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老龄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效应。因此,认真研究人口老龄问题,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发展老年产业和老年服务,同时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为社会服务,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003年末悄然越过占总人口10%的标准线,使我省跨入了人口老龄化省份的行列。本文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及相关资料,对我省的老龄化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通常包括四个指标: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口年龄中位数、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和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的比值(如表1)。其中,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最有代表性,因此被广泛应用。按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当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则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世界许多国家相继迈入老年型国家之列。
人口年龄结构三种类型的划分
表1 单位:%
指 标 |
划 分 标 准 | ||
年轻型 |
成年型 |
老年型 | |
少儿系数(0-14岁) |
40以上 |
30-40 |
30以下 |
老年系数(60岁及以上) |
7以下 |
7-10 |
10以上 |
或65岁及以上 |
4以下 |
4-7 |
7以上 |
老少比 (65岁及以上/0-14岁) |
15以下 |
15-30 |
30以上 |
年龄中位数(岁) |
20以下 |
20-30 |
30以上 |
从世界范围内看,在法国于1865年首先成为老年型国家后,瑞典、挪威、英、德、美、加、意、日等经济发达国家相继跨入老年型国家之列。目前,全世界老龄化的地区有8个(按65岁计):北欧(15%)、西欧(14%)、南欧(13%)、北美(12%)、东欧(11%)、大洋洲(10%)、加勒比(7%);而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近100个已成为老年型的国家或地区。据联合国预测,从21世纪开始,其余国家也将相继进入老龄化状态,到21世纪末,所有国家都将成为老年型国家。
在我国,继上海于1979年成为第一个“老龄化城市”之后,浙江、江苏、北京、天津、山东、重庆和辽宁等省市相继成为老年型省市。从整体范围看,1999年10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已成为老年型的国家,今后,老年人口将以每年平均3%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D�D2020年之间,地处边远、人口稀少的青海、西藏等省份都将跨入老年型省份的行列,到时,我国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地区,都会成为老年型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进程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自然的、经济的原因,人口死亡率很高,寿命很短,人口世代更替速度较快,必然以高生育保持人类的生存和延续,但在这期间婴儿的存活率比较低。由于死亡率先行下降,生育率相对死亡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就快,导致人口过多的压力越来越大,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成为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完善,生育率与死亡率一样开始迅速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绝对量日益增加,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提高,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再次发生转变,人口老龄化现象也相应出现。
70年代以前,我省人口还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迹象。1964年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1%,1982年为 6.31%,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低,人口结构是年轻化的后期。而到1990年人口普查时,这个比例已达到7.23%,200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到9.39%。2003年末达到10.54%。很显然,自80年代以来,我省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到80年代末已转变为“成年型”,此后开始向“老年型”转变,人口出现老龄化。2000年,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已基本进入“老年型”。到了2003年末,我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完全进入“老年型”,成为全国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省份之一。人口老龄化是我省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深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老年人口构成
表2 单位:万人,%
年份 |
总人口 |
60岁及以上 |
65岁及以上 | ||
人数 |
占总人口比重 |
人数 |
占总人口比重 | ||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3年末 |
1129.0 1566.9 2256.0 2466.0 2680.2 2703.7 |
67.8 86.3 142.3 178.4 251.7 285.0 |
6.01 5.51 6.31 7.23 9.39 10.54 |
38.7 50.6 89.8 111.4 162.0 190.6 |
3.43 3.23 3.98 4.52 6.04 7.05 |
资料来源:2003年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其他为历次人口普查数据
三、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点
纵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省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老年人口增速快于总人口增速
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2000年,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51.7万人,占总人口的9.39%,比1990年的178.4万人增加73.3万人,年均增长3.39%,是总人口平均增长速度的4.19倍。2003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5.0万人,占总人口的10.54%,2000�D2003年,全省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23%,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的14.59倍。可以看出,总人口的增长速度随时间的推移有减缓的趋势,与此相反,老年人口无论是60岁及以上还是65岁及以上,其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且差距明显加大,说明我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全国各省之间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育状况的不同,老龄化程度差异很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1%,而我省为6.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大大低于上海(11.5%)、浙江(8.92%)、江苏(8.84%)、北京(8.42%)、天津(8.41%)等省市。高于贵州(5.97%)、黑龙江(5.56%)、内蒙古(5.51%)、甘肃(5.02%)等省、自治区。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列第23位。2003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5%,而我省为7.05%,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说明我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他们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较为发达,人们的生育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从而使人口生育率自然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又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后盾。如日本1970年进入老龄化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而我省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依靠人口控制政策,促使出生率在短期内快速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我省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125美元。因此,对于我省来说,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相当脆弱。人口老龄化超前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人口老龄化程度城市比农村严重
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3年末我省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04.7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10.76%;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5.5万人,占镇总人口的10.67%;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4.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0.34%。可见,我省无论城镇还是农村都相继跨入老年型社会。此外,城市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最高,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未来我省城市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
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差别,反映了城乡在生育率、死亡率及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差别导致的人口变量的差异。今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陆续流入市、镇,他们流入市、镇会改变城乡人口的年龄构成,市镇的成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和少年儿童会相对减少,农村则相反,老年和少年儿童会相对增加,成年人口减少,城镇居民的生育观和生活方式会影响已进入城市的农民,使其同化,从而加速城镇人口的老龄化,而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农村人口比重的下降,又会使总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程度提高。
四、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我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用年龄移算法预测我省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2003年末,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5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05%,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不断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我省人口类型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转变为重度老龄化。一方面,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03年的285.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64.8万人,增长28%,到2020增加到593.8万人,比2003年翻了一番。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从2003年的190.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31.5万人,增长21.45%,到2020年增加到392.8万人,比2003年翻了一番。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10年将提高到13.13%,比2003年提高2.59个百分点;2020年将提高到21.35%,比2003年提高了1倍。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2010年将达到8.33%,2020年将达到14.12%。届时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及以上老年人。2020年以后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43.4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32.49%,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到达重度老龄化阶段。
五、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
(一) 生育率的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历史证明,生育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远远大于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我省生育率的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有效地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使我省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22 ‰ ,下降到 1980年的15.81 ‰ ,到 2000年又进一步下降到9.53 ‰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迅速下降,从 70年代初的5个左右,下降到90年代的更替水平以下。生育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具有直接影响,它使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相对增加。
(二)人口死亡率下降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促进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死亡率一直呈下降趋势。下降最快的时期是50年代,自70年代以来死亡率一直在6 ‰ 左右徘徊。死亡率的下降对我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0�D14岁儿童人口死亡率下降较快,尤其是婴儿死亡率下降较快,从而相应地提高了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死亡率的降低,进而提高了老年人口的比例。目前,在我省人口出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婴儿和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
与死亡率相对应,我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一直呈上升趋势。从新中国成立前的40岁以下,上升到1990年的68.5岁,到了2000年则进一步提高到73.1岁。在总人口不变的条件下,人口死亡率的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相应提高,都意味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增加。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也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三)现阶段的人口年龄结构是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基础
由于我省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急剧的人口转变,特别是在近50年的时间里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幅度大、速度快,使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急剧变化。在生育率和死亡率都下降到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次出生高峰期出生的庞大的人口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在本世纪一二十年代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行列,将使我省老年人口比例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
(四)人口迁移对人口老龄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我省的移民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人口老龄化有着重要影响。50年代到70年代,我省的移民一直处于净迁入状态。进入80年代后期,由于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我省的迁移活动出现了逆向发展的趋势,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995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的五年间,全省净迁出30万人。而迁出的人口中以青壮年为主,这对我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导致现阶段我省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的下降,它造成年轻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引起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对增加,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另一方面,在生育率和死亡率都降到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也必然导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上升。
六、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
人口的老龄化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社会保障等。从我省的具体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 人口老龄化对积累和投资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老年人口的增加,从而会降低纳税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本身不但不纳税,相反还是税收的享用者,从而会减少纳税人的数量,降低国民总的纳税额。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疾病流行模式也会出现相应的一系列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在1990年就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水平以及疾病流行模式。第二组疾病流行模式所占比重在1990年达到了71%,表明我们必须加大医疗保障的投入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内外的有关资料证明,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60岁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年龄组医疗费用的3到5倍。据养老与社会保障研究专家宋晓梧的估算,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增长率的同比增长,我国医疗费用到2025年将占当年GDP的12%左右。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斯彭格勒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口平均抚养费用大大高于青少年人口的抚养费用。并且,由于青少年抚养费用是人力资本投资,而老年人抚养费用则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是纯粹消费性的,因此老年人抚养费用的增加可能降低未来的经济增长率。
(二)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全省来看,2000年我省老年抚养比为8.05%,预计到2020年上升为19.37%,2050年上升为55.69%,如果加上年幼子女的抚养,将达到71.41%。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急剧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9年的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近12倍,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各地财政负担十分沉重,同时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供养系数提高,也加重了社会、企业和家庭的负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的一个“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课题报告里,根据人口结构和现行的退休、养老保障体制测算,统筹基金部分在未来的30年间将会出现年均1000亿元左右的赤字。由于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造成农村实际上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提前。我国目前许多较偏远的农村已经出现只有年小和年老两个年龄结构的趋势,很多老年人得不到及时的养老保障。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势实际上比城市还要严峻。在过去20余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我国居民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投入的重要来源。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多,老龄人口是纯粹的消费型群体,他们将使用大量储蓄而降低我国居民的储蓄率。这将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投入。
(三)人口老龄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为了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已成为当务之急。
预计到2020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7亿,占总人口的11.92%,我省将达到392.8万人,占总人口的14.12%。一般认为,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会给老年产业带来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国家老龄协会估算,全国老年人潜在的消费能力约3000亿元人民币。当然,也应看到,我国城乡差别仍很大,而农村人口占人口较大比重,因此衡量老年产业市场要与城市化发展联系起来。也有人认为,如果企业单从老年人潜在的消费能力来决定发展战略,可能进入误区,因为老年产业的发展恐怕不能简单地与老年人口数量对应。但不管怎样,老年产业应该是一个待开发的“金矿”。
(四)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人的生理机能与人的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的增长与智力、体力的衰退成正比。劳动力老龄化往往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同时也使劳动者的职业变革能力减弱,适应能力降低。在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老年工人过去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很容易过时,他们不如年轻人更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有关研究表明,三四十岁的劳动力,其创造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五) 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人在退休前总是倾向积极储蓄以备退休后使用,而退休后则基本上停止储蓄,开始使用已有的储蓄。因此,按照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人口老化将导致总储蓄的下降。阿格赫和鲍顿也证实,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储蓄具有长期的消极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储蓄仍是积累和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储蓄率,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
一般来说,未成年人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同储蓄率呈负相关,而劳动年龄人口与储蓄率呈正相关。因此,一个国家总负担系数的提高会降低储蓄率。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老年人,年龄愈高,有银行储蓄的人数比重愈低,人均储蓄额也愈少。
七、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首要对策是深化改革,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数量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在年老体衰不能自理时能够得到生活上的照料,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1、建立健全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我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新中国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几年前,我省就着手改革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几年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国家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思路应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体一致,以 便将来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接轨。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我省老年人口半数以上在农村,老年人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也在农村。解决农村众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必须从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走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储备积累式农村养老保险路子。这就是,以县为基本核算单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为农民设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农民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水平自愿选择投保标准,年老时按投保标准和投保年限领取养老金,多交多领,少交少领。乡镇企业为职工交纳的保险费税前列支。
从全省农村来看,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农村集体经济积累比较薄弱,为此,必须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前提,积极帮助农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家庭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同时要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积累水平,从而奠定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我省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为农村低龄健康老年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提供优惠政策等。
3、建立健全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医疗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逐步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问题将随着新的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而得到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应与企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大体一致。广大农民老有所医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建议在全省农村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坚持“政府领导、集体扶持、多方筹资、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方针。合作医疗基金本着在国家的扶持下,集体和农民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在现阶段以农民个人负担为主。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水平,既要考虑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又要考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以满足农民的基本 医疗预防保健需求为宜。
新中国建立以来,各地民政部门在城市建立了敬老院或福利院,农村一些乡镇也建立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敬老院,专门收养无子女、无生活来源的社会孤老,也收养一些有经济收入和子女的自费寄养老人。过去有子女的老人认为住敬老院不光彩,近年来传统观念在悄悄变化。自费寄养老人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不少敬老院已人满为患。再过 20年,我省将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现在的中年人将陆续成为高龄老人,一对夫妇照顾四位高龄老人的情况将比比皆是,到那时要求进敬老院、老年公寓的老年人会更多。发展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化的养老机构是非常必要的。兴办社会化养老机构,完全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有困难,应鼓励企业投资兴办,并在税收和贷款上给以优惠。既可建小型分散、收费低廉的普及型养老机构,也要建一些集养老、治疗、康复、娱乐、临终关怀系列服务为一体,设备先进,服务一流,有示范作用的综合性养老机构,以满足各个层次老年人的需要。各级民政部门应制定好发展规划,建设地点应纳入城镇建设规划,进行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预留好地皮。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这就需要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主体的老年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家庭服务员制度,城市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可从下岗职工中挑选一批志愿者为服务员,为辖区内的老人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陪去医院看病等,按规定收取一定的费用。二是提供膳食服务,由社区服务中心开办老年人食堂,或者组织老年人在附近饮食店、单位食堂搭伙,解决老年人吃饭的问题。三是开办托老所,子女早晨把老人送到托老所,晚上接回家。四是建立老年人志愿制度,由社区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邻里高龄老人和有病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志愿人员年老体衰时,可享受同样的服务。
如果经济得不到较快发展,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人队伍,社会将不堪重负。加快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最根本的对策。应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争取在老龄化高峰期到来之前,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在现阶段,人口数量仍然是中国人口问题的首要问题。控制人口数量必须调整人口结构,防止出现人口结构过度老龄化。在调整人口结构时,必须考虑人口数量,不能让人口数量再度膨胀,正确处理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关系。建议尽快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或长期规划。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口数量目标,更应包括人口结构目标和人口素质目标。根据人口发展战略或长期规划,适时调整不同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以保证未来人口数量既不膨胀,人口结构也不过度老 龄化。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社会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如果适时推迟退休年龄,让有工作能力的老年职工继续就业,既可以减缓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又可以减轻社会负担。就中国目前的情况,延长所有岗位退休年龄的时机还不成熟。因为社会上还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延长退休年龄,让老年人继续占据劳动岗位,一些年轻人就会失去就业机会。但对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延长他们的退休年龄。这是因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延长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年龄,让他们继续 发挥作用,无疑会增加在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当前,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比例很不协调,劳动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增加就业岗位,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需求,是吸纳劳动力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重为35.4%,吸纳劳动力仅为33.3%,和发达省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十分必要。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近几年,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 中小企业,成为提供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主力军。
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明显地不同于少年儿童,与中青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老年人口数量及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老年人用品的生产,发展“银色经济”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目前,国内老年人用品市场冷清,商店商品琳琅满目,而老年人需要的许多商品却不容易买到。开发和生产老年人用品,不仅可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是许多企业应该大力开拓的生产领域。
(八)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养老安全网络
我省目前还处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阶段,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转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特别在农村更是如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的部分转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从我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和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说,要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是解决我省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居家养老就是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积极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建立适合我省省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老年人在一生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他们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应该得到生活的保障和社会的尊重。中国素有养老、爱老、尊老的良好传统,但不可否认,社会上时有不尊重老人甚至侵犯老人正当权益的现象发生。要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遗弃和虐待老人的犯罪行为,要坚决依法惩处。
(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