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率统计:
吉林省朝鲜族人口现状及变动因素分析?D人口普查系列分析之三

发文日期:2005-05-12 06:00:25
发文来源:
字体:      
吉林省朝鲜族人口现状及变动因素分析

�D�D人口普查系列分析之三

朝鲜族是中国18个百万以上人口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量在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十二位。在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的同时,朝鲜族以其人口的低增长、低生育、较高的文化素质独秀于中华民族之林。朝鲜族已成为各民族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振兴民族经济”的楷模,成为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最具特色的民族。

吉林省朝鲜族人口占全国朝鲜族人口的60%,是中国朝鲜族的聚居中心。研究吉林省朝鲜族人口的发展变化状况,对全国朝鲜族人口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对吉林省朝鲜族人口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朝鲜族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一、朝鲜族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

朝鲜族是吉林省唯一超过百万人口的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人口总数为114.6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减少3.8万人,减少3.21%。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4.28%,比1990年下降0.52个百分点。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为46.70%,比1990年下降0.17个百分点。朝鲜族人口总量的变化情况见表1:

吉林省1953-2000年朝鲜族人口增长情况

表1 单位:万人、%

 

朝 鲜 族

 

其他少数民族

全省总人口

1953年

75.6

1009.7

43.7

1129.0

1964年

86.7

1432.6

47.6

1566.9

1982年

110.4

2073.0

72.6

2256.0

1990年

118.4

2213.4

134.2

2466.0

2000年

114.6

2434.9

130.7

2680.2

1953-1964年平均增长率

1.25

3.23

0.77

3.02

1964-1982年平均增长率

1.35

2.07

2.37

2.05

1982-1990年平均增长率

0.87

0.82

7.98

1.12

1990-2000年平均增长率

-0.31

0.93

-0.32

0.81

1953-2000年平均增长率

0.89

1.89

2.36

1.86



表1显示,朝鲜族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从1953年至2000年的47年间,吉林省朝鲜族人口净增39万人,增长51.59%,而同期全省总人口增长了137.40%,汉族人口增长了141.15%,接近朝鲜族人口增长速度的3倍。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199.07%,增加近两倍,为朝鲜族人口增长速度的4倍。在这种人口较快增长的形势下,朝鲜族以他的低出生、低增长在各民族中保持了最低水平,尤其是1982年以来,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21%,1990年至2000年年均减少0.31%。尽管朝鲜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同样享有人口生育方面的优待政策,但这个民族在人口控制上,始终为各民族之冠,且为第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民族。

二、朝鲜族人口年龄、性别的变化

(一)人口的性别

朝鲜族人口的性别构成与其他民族亦有较大差别,见表2:

2000年朝鲜族人口性别比变化情况及比较

表2 女=100

年龄

朝鲜族

汉族

其他少数民族

全省总人口

合计

99.51

105.03

107.07

104.89

0-4

105.06

111.25

107.20

110.85

5-9

104.37

109.13

106.83

108.83

10-14

105.59

106.57

103.99

106.37

15-19

105.77

105.77

96.65

105.20

20-24

111.10

105.32

105.68

105.52

25-29

108.39

104.34

108.39

104.64

30-34

105.26

106.04

105.70

106.00

35-39

104.86

105.71

101.70

105.48

40-44

104.57

105.14

104.69

105.09

45-49

104.27

102.72

113.85

103.28

50-54

100.42

99.98

117.90

100.66

55-59

88.53

98.84

119.96

98.93

60-64

85.41

103.71

122.83

103.16

65-69

74.75

102.76

119.26

101.50

70-74

57.11

106.10

121.94

103.49

75-79

49.31

106.46

126.38

103.41

80+

37.46

98.39

122.86

95.66



2000年朝鲜族总人口性别比为99.51,低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但在正常值(100±5)范围内。除0-4岁组人口性别比低于其他民族外,从5-9岁至50-54岁组人口性别比与其它民族差别不大。朝鲜族总人口性别比偏低的原因,主要是高年龄组人口性别比偏低所致。55岁以后,性别比开始低于100,且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75岁以后性别比已低于50,而其他民族高年龄组性别比一直高于100。朝鲜族高年龄组人口性别比低,主要是朝鲜族男性人口预期寿命低于女性所致。1990年男性预期寿命比女性低近7岁。

(二)人口的年龄构成

由于朝鲜族人口的低出生、低增长,使朝鲜族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0-14岁人口的比重已降至16.08%,比1990年下降8.48个百分点,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2.84个百分点。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6.54%,比1990年上升5.8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7.38%,比1990年上升2.5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4个百分点。人口年龄中位数已达36.44岁,比1990年增加8.08岁,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77岁。朝鲜族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见表3:

朝鲜族人口年龄构成变化情况

表3 单位:%

 

老年型标准

1990年

2000年

全 省

朝鲜族

全 省

朝鲜族

0-14岁

30以下

26.16

24.56

18.92

16.08

15-64岁

 

69.32

70.65

75.04

76.54

65+

7以上

4.52

4.79

6.04

7.38

老少比

30以上

17.28

19.49

31.94

45.87

年龄中位数(岁)

30以上

25.90

28.36

32.67

36.44



1990年朝鲜族人口的年龄构成还属成年型,各项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差别不大。2000年朝鲜族老年人口比重已达7.38%,老少比升为45.87%,且朝鲜族少年儿童比例已降至16.08%,年龄中位数已超过36岁,按通用人口年龄类型标准划分,朝鲜族人口年龄结构已属典型的老年型,朝鲜族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朝鲜族人口年龄构成的深层次转变,主要是由于他们已把迅速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看得重于发展人口的数量,逐渐地形成了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提高人口素质、实现民族繁荣的现代婚育观念。

三、朝鲜族人口受教育情况

朝鲜族人口历来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其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各民族中一直名列前茅。2000年全省朝鲜族人口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有88542人,平均每万人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为773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多254人。朝鲜族的中等教育也极为发达和普及,2000年接受过中等教育(含初中、高中)的人数为764839人,每万人中达6676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多1328人。接受过各种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3.7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比其他少数民族高3.65个百分点。朝鲜族人口受教育状况 见表 4:

2000年朝鲜族6岁及以上人口各种受教育程度

占总人口的比重及比较

表4 单位:%

 

有文化人口

       

不识字人口

大专以上

高中(含中专)

初 中

小 学

朝鲜族

93.73

7.73

25.54

41.22

19.24

3.11

汉族

89.08

4.80

14.68

35.42

34.18

5.92

其他少数民族

90.08

4.90

14.37

35.97

34.84

4.28

全 省

89.33

4.93

15.13

35.70

33.57

5.72



表4显示,朝鲜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高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朝鲜族人口的婚姻状况

朝鲜族人口的较高文化素质,其婚姻结构与其他民族亦有不同的特点。

2000年朝鲜族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的比重为21.32%,高于全省2.65个百分点。有配偶占68.8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13个百分点。离婚占3.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3个百分点,高出近1倍。丧偶比重为6.7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5个百分点。朝鲜族人口离婚和丧偶的比重都是各民族中最高的。朝鲜族人口婚姻状况及比较见表5:

2000年朝鲜族人口婚姻构成及比较

表5 单位:%

 

朝鲜族

汉族

其他少数民族

全省

 

100.00

100.00

100

100.00

 

21.32

18.36

21.92

18.67

初婚有配偶

65.14

72.79

69.57

72.30

再婚有配偶

3.67

2.60

2.54

2.64

 

3.12

1.52

1.49

1.59

 

6.75

4.73

4.48

4.80



朝鲜族人口婚姻结构的特点是其较高文化素质的反映,从表5可看出,朝鲜族人口再婚率和离婚率均高于其他民族,表明朝鲜族更具有较现代的婚姻观念,更容易接受新的婚姻观和价值观。

朝鲜族丧偶比重高主要是女性丧偶比重高所致。朝鲜族两性丧偶比例差别最大,2000年朝鲜族男性丧偶比重为1.80%,为全省各民族最低;女性丧偶比重为11.56%,为全省各民族最高,两性相差约10个百分点,居全省各民族首位。

五、朝鲜族人口就业状况

2000年朝鲜族人口就业率(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57.3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55个百分点,城镇失业率为11.5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7个百分点。朝鲜族人口的就业结构优于全省其他民族,全省只有朝鲜族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低于50%,见表6:

2000年朝鲜族人口三次产业构成

表6 单位:%

 

朝鲜族

 

其他少数民族

 

第一产业

49.31

62.09

65.11

61.76

第二产业

14.48

14.63

11.53

14.47

第三产业

36.21

23.28

23.36

23.77



表6显示的朝鲜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三次产业构成情况表明,朝鲜族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低于全省12.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最高,高于全省12.44个百分点。

朝鲜族人口在职业构成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占48.99%,如此低的比重在各民族中也是少见的。农业人口少反映了朝鲜族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见表7:

2000年朝鲜族人口职业构成

表7 单位:%

 

朝鲜族

 

其他少

数民族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3.10

1.98

2.07

2.03

专业技术人员

11.76

7.61

7.79

7.78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5.61

3.83

3.79

3.89

商业、服务人员

16.20

10.15

9.64

10.35

农林牧渔劳动者

48.99

61.84

64.76

61.50

生产、运输及有关人员

14.18

14.46

11.85

14.32

不便分类其他劳动者

0.16

0.13

0.10

0.13



表7可见,朝鲜族就业人口中,农林牧渔劳动者和生产运输工人的比重在全省最低,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最高,比汉族高4.15个百分点,比其他少数民族高3.97个百分点。

六、朝鲜族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朝鲜族人口负增长来的太早过快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75.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70%,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为63.3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省朝鲜族人口为118.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4.80%,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为46.75%,表明朝鲜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朝鲜族人口减少为114.6万人,比1990年减少3.8万人,减少3.21%。由于非普查年份没有全省的民族统计资料,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资料看,朝鲜族人口的减少是从1996年开始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自1996年开始,全州朝鲜族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当年减少789人,2000年是负增长最多的一年,减少5013人。1990-2000年10年间全州朝鲜族人口减少20269人,占全省减少数的53.16%,朝鲜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比重达历史新低,为36.26%。朝鲜族人口比重较高的边境县市和乡镇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尤为严重,2000年全州朝鲜族人口增长率为-2.47%,边境县、市为-5.17%,边境乡镇为-10.07%。其中和龙市增长率为-6.80%,和龙市的边境乡镇为-15.12%;龙井市增长率为-5.84%,边境乡镇为-15.12%;图们市增长率为-4.94%,边境乡镇为-10.86%;珲春市增长率为-1.58%,边境乡镇为-10.51%。

朝鲜族人口负增长的原因:

1.人口出生率下降是朝鲜族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朝鲜族人口出生率为5.57‰,比1990年下降了11.00个千分点,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低3.12个千分点。本来人口出生率就大大低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朝鲜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还快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朝鲜族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一是朝鲜族人口婚育观念的转变。生育行为是生育观念的具体体现,随着朝鲜族妇女地位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广大朝鲜族妇女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很多朝鲜族妇女在从事庭院经济、兴办第三产业中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她们不再需要靠抚养儿女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家庭地位。特别是广大的青年妇女,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生活在市场经济、信息化的社会里,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同时,也在享受生活的乐趣,自觉不自觉的成了晚婚晚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全州朝鲜族妇女晚婚率达84.68%以上,计划生育率达95.61%。婚育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朝鲜族人口的生育周期延长,生育率下降。2000年朝鲜族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0.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4。二是婚龄人口性别比偏高是朝鲜族人口出生率下降快的另一原因。朝鲜族男青年,特别是边境乡镇朝鲜族男青年进入婚育年龄以来,由于女青年纷纷进城打工,出国劳务,找对象成了一个最大的难题。第五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显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外出人员有280757人,其中边境城市有83540人,边境乡镇12031人,他们大部分人在外打工或出国劳务,而这些人绝大多数是朝鲜族,尤其是女青年所占比重更大。据延边州妇联调查,全州25-30岁的未婚男青年有7997人,未婚女青年1473人,30岁以上的未婚男性50285人,女性374人。婚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初婚人数减少,势必导致出生人数和出生率的下降。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延边州朝鲜族女性初婚人数由1991年的6798人下降到2000年的2676人,减少了4122人。三是教育费用的增加也是朝鲜族出生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朝鲜族历来有重视教育,有着“卖牛教子”,倾其全力培养孩子的光荣传统。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表现为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将来就业难易及报酬高低,使朝鲜族家庭大都选择了把孩子培养成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在延边,朝鲜族学校的费用比汉族学校要高,在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中朝鲜族也远比汉族高。绝大多数朝鲜族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竭尽全力,他们认为与其教育两个普通的孩子,不如养一个出色的孩子,从而放弃了生育二胎的念头。据初步计算,朝鲜族家庭一个孩子完成9年义务教育,最少也得5万元,提高孩子的生活、教育质量,望子成龙是朝鲜族不生育二胎的重要原因。

2.大量的朝鲜族人口外流和涉外婚姻是朝鲜族人口负增长的原因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几年,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朝鲜族人口,他们改革开放意识较强,接受新事物快,不甘贫穷落后,纷纷到外资企业打工,当翻译,有的搞导游,办民俗餐饮业,在饭店、宾馆当服务员等,据延边州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流出省外应在省外登记的朝鲜族人口达40725人,占全州流出省外人口的53.1%,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08%。而流入延边州的人口大都是从山东、江苏、湖北、河南等省流入,少数民族仅占2.7%。据吉林市对朝鲜族人口比较多的乡、村的调查,全市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中,朝鲜族占11.72%。舒兰市平安镇朝鲜族人口6000多人,在国内大、中、小城市打工或卖咸菜的就有2000多人,占该镇朝鲜族人口的三分之一。磐石市永乐乡外出半年以上人口1798人,其中朝鲜族为270人,占外出人口的15.1%。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涉外婚姻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我国与韩国建交后,涉外婚姻数量明显增加。从1993年到2001年,全州涉外婚姻共有18885人,其中,朝鲜族女性18000人,未婚9540人,占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的53%,离婚8460人,占47%。

(二)未婚人口性别比过高

2000年全省朝鲜族未婚人口为20.2万人,其中男性为12.2万人,女性为8.0万人,性别比为152.50,男性未婚人口比女性多4.2万人,未婚性别比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42。由于未婚男女比例悬殊,使以村为单位的朝鲜族一年也喝不上一次婚庆喜酒,吃不上孩童周岁盛宴,出现不少“光棍村”和“单身汉”。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妇联有关资料,2000年全州25周岁以上未婚青年14872人,其中男青年13025人,女青年1847人,二者比为7:1。大龄未婚青年多集中在边境乡镇的朝鲜族人口中,据珲春市计生委调查,全市11个乡镇未婚大龄男青年1437人,其中朝鲜族924人,占64%。据对朝鲜族人口比重较高的边境乡镇的调查,图们市凉水镇有大龄未婚青年301人,其中男性277人,女性24人,为12:1;珲春市春化镇有大龄未婚青年165人,其中男性157人,女性8人,为20:1;和龙市南坪镇大龄未婚青年44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2人,为21:1;龙井市三合镇大龄未婚男女青年比例失衡更为严重,为110:1。

(三)人口迁移带来人文生态失调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人才资源本来比较丰富,由于大量高素质的朝鲜族人才外流,而低素质的汉族普通劳动力流入,加剧了高智力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短缺,而一般劳动力却相对过剩的劳动力结构失调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人口流动和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问题在于要通过宏观调控使其流动更合理,才不会带来不良的社会经济后果。

(四)朝鲜族人口死亡率偏高,预期寿命低于其他民族

2000年全省朝鲜族人口死亡率为6.25‰,其中男性为7.61‰,女性为5.43‰,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0.92和1.50、0.92个千分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死亡率为7.00‰,朝鲜族人口死亡率比全州和汉族分别高1.24和1.87个千分点。朝鲜族人口比重较高的和龙市人口死亡率为6.62‰,男性死亡率为8.03‰;龙井市为6.77‰,男性为7.91‰;图们市为6.11‰,男性为7.48‰。表明朝鲜族人口死亡率高于全省和其他民族,尤其是男性死亡率更高。由于较高的人口死亡率,致使朝鲜族人口预期寿命低于全省和其他民族。1990年朝鲜族人口预期寿命为66.93岁,其中男性63.70岁,女性70.14岁,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59岁,男性低3.44岁,女性基本相同。

(五)朝鲜族主要聚居区�D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比重下降较快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比重为60.17%,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降到36.26%,而同期汉族人口由37.40%上升到60.70%。如此发展下去,将会影响延边朝鲜族的民族区域自治,或难于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延边朝鲜族人口比重下降,是由朝鲜族和汉族的人口出生、死亡、迁移诸方面的变动带来的直接后果,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变动中的问题,以防止朝鲜族人口比重的进一步下降,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六)朝鲜族人口减少给边境乡镇社会事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由于朝鲜族人口的减少,给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首先是正常的教育体系受到冲击。据州教委有关资料表明,从朝鲜族学校数量看,1990年全州有朝鲜族中小学498所,而到2000年全州有朝鲜族中小学257所,减少241所,减少比重达48.39%;在农村这一问题表现更为突出,1990年全州农村有378所朝鲜族中小学,到2000年减少为125所,减少253所,减少比重高达66.93‰。从朝鲜族在校学生看,1990年全州朝鲜族中小学在校学生数121551人,2000年比1990年减少18278人,下降了15.04%。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减少,使原村办小学和中学都相继撤并到乡镇政府所在地,导致小学一年级学生也要寄宿上学,这种现象在边境乡镇十分普遍。在原本为数不多的乡镇朝鲜族中小学中,还广泛存在着师资力量差、教学水平低、学习环境恶化等问题。如龙井市三合镇明东小学现有学生27名,4名老师,学生之间缺少竞争,教师也是得过且过,没有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整个教与学死气沉沉。其次是卫生状况恶化。据州卫生局有关资料表明,2001年,全州乡镇卫生院76个,比1991年减少23个,减少23.23%;卫生技术人员11624人,比1991年减少2621人,减少18.4%。就医患者减少的趋势在边境乡镇表现突出,三合镇卫生院骨干医护人员调离之后,使边境村民小病要么挺着不治,要么随便吃点药,大病就得走七八十里路到市医院,不但乡镇卫生院渡日艰难,更使患者正常的诊疗受到影响。三是边境乡镇村屯基本建设没有长进,路面年久失修,街道两旁房屋破旧不堪,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目前有的乡村仍未接通电话和电视,广大村民只能收听朝鲜的广播,收看韩国的电视节目。

七、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为了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更为协调,应充分利用朝鲜族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第一要加速投资环境建设,加快引进外资的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投资环境建设中,首先要加快投资硬环境的建设速度,如运输、通讯、原材料供给的保障,工业用水供给、商品储藏、生活居住、观光娱乐、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设施。在推动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软环境的建设,如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经济立法,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第二要扩大开放,开展多层次的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延边州同俄罗斯、朝鲜有很长的边境线,有很大的国际贸易潜力。要争取尽早在中朝、中俄边境线上开辟县市贸易区,让边民在互市贸易中担任主角,成为互市贸易的主体。要制定互市贸易优惠政策,让边民有优越感,能得到实惠,在较短的时间有明显的收入,争取外出人员回流和外地人员流入。同时,边境贸易的互补性,有利于延边州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换,有利于区域间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效益农业和创汇农业,抓好结构调整,搞好农村庭院经济和养殖业、采集业,建立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系列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体系。四是要在州内城乡之间,强弱乡镇之间搞好帮扶协作,以龙头带基地,用基地连农户的形式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以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来提高吸引力,改善人口流动的软环境,促进人口产业结构向前发展。

(二)在生育、死亡和迁移等方面采取综合对策,防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比重的进一步下降

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出生、死亡和迁移。为防止延边州朝鲜族人口比重的进一步下降,就要在出生、死亡和迁移方面采取综合对策。在生育方面,不能采取再放宽朝鲜族的生育政策,以提高其人口出生率的办法。应在现有生育政策基础上,调整有关政策。如对朝鲜族生二胎的可参照独生子女待遇执行。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朝鲜族二胎孩子的入托、入学、就业、升学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保障二胎孩子的生活质量不低于独生子女。同时当地汉族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坚决杜绝多胎生育,学习朝鲜族以人口质量取胜的新观念。对朝鲜族来说,主要是降低死亡率使其存活人口增加,这就要求朝鲜族要逐步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在迁移方面,对汉族人口的迁入和朝鲜族人口的迁出,不能采取简单的堵和卡的办法,应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要求,采取“有进有出、区别对待、宽严相济、分层控制”的办法。对朝鲜族高科技人才,除在物质利益上给予鼓励外,更重要的是要重用他们,创造条件发挥其特长,这样不但能做到人才不外流,同时还能把在外地学习的青年吸引回来,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

(三)加强老年社会保障工作,迎对提前到来的银色浪潮

2000年朝鲜族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是我国各民族中最早进入老龄化的民族。为此,朝鲜族聚居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应先于其他地区做好老年社会保障工作。尤其要加强老年人口医疗保健、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各种保护设施等项工作,使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撰稿人:邹亚文 何杰)
责任编辑: