地经济和旅游服务业,种植人参、五味子、菌类、贝母等中药材、山菜和花卉,养殖畜禽、林蛙、狐狸、鹿等经济动物,做精做大长白山特产种植业和养殖业,并开展生态旅游,提高护林和服务水平;
二是将接近于城镇的林业职工分流至附近城镇,通过发展农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走绿色城镇化道路,增加城镇就业人员并以不扩大城镇面积为前提,采用保护森林、耕地等自然资源的聪明发展模式(Smart Growth)。
三是靠近于水域、山口等地的林工职工,通过再培训,培植长白山区新的与生态环境较易协调的支柱产业,如水电站、风能、太阳能发电等行业,从而解决林区居民生活、生产所用燃料问题,并提高当地财政收入;
四是将木材采运业中的青壮年及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和管理人员输出至非洲、南美、东南亚及俄罗斯等地,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拓展就业渠道。据调查,我省已有此种类型的海外公司,向非洲等地输出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部门的协助。
3.三类边缘区,即长白山人工林区:此类区域面积约 140万公顷,占长白山森林面积的19.3%,主要分布在吉林市、辽源、通化等县(市),涉及13个林业局和林场。对此类区域采取“轮封”方式,以绿化荒山,植树造林为主题,安置一部分从林业产业上转移下来的工人,加强商品林建设,大力培育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此类区域所采取的措施对我省财政收入影响不大,可通过相互补给自行解决,因此不需要国家资金支持。
(二)寻求资金及财力支持
1.向国家争取移民费和解决银行债务。一是省里无力解决的移民经费,建议有关部门参照长江、黄河上游实行天然林禁采的作法,在原有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国家支持资金之外,再向国家申请 8�D10亿元迁移费。据统计,2002年我省接近原始森林的森工企业4个,职工人数约2.8万人,占全省木材采运业职工人数的近五分之一,若按每个职工家庭迁移及安置费用3万元计算,共需人员迁移安置资金8�D10亿元。二是4个森工企业银行负债共计12.4亿元,请求国家核销12.4亿元的各种银行呆坏帐。这样用2�D3年时间,完成搬迁任务。
2.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从 2002年的情况看,“二类区域”所采取的措施对我省经济将有较大冲击,见下表:
2002年木材采运业及相关行业情况
单位:亿元,万人
|
从业人员
|
工业总产值
|
资产
|
负债
|
利润总额
|
木材采运业
锯材、木片加工业
人造板制造业
木制品业
木制家具制造业
|
13.2
0.
51
1.
56
0.
92
0.23
|
36.28
2.56
14.41
9.94
1.4
|
83.68
5.24
26.48
11.42
3.33
|
50.81
4.0
16.94
7.74
2.53
|
1.67
-0.28
0.2
0.04
-0.09
|
合计
|
16.42
|
64.59
|
130.14
|
82.02
|
1.54
|
我省从事木材采运业(以采伐长白山天然林为主)从业人员共计13.2万人,2002年累计采伐木材279.6万立方米,虽然从业人员比2001年下降12%,但木材产量仅下降1.8%,创造的产值达36.28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7%,资产总计83.68亿元,实现利润1.67亿元,比2001年增长41.6%,上缴税金1.93亿元,增长0.2%。如果第二步骤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的计划得以实施,将直接减少我省工业产值36亿元,减少财政收入2.1亿元,减少就业机会13.2万个。若加上其他4个相关行业,则将减少我省工业产值65亿元,减少财政收入3.1亿元,减少就业机会16.4万个。尤其对于以木材采运及加工为主的延边和白山两个地区,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二类区域实施产业转移的头5年时间里,需向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天然林保护基金的注入约15亿元(每年3亿元),以扶持当地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纳劳动力,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取得长期成效而走出致胜一步。
3.设立长白山森林资源保护基金。一是以政府财力投入为主体,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二是发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效应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三是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发动社会募集捐款。
(三)实施法治化管理
1.立法保护长白山森林资源。颂布“原始森林保护法”和“天然林管理法规”,原始森林区严禁人类活动和旅游开发。天然林区以生态系统管理为基础的管理原则,依法对森林进行分类管理。
2.实施生态区评价和森林认证制度。由政府、科学家和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对长白山区的生态�D经济�D社会因素及其可能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调查,制定出生态管理对策和政策调整建议,在长白山区实施森林管理新规划。同时,建立森林认证体系,或加入 FSC(全球最大的森林认证体系),对长白山森林进行认证,以此标准发展其相关产业。
(四)合理利用长白山品牌资源
1.发展生态旅游。即“保护环境和支持当地人民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 。 在“一类区域”制定客流量上限,严禁破坏一草一木,长白山天池不允许任何人下水,天池两侧及“一类区域”全部范围内允许游客“留下的是脚印,带走的是美好的记忆”,以保持长白山原始森林的原貌。在“二类区域”,通过申请国际管理体系 ISO14001认证,举办长白山国际森林保护节、国际生态旅游节来扩大长白山森林这个“东亚之肺”的国际影响度,通过开办青少年绿色营,组织市民认养风景树的活动,宣传生态旅游和环保知识,使长白山森林生态旅游成长为我省新的增长点。
2.发挥品牌效应。我省已做过很多工作,力塑“长白山”品牌,长白山旅游、长白山人参、长白山葡萄酒、长白山矿泉水等已越来越被世人所熟悉。“长白山”已成为我省一个巨大的无形资产,下一步工作应是如何进一步凸现这个品牌,使其价值得以体现,并增值。在开发长白山森林资源的下游行业时,可以形成“长白山”系列产品,并尽快进行商标注册,以“绿色”优势打入国际、国内市场。以此创名牌效应,引导特色经济,形成保护长白山森林的经济后盾。
注:文中木材采运业及相关行业数据为规模以上工业数据
吉林省统计局《让长白山常绿�D�D“生态省”
建设系列分析之二》课题组
组 长:姜国钧
副组长:程建华 杨霞云
成 员:蔡晓力 杨毓雯 程 春 向远鹏 孟红英 陈雪
2003年4月8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